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尔沁都市报
关注科尔沁都市报 通辽新闻早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生态环境  ·  砥砺深耕 ... ·  2 天前  
内蒙古生态环境  ·  砥砺深耕 ... ·  2 天前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指南 | ... ·  2 天前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  指南 | ... ·  2 天前  
文明内蒙古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发生3.1级地震 ·  3 天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内蒙古满洲里市发生地震 ·  3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喜报!内蒙古运动员喜获亚冬会金牌! ·  4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喜报!内蒙古运动员喜获亚冬会金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尔沁都市报

今日惊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科尔沁都市报  · 公众号  · 内蒙古  · 2017-03-05 11:18

正文

3月5日17时32分,我们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云:“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于是冬天蛰伏的昆虫、小动物们纷纷结束冬眠醒来。古人以为它们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称之为“启蛰”。到汉朝第六代皇帝刘启的时代,人们为了避讳,将“启蛰”改为“惊蛰”,这样也更响亮生动了,沿用至今。


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有寒冷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地区都开始春回大地,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华南更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惊蛰处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专家提示,此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惊蛰·三候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桃始华

惊蛰之日, 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仓庚鸣

惊蛰后五日, 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文人由此也称它 离黄 离黄穿树语断续 就成了悲声。

鹰化为鸠

再五日, 鹰化为鸠 ,古人称 为布谷鸟,仲春时因 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 。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春风,

吹醒了蛰伏的虫类,

吹动了春耕的人们,

也吹进了诗人的字里行间,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节气里,

应该怎样养生?

怎样耕春呢?


惊蛰·农事

惊蛰过后,沉默寡言的田野里听到了一些声响,我发现一些臃肿的麻雀羽毛渐渐开始柔顺,他们不再拘泥于在打谷场上谈情说爱,而是飞向田野,在那寻找一些阳光带来的纤柔梦境。



“春雷响,万物长”。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天气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雨水渐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土壤开始解冻,进入春耕季节。


农谚道: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惊蛰·习俗

我们可以等待春天的第一声雷,到草原去,那以为是地震的蛰虫都沙沙地奔跑,互相走告:雷在春天,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打到地下来了。蚱蜢都笑起来,其实年年雷都震动地底,只是蛰虫生命短暂,不知道去年的事吧!


祭雷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过去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这也代表着对大自然的一种期待,不希望来年会气象灾害。

吃梨



在我国某些地区,惊蛰日有食梨的习俗。这个习俗来源已不可考,有的地方认为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有的地方认为吃梨取分离之意,可以和疾病分离。但或许可以从梨的功效层面来分析分析。《本草》上说梨甘而微酸,性寒而无毒,正好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


祭白虎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


“打小人”也是惊蛰当天南方仍然存留的习俗之一。人们在纸上画好类似人形的东西,以之代替内心痛恨的人,同时以小棒槌等物进行击打,寓意赶跑小人,终年便不会再有什么霉运。这种宣泄情绪的活动,被中医认为有助于春季解郁养生的方式。


惊蛰·养生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们喜欢春天到草原去钓蛰虫,一株草伸入洞里,蛰虫就紧紧咬住,有如咬住春天。 童年老树下的回忆,在三月里想起来,有春阳一般的温馨。



会吃

1
饮食宜清淡

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


2
多吃梨润肺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专家称,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另外,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所以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可做成大枣粥、山药粥等。


3
少食脂肪类食物

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会玩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人们需要晚睡早起,多多散步。散步不拘于形式,不要太快,顺其自然,不疲劳就好。放风筝最适合白领,办公长期保持低头的姿势工作,放风筝是不错的缓解脖子压力的方法。


会“春捂”



惊蛰后的气温乍暖还寒、忽高忽低、变化大,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从衣着打扮上,应该注意保暖,实行“春捂”。

惊蛰·防春困

此时节气候回暖,人们容易感到困倦、疲乏,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民间称之为“春困”。“春困”虽然不是病,但也会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学会3招穴位按摩法,防春困侵袭。


1 按摩涌泉穴




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处于屈位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


[手法]

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分钟,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的指肚点按涌泉3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


2 按摩足三里


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手法]

可用双手大拇指指肚点按足三里,每次10分钟,以感觉酸痛为度


3 按摩命门穴



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


[手法]

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处约10分钟即可。


惊蛰·防抑郁

“春愁一段来无影。”每年3-5月乍暖还寒,人的情绪如同天气一样波动。性格内向、不自信或者脾气暴躁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现象。 心理专家提醒,预防 “春季抑郁症”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均衡饮食


要保证营养的平衡和充足,在科学角度上建议:人们应该摄入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的食物,还要保证高蛋白的摄入,研究表明这些食物会让大脑保持活跃状态。



充足睡眠

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调节。要保持作息时间规律。睡前用热水泡脚,不看情节恐怖的电视剧、不听激烈的音乐,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等。



新鲜生活



学会去转移注意力,在感到自己有低落情绪时,不要一个人老呆在不变的环境中,可以走出去感受外面的环境,接受新的刺激和变化。


规律运动


多进行户外活动,例如出门晨跑,让自己多接触阳光,融入生机勃勃的春天。运动不仅仅是一种体魄上的磨练,更能磨练人的心智、培养耐心,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转移注意力和发泄,适用于任何年龄、人群及性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