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YouCore
个人核心力(思维力、学习力、人脉力)赋能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DeepSeek刷屏之后:人机共创年代,还有 ... ·  3 天前  
上海书评  ·  何贝莉 ... ·  2 天前  
疯子与书  ·  //@栝-cheetahs-每天吃一个西红柿 ... ·  昨天  
悦读文摘  ·  7A抗菌+椰香味保暖背心你见过吗?自带bra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YouCore

你所焦虑的事,90%都不会发生

YouCore  · 公众号  ·  · 2024-11-21 11:41

正文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减法》



最近,我无意中翻到了一本书,名叫 《你所担心的事,90%都不会发生》


尽管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算出彩,微信读书上的推荐值也只有47.1%,而且那个90%的比例似乎缺乏确凿的统计依据,但这个主题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因为在指导报名YouCore私教课程的同学 时, 我发现大多数人都有过度担忧的倾向。


有些人工作得好好的,却整天担心自己会被裁员,考虑着要不要提前去面试或找份副业作为备选;


有些人在汇报工作之前,担心领导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而焦虑不安,然而结果却是领导不仅满意,甚至还当面给予了表扬;


更有人因为担心自己会遭遇各种意外或大病,于是购买了一种又一种的保险,多到自己都记不清到底买过哪些。


这些担忧,显然已经超出了实际所需的范围。




01

为什么我们会有 过度担忧的倾向?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原因。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关注负面信息和潜在的威胁,这样才更有可能在危机四伏的原始社会生存下来。


然而,到了生存更有保障的现代社会,这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机制却时常导致我们过度焦虑,为那些并不存在的危险而紧张不已。


1、 不完整或错误信息的误导


不同于原始社会的所见即所得,现代社会的信息更复杂,甚至真假难辨。

受限于自身对信息的获取与理解,很多时候,我们的担忧都是建立在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基础之上的。


例如,去年的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好多人就担扰以后没有足够卫生的食盐了,于是一窝蜂地去抢盐,抢得线上电商平台、线下超市里的食盐都缺货了。


刚好那天我家食盐用完了,导致我这个不爱恐慌抢购的人,家里还断了两天食盐,只能用生抽代替食盐来做饭。



其实,‌我国‌ 食盐 的主要来源比例为‌ 井矿盐 87%、‌ 海盐 10%、‌ 湖盐 3%,海盐只占很少的比例,更何况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一开始只会影响东海,黄海、南海一时半会还波及不到。


因此,咱们的食盐供应压根不会受这个核污染水排海影响。


像这种担忧,就是因为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不够,完全是多余的。


就是不知道去年那些疯狂抢囤的人,家里的盐吃了还剩多少,好不好存放?


2、 高估风险概率


我们往往容易夸大某些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之中。


例如,我丈母娘就很怕坐飞机,宁可坐一两天才能到的绿皮火车,也不愿意乘坐几个小时就能直达的飞机。


不得不坐飞机时,她总是全程紧张得身体绷紧,在座位上不吃不喝,一直闭着双眼。


因为,她担心飞机会从天上掉下来,特别是由于更具偶然性和轰动性,飞机失事的新闻往往被大肆报道,更是加剧了她高估飞机失事的可能性。



但实际上,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发生事故的概率远低于汽车等其他交通方式。


但因为我们不理性地高估了风险概率,反而对这个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变得更担忧了。


特别是对情况越未知,我们就越会过高估计风险概率。


因为,面对未知的情况,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进入警戒状态,想象各种可能的风险。


例如,当你要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时,总会担心会不会迷路、会不会遇到危险等。


3、 对控制的执着


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控制欲,我们希望能够掌控生活中的一切。


然而,现实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例如,我们无法控制天气、经济形势、他人的行为等。


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无力感就会引发过度的焦虑和担忧,有些人甚至会因为无法控制某些事情而感到沮丧和无助。


清楚了这些导致我们过度担忧的原因后,你就会理解,生活中大部分的担忧都是多余的。


所以,你无需太高估风险,也不必太在意不确定性,可以试着让自己变得更乐观、更放松一些。




02


如何理解 与墨菲定律的矛盾?



有些爱琢磨的同学可能会质疑“不用太高估风险”的建议。


因为这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墨菲定律似乎存在矛盾。


墨菲定律说的是:“可能出错的事情,最终总会出错。”


墨菲定律起源于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的一次火箭试验。


试验中因错误选择可能导致灾难的方法而失败,墨菲随后断言:


“如果有两种或以上的方法可以执行某项任务,其中之一可能会导致灾难,那么一定会有人选择那种可能导致灾难的方法。


墨菲的这句话像是一个魔咒,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总是心生忐忑。


因为,这句话似乎在说,错误一定会发生,而且你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其实,这是误解了墨菲定律的真正意义。


墨菲定律并不是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场悲剧,凡事都要往坏处想。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醒我们, 要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


这就好比是在出门前看天气预报,如果知道今天可能会下雨,那我们就会提前备好雨伞。


这样,即使真的下雨了,我们也不会因为措手不及而淋成落汤鸡。



“我们担忧的事90%不会发生”与墨菲定律的矛盾,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一种体现。


矛盾论认为, 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正确理解和用好这个矛盾,你就像有了两个指南针,一个指向战略上的乐观心态调整,一个指向战术上的谨慎行事,从而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例如,面对重要任务时,我们既要在战略上保持乐观心态,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 又要在战术上谨慎行事,做好风险储备和应对措施。


这样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能从容不迫地应对。




03

如何做到更好的平衡?


那么,具体要如何做,才能在保持积极乐观的同时,又不忽视潜在的风险呢?


你可以按下面三步来:


1、 列出你的担忧清单


找个安静的时间,坐下来,拿出纸笔,开始列出那些让你感到不安、担心的事情。


这些事可能是工作上的项目进展,也可能是家庭中的某些问题。不管大小,只要是你担心的,都写下来。


然后,客观地逐一审视这些担忧,评估它们真正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么做了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很多担忧其实都是基于你的过度想象或夸大其词。


这些无谓的担忧不仅占据了你的心灵空间,还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


因此,学会辨识并放下这些负担,对于你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通过这一步,你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担忧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哪些则是可以放下的。



2、 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


对于那些你真正需要关注的担忧,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区分它们中的可控和不可控因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