我想我们没办法讨论大多数人认为的我们将步入的这场环境灾难的本质,我只是指出会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反向运动,但是我确信不久之后市场化还会愉快地持续下去,或者不那么愉快。总之,以上是我对波兰尼理论的重建,并对于我们将去向何处这一重要问题的讨论。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处在今日资本主义发展中心的发动机,所以讨论这个国家将发生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怎么理解这些反向运动?当反对市场化的运动发生时,我们怎么理解它们?波兰尼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观点,亟待社会学家进一步发展,即“虚假商品”(ficticious commodity)。
我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对于波兰尼来说,虚假商品意味着,某种生产要素,当它被商品化时,它就失去了自己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某些东西你一旦让它成为商品,它就失去了价值,或者变得对社会有害。第一个例子是,劳动。他认为,劳动完完全全,从来没有主动要把自己变成商品用于交换。劳动应该是一个人们参与并在其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事情,这不是用于交换的东西。不过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个例子,因为没人知道劳动究竟可以是什么,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我认为这样解释劳动的虚假商品化更好:当人们把劳动变成商品,用于不受管制的交换,劳动力会被破坏。因为工人把劳动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可以自己决定付给工人的薪水,于是他就不停地降低报酬,直到工人没有办法再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他(她)们最终失去了使用价值。所以说,在不受任何调控与管制的情况下,资本家会把劳动的价格降到一个没法维持的低水平,从而破坏对于资本家而言所必需的劳动力。
另一个例子是自然,我们对自然的利用。当我们把土地商品化时,我们可以购买或出售土地,波兰尼认为它失去了使用价值,因为它失去维持人类生存的能力了。我们需要土地产出农作物,而它商品化之后,人们暗中破坏了它的能力。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的水资源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商品化水资源吗?把水私有化,留在个别买卖水资源的人手中,然后暗中破坏很多社会赖以生存的能力?我们也许还想谈谈空气,大气环境。现在我们已经在用市场方式来决定谁有权污染,而谁不可以污染。波兰尼会认为这会导致人类生存的致命问题。
第三个例子是货币。钱可以生钱。使交换成为一件可能的事,这是金钱的原本意图。我可以用我口袋里的美元和人民币去买东西。但是当钱变成了赚钱、获利的工具,那么它作为交换媒介的用处就出现了问题。我们之后再讨论这一点。以上是波兰尼提出的虚假商品。通过这个概念他想说,有些东西是没有办法商品化的。
我要指出,还有第四种虚假商品波兰尼没有提出:知识。我认为知识应该是所有人共享的东西,而且在今天这一诉求格外迫切,因为我们需要通过知识来寻找解决市场过度扩张问题的工具,以及应对劳动、自然和货币被商品化的对策。我们需要知识来解决人类面对的问题,但如果知识被商品化了,被用来买卖了,这意味着只有那些掌握了经济资源的人,才有能力塑造知识。他们会把知识塑造成符合他们利益的样子,而非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所以说,知识是第四种虚假商品。
问题是波兰尼没有给出解决之道,正如我前面说的,他没有很完善地发展这个理论。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看到四种虚假商品间的关系,因为当我们在大学、在研究机构里生产知识的时候,在我们发展出算法、平台资本主义等观念的时候,它们会影响到劳动、自然和货币。我们生产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到我们参与劳动、自然与货币商品化过程的方式。
还有一件事波兰尼没有提及。当我们商品化某种东西,我们主要是在使它与自己的社会环境分离,把它变成一个可交易的物品。比方说,我想商品化我的右肺,那么我需要把它从我身体里取出来,这必然是很暴力的。正如器官交易是对人体的暴力行为,当我们把劳动从劳动者生活的社群里抽出来,使他变得可以交易,这也是一种暴力。商品化所内生的暴力过程,这是波兰尼没有充分分析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虚拟”的故事上。假设有一个国家,有很多农村人口,其中的男人进入了城市,成为建筑业工人,并建造了这些令人目眩的高楼大厦,女人们则被留在农村。因为家庭被留在农村,这些男人实际上被给付了较低水平的报酬。并且,他们不能留在城里,他们必须回到农村,这是因为这里有一种称之为“户口”的系统。这实际上让人不可能移居到城市并在此定居。那么,这些劳动是商品化的劳动吗?实际上,这是一种半商品化的劳动。真正商品化了的劳动,在工人们来到城市,他们会失去所有支持;但在这个例子里,他们依然有一些来自农村的支持,所以我定义它为:半商品化。
但是第二个步骤是,土地被征用,然后农业没有办法自我维系了。这说明地方政府与地产商联合,给了后者征用土地的可能性,然后创造出这些城市。接下来就出现了空城、鬼城,这些城市建造在被征用的土地上。土地被征用,并以城市建筑取而代之,这意味着土地被商品化了,那么生活在土地上的劳动者们怎么样了呢?很多人成为了城市的“边缘”群体,他们被迫迁入城市,生活在相互分割的社群里,只有最低程度的社会保护。另外很少一部分人成为了农村企业家,依赖买卖农产品生存。所以这是土地和劳动的同时商品化。劳动者被推向了城市,土地变得可以交易,且通常以一种不加调控的方式。
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还没有谈货币。土地已经没有了,接下来就是金融资本了。金融资本,无论是以银行还是地产的形式,才是谋划和组织这一新经济体的核心。金融资本就是用钱赚钱、用钱再赚钱,所以这是货币的商品化。这些金融资本放贷给地方政府,从而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再拨款给地方建房。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这个故事的结束,或者说是另一个真正的开始,是知识。我们先从“信息”说起。谁在控制信息?谁将取代金融资本?答案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现在操控、组织着商品市场扩张中的信息。最终它将控制所有的(社会)关系。我们看到阿里巴巴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比亚马逊、沃尔玛、eBay加起来还要大。它在超过200个国家中经营。那么其(权力和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算法,来自运营平台。那这些算法和平台又从哪里来?学术系统。学术系统生产的知识正在被资本占有,使它们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在参与这一过程。但是我们热爱阿里巴巴。这就是阿里巴巴的力量,我们热爱它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离开它们我们已经无法生存。我们被诱导,参与其中,它们成为我们生活里重要的部分。那么谁在这之中赚到了巨量的金钱?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同时,我们还传递了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它们的利益,而且形塑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
上面就是商品化的过程。它还在不断扩展。
我们已经讨论了四种虚假商品。劳动,若被不加调控地商品化,会导致(社会)动荡。很多研究讨论劳工问题带来的动荡危机,这是因为劳工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没有保护的环境中,因为其社会基础已经丧失。自然,我们已经毁灭了它;货币,正在带我们走向巨额负债。还有知识,变成了私有的东西。诚然,知识在大学里被生产出来;我们关注中国的一个理由正是因为这里的大学仍然是一种公共机构。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大学越来越私有化了,这意味着整个结构被改变:学生们要缴纳高额的费用,而管理者们用他们的时间,通过搞研究、搞调查赚钱,从一切可能的地方赚钱。这使大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知识的私有化实际上使知识被用于进一步扩张资本主义,通过阿里巴巴、微信、Facebook,把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商品化了:我们在生产能变成别人的钱的信息。这正是Shoshana Zuboff,一个哈佛商学院的、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学家,称之为“监视资本主义”的概念。当然,监视资本主义有很多运作的方式,它可能通过数字世界运作,也可能通过直接的管理、监视“身体”来运作。但是大部分都在我们背后悄悄进行。我们玩游戏、享受闲暇、和别人交谈,都在为这种监视资本主义制造信息。波兰尼想象不到今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