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
硅谷
争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武汉凭什么?
文
| 斯丝
首发 | 智谷趋势
1954
年,著名诗人邵燕祥在《中国的道路呼唤着汽车》诗中写道:
「你可知道祖国的辽阔?
/
你可曾用脚量过道路?
/
你数没数过中国有多少条道路——
/
穿行高山,横渡大河…
/
我们要让中国用自己的汽车走路…」
七十年掠过,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无处不是中国汽车的身影,并酝酿起一场将改变全球汽车发展格局的产业革命,想让世界人民也用中国的汽车走路。
2023
年,中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
15
年稳居全球第一。在国内,自主品牌年度市场份额首次突破
50%
;在全球,
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高达
491
万辆,首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上的话语权正不断加大。在这场改变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浪潮中,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最重要的突破方向之一,吸引着北上广深、武汉、重庆、长沙等城市投入这场产业建设。
不过最先勇立潮头的,是我们的大武汉。
2
月
27
日,百度萝卜快跑全无人自动驾驶车辆驶过杨泗港长沙大桥及武汉白沙洲大桥,进一步扩大了萝卜快跑在武汉的服务区域及服务规模。
这不仅意味着武汉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横跨长江贯通示范运营的城市,更预示着武汉在培育以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上,登上了暂未有他人涉足的新高峰。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冲锋号,为什么最先在武汉吹响?
如果你了解武汉,你一定会懂他的工业情怀。
武汉西南的经开区里,有一条东风大道。在这
13
公里长的大道两边,聚集了
7
家整车企业、
12
家汽车总装工厂和
500
多家零部件企业。
这是武汉汽车工业梦复苏的地方。
1992
年,武汉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神龙公司成立。「东风」大道即取名于合资车企中的一方,东风汽车公司,也就是当时的第二汽车制造厂。
而经开区的成立,就是为了神龙公司。所以,武汉人民一度亲切地将经开区称为「汽车城」。
继神龙公司入驻武汉,东风本田、上汽通用、比亚迪、吉利汽车这些整车制造厂,以及博世、康明斯、法雷奥和格特拉克等零部件厂商在此后的十数年中陆续在武汉找到了新的落脚地,构建起属于武汉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也正是在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的双重作用下,武汉,重新焕发了中国经典工业重镇的荣光。
2018
年,武汉市汽车产量
170
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
4000
亿元,连续
9
年成为武汉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
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新能源汽车一骑绝尘,燃油车时代将将落幕。
武汉却遗憾错失「油改电」的先机,
2020
年武汉新能源汽车的实际产量只有不到
3
万辆。曾经处于他身后的深圳和广州则抢先踏入汽车电动化风口,把造车公式从「一个发动机
+
四个沙发」进化为「一部手机
+
四个沙发」。
可武汉人对汽车的热忱,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在还未宣告结束的竞赛中,既然错失了电动化的上半场,那就在智能化的下半场,奋起直追。
解题思路,就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2024
年,武汉将汽车制造与服务,连同「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产业作为武汉的新质生产力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所谓
「
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指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也意味着先进生产力。而在上面三大产业中,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把当下最前沿的
AI
大模型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与传统汽车行业紧密结合,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最佳代名词。
2
月
20
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到武汉经开区走访调研包括百度萝卜快跑在内的重点企业和项目时同样强调,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化车谷。
武汉汽车产业,由此有了新的航向。
如何把「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这一庞大而抽象的口号转变为具体的目标?
