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创意铺子  ·  日本王室选妃,为何成为全国女生噩梦? ·  16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一天被问三次!这瓶花香调好闻到爆!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洁癖姐妹建议人手一个,精致出行收纳超好用 ·  2 天前  
创意铺子  ·  比“真空”还舒服的运动内衣!1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磐」电动吸盘支架,哪儿都能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大规模降税,政府不会缺钱吗?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04-24 13:38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58

作者:坛主

审核:任逸飞     编排:慧


政府大规模降税没什么好稀罕的。


古代比现代更夸张,几个点几个点的降税不刺激,有时皇帝心情一好, 蠲免钱粮 ,把全国的税都免了。


当然,这只是在遇到水灾、旱灾、虫灾等灾荒的时候, 统治者为了照拂老百姓的生计才与赈灾行为一同实行的一种权宜之计。 而且,这种措施往往是针对受灾区域,不会在全局上影响政府的财政运作。


不过蠲免钱粮到了清代渐渐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普蠲,而不是因为某事由对特定区域进行照顾的权宜之计。不过,由于普免天下钱粮,国家财政少了相当大一笔收入,难道不会影响政府的财政运作吗?

一、普免天下钱粮


大规模的普免钱粮从康熙朝开始施行, 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皇帝下达上谕,普免天下一年的钱粮,由于从动乱中恢复并没有很长时间,当时的财政状况还不是非常乐观。


所以康熙皇帝采用了每年蠲免几个省份的钱粮,在三年内于全国轮转一周的办法,来达到普免钱粮的效果。本次普免钱粮共免除当年额征赋税共27854169两白银,历年积欠银4210582两,共计3200余万两白银。


雍正朝十三年,再未施行普免天下钱粮的政策。不过等到乾隆皇帝继位,清朝统治步入全盛时期。乾隆皇帝决定效法自己的爷爷康熙帝,再次普免天下钱粮,他分别于乾隆十年(1745)、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五十五(1790)年及嘉庆元年(1796)( 这次普免是由乾隆帝在禅位同时施行的,决策与施行者仍旧是乾隆皇帝 )五次普免天下钱粮。


▲晚年的乾隆皇帝


除了普免天下钱粮之外, 乾隆皇帝还曾三次全免南方漕粮。 乾隆一朝,普免的全国银两高达1.4亿万两,粮米超过1200万石。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左右。这就引来了一个问题, 那么多次普免天下钱粮,政府难道不会缺钱吗?


二、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


这还要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说起,在晚清发生巨大变革之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分为几个大的项目。分别是田赋、盐课、关税和杂税,除此之外还有捐纳和报效所得。

▲清朝疆域图


所谓田赋,也就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田赋包含两类,大部分需要征收银两,也就是地丁银。还有一部分征收实物,漕粮是其代表。


由于清政府征收的田赋包含钱与粮两大部分,所以又被称作钱粮。 关于地丁银,古代的税收往往分为田赋(对土地征收赋税)和丁税(可以理解为人头税), 清政府在进入雍正朝后,普遍将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也就是摊丁入亩)。


而且,自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后,清政府施行“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样就把丁口的数量固定了下来,使得地丁银的应征数目保持在一个比较平均的水平。在乾隆时期,每年地丁银的收入大约在3000万两白银上下,这也是普免钱粮主要普免的部分。


▲清代银锭


不过,除此之外,清政府尚有别的财政来源,比如清政府施行盐的专卖制度,在乾隆朝,大约每年从盐课中获得白银500万两白银左右。关税是清政府财政来源的又一方面,在乾隆时大约平均每年500万两左右。


除此之外,其余杂税合计大约还有1000万两左右。以乾隆三十一年看,当年全国总的财政收入在4800万两左右,地丁银收入为2900万两,占比约为百分之六十。


清政府的收入来源不只是全国的“钱粮”,这是乾隆可以大规模普免的钱粮的一个前提。


三、财政收支及库存银数量


知道了财政收入的数量,那么清政府一年大约要花多少钱呢,根据史料,乾隆时期, 清政府平时一年的支出大约为3000余万两。 不过因为每年情况变化很大,这个数额有比较大的波动。


库存银是每年财政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库存银的数量是乾隆皇帝普免天下钱粮的底气。库存银的变化比较大,康熙盛期,库存银的最高值高达4500万两左右,然而康熙晚期吏治腐败,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到了雍正皇帝继位时,已经下跌到了2700万两左右( 这是结合《雍正朝汉文朱批》与相关学者论著的说法,根据魏源的《圣武记》叙述,康熙驾崩后户部存银只剩800万两,这显然并非实情 )。雍正皇帝十三年统治后,库存银数量上涨到3400万两。


到了乾隆皇帝继位,天下开始了比较长久的承平时期,根据学者统计,自从乾隆十四年(1749)之后, 户部银库的结余几乎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


乾隆三十七年(1771),户部存银已经上涨到了7800万两。乾隆四十二年(1776),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普免钱粮的前一年,户部银库的存银超过8000万两。创造了清代财政史上的一个纪录。


▲乾隆朝户部存银(单位:万两)图据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


正是由于清政府豁免的钱粮不是全部的财政收入,及在承平时期有相当的积攒,让豁免钱粮成为可能,政府也不至于因此入不敷出。


四、“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啬耶?”


道光中叶,鸦片驰行中国,清廷痛感其弊,朝堂上进行了一场关于解决鸦片问题的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时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上了一封痛陈时弊的清代名疏,也就是《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


奏疏的开头,他就开门见山指出,道光皇帝继位后,厉行节俭,财政状况反而比乾隆时一落千丈,遥想乾隆时期,花费无数,他反问说:“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啬耶?”,也就是,难道越奢侈就越富有,越节俭就越贫穷吗?

清廷于鸦片战争中战败,仅仅最后赔偿的白银就达到1500万两(2100万银元)


这实际是王朝末路的综合表现,道光朝财政,一方面基本结构与清初相同,不过报效之类的因为“经济不景气”的缘故进入低迷期。另一方面则是各种社会治理所花费用较之乾隆时期有了大幅度提高。


大规模的民变开始变得频繁,而且黄河的河患的严重程度也一日胜似一日,仅仅道光二十四年(1844)修筑东坝就用银1190万两,几乎占到清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嘉庆朝的白莲教大起义,平定该起义耗银超过亿两。


相比较而言,乾隆朝在承平时期普免钱粮,一次大约为3000万两左右,而嘉庆道光时期一方面政府财政收入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维持统治的成本又大大上升, 乾隆皇帝普免的钱粮与王朝末世需要应对的各种各样的统治危机所要花费的钱粮相比也许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参考文献:

陈锋:《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田赋蠲免》,《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4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