武汉找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以车为媒,串联起武汉车谷和光谷两大产业创新高地。
2020
年,武汉经开区脱下「汽车城」的旧袍,提出打造「中国车谷」的概念,尝试结合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新动能,实现汽车产业的升级跨越。
事实也的确如此。长江左岸的「车谷副城」,在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下完成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产能逐年扩大。但谈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就离不开长江右岸的「光谷副城」。
不过,在此前的产业发展中,长江两岸的「车谷副城」和「光谷副城」互不干涉,相互分立。可以说,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让两大产业创新高地有了彼此联通的契机。
而武汉人民的聪慧就体现于此,一个共同的目标,贯通了多个本就应互联的产业。
此次百度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跨江通行的意义也体现在这里:不仅「物理上」串联起了光谷和车谷两大产业创新高地,自动驾驶也使得「双谷」羁绊加深,让芯片、操作系统、物联网、城市基建和检测认证等相关产业真正在数字化时代实现了聚合。
但要是放在更大的区域背景下,萝卜快跑实现跨江通行还意味着武汉在冲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上多了一份重量级的筹码。
萝卜快跑从江北走向江南,进一步扩大其自动驾驶覆盖区域和面积。截至目前,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的测试道路辐射面积约
3000
平方公里,触达人口超
770
万。远超全球第二大自动驾驶示范区硅谷的服务面积。
从驾驶路况难度来看,当硅谷、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其他地区仍停留在平面公路上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时,萝卜快跑横跨双层杨泗港大桥时能够自动分流进入上层,将自动驾驶从平面行驶进化到了立体
3D
场景。
这意味着萝卜快跑不仅横向联通了长江两岸,更在纵向实现了自动驾驶从「示范性测试」到「城市级应用」的落地。
武汉凭什么成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萝卜快跑」中快跑两字,来描述武汉如何实现了后发先至。
2019
年,武汉经开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武汉)
测试示范区揭牌,我国中部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成立。
到
2023
年
12
月
29
日,武汉就开放了包括天兴洲长江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武汉白沙洲大桥三座长江大桥共计
1533.252
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将蔡甸区和黄陂区的核心区域以及武昌区和洪山区的部分区域纳入测试范围,东湖高新区、汉阳区、硚口区、黄陂区、东西湖区、青山区、江夏区等
7
个区测试道路再次扩容。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累计里程已突破
3378.73
公里
(单向里程)
,辐射面积约
3000
平方公里,相当于
6
个旧金山。
光有测试路段的不断扩容尚且夺不下「第一城」的称号,真正让武汉摘得桂冠的,是不断创造历史的自动驾驶企业。
比如深藏功与名的,百度。
自
2022
年
5
月百度萝卜快跑落地武汉经开区以来,百度
Apollo
搭上武汉政策快车,三个月后便启动国内首个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运营,
12
月实现跨区通行、全无人驾驶夜间服务,再到全国首个实现自动驾驶跨江通行。
在创造武汉自动驾驶产业历史的同时,百度也在刷新着自己的极限。
截至目前,百度
Apollo
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超过
9000
万公里,测试地区覆盖国内的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获得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超
1500
张,在总车队规模和累计实际路测里程上都稳居世界第一。
专利方面,百度自动驾驶专利族超
5000
项,其中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族数同样是全球第一。
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谁能获得并应用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和数据上的庞大积累,谁就更可能成为下一个「第一」。
事实上,百度与武汉合作的成功案例,确实正在复刻到更多的城市。
目前,萝卜快跑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长沙、阳泉等城市全面开放,面向公众常态化试运营;全无人自动驾驶车队已驶入北京、深圳、武汉、重庆、上海
(测试)
五城,是首家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服务以及测试的企业。
这说明百度将以武汉为核心,带动华中区域的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而当「武汉经验」应用于全国各城之时,「武汉经验」就将进化为面向全球的「中国经验」。
那么,百度又是如何从互联网企业跨界至自动驾驶产业的?
站在现在往回看,只能说在这盘棋局上,百度的落子比其他人都更早,更精准。
2013
年,百度开始布局自动驾驶,并在
2017
年就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开放平台
Apollo
。
7
年培育与磨练,
Apollo
开放平台汇聚了来自全球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6
万多名开发者。
而要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服务商,百度就必须深耕在每一个细分领域。
2023
年
10
月
17
日,百度发布文心大模型
4.0
版本,直接对标
GPT-4
。在自动驾驶领域,文心
4.0
在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四大能力方面,实现逻辑提升幅度是理解的
3
倍,记忆提升幅度是理解的
2
倍,能够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精准捕捉到差异化的个性需求。
而覆盖超过
1200
万公里路网,拥有日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