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重建巴别塔
沟通与合作,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选择。我们将聚集于人类沟通与合作的现实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重建巴别塔

陆晔、周睿鸣 | “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以澎湃“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

重建巴别塔  · 公众号  ·  · 2018-03-27 06:2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

本期,我们推介陆晔、周睿鸣的《“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以澎湃“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本文立足于思考 新传播形态对新闻业的改变,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今天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笔者在澎湃新闻进行的系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本文借用并延伸鲍曼《流动的现代性》里的“液态”概念,力图用“液态”的新闻业来呈现和描述新闻业这一变化特征,并藉此探寻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话语实践在当下的意义。





“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以澎湃“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

(摘要)

如今,基于新技术与媒介融合现状,围绕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及其话语实践,在新闻业者、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内部和外部,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张力。在今天考察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议题,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以新技术、媒介融合为核心的新传播形态究竟给当今社会带来什么?置身于其中的新闻业又遭遇到哪些挑战?

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是,新技术从外部改变了传统新闻业,挑战了组织化新闻生产实践,以及与之相应、基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专业化分工和职业自主性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操作原则,并引发了一系列有关“新闻业危机”的论述。在新传播形态下的“新闻业危机”话语中,一些声音认为这样的危机正致使新闻业脱离原有的轨道,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根基。

因此,通过一个“热点时刻”来讨论新传播实践对新闻业的职业信念、行业边界、工作常规(及管辖权生成)的影响,梳理新闻生产在当下所发生的模式变化及其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是逼近当今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核心的路径之一。这一路径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新传播形态下新闻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的理解,探寻上述新传播实践如何作用于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并对新闻专业主义当下的现实困境做出回应。

本研究的经验材料为作者之一在澎湃新闻连续8个月的参与观察,以及在此期间对30位记者、10位实习生、10位离职记者的深度访谈。此外,两位作者专门针对“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跟随事件发酵过程,在澎湃记者中进行了多次正式和非正式深度访谈,并收集了与事件相关的大量微博微信文章、朋友圈帖子和微信群讨论内容。

通过对澎湃“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件报道事件过程的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在当今新技术主导的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其特征:

首先,以职业记者为生产主体、通过“把关”将新闻呈现给受众的单向传播链,被移动互联网的多节点互动取代了;通过社交平台,公众同样也成为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主体,过往组织化媒介机构和职业记者主导的新闻生产过程因此体现为多主体、多中心的动态实践。这种新技术和媒介融合主导的新闻生产,使得互联网引发的互动快速成为影响组织化媒介机构的新闻报道逻辑和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社交平台成为职业新闻从业者、新闻事件相关当事人(和公共议题相关机构)、立场观点多样的公众之间进行即时交流和交锋的重要渠道,这些分享、讨论可以置换、扭转媒介原本的报道重点和价值取向,甚至质疑、揭穿媒介报道的立场、动机、公正性和准确性,再反馈至新闻生产各环节,对后续报道产生影响。这变化尽管对公共讨论大有裨益,但对组织化的媒介机构而言,却常常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再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实时的新闻扩散、分享、讨论的速度和范围,打破了传统媒介新闻生产的时间流程和版面语言,在多节点、快速的信息流动中,以往职业新闻从业者伸张专业权威的多个路径,有些消失了,有些边缘化了,有些被新的媒介环境消解了,体现专业性的管辖权也因此正在丧失。

由此可见,传统新闻职业社区的专业控制和社会大众的开放参与之间,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张力。这种包括新闻众包在内的信息生产能力也激发出公众更深入地知晓、评判新闻的潜能;而且,公众在生产和共享新闻的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专业壁垒和科层制新闻生产机制和工作常规中的社会等级,达成了组织化新闻媒介机构、编辑记者、公民记者以及更广泛社会公众之间的“共生关系”。

互联网时代,全世界新闻业都面临挑战,新技术开启的“短路性的颠覆”使得包括普通公众(如微信用户)在内的新的阐释单元介入到以往职业记者有关什么是新闻、谁来报道及如何报道新闻、新闻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究竟如何等一系列针对专业信念、行业边界、工作常规、管辖权的协商与讨论当中,围绕新闻专业主义及其话语实践而展开的辩驳因此注入了大量全新的元素。对这些挑战的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潜能,我们或可用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使用的 “流动的”或“液态的”概念来理解,并用“液态的新闻业”来概括当今新闻业在新传播形态下的变化特征。我们对“液态”的新闻业做以下界定:

首先是记者身份的“液化”。在新兴的数字媒介文化中,新闻的用户或曰消费者同时也是公共信息生产者,运用鲍曼的“液化”视角,记者的身份和角色不再是相对稳定的,而是在新闻过程中表现出在职业记者、公民记者、社会大众之间不断转换的特征。

第二个特征是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液化”。职业记者和公众既无法固守原有的职业、非职业边界,但也并不是从原有社区秩序中完全脱离,而是相互渗透。这种状况一方面体现为新闻信息与信息控制的边界正在液化、弥散,另一方面体现为职业与非职业社区在从新闻生产到协作性新闻策展的变化过程中,新的新闻信息的生产及流动形式正在被共同创造中,可能重置传统新闻业的制度化权力结构。

从更大范围看,“液态”的新闻业意味着新闻业身处鲍曼所定义的“液态现代社会”当中,其成员的行为变化比它采取行动固化其惯习和工作常规的方式更快,液态生活与液态现代社会一样不会长时间保持其形状或维持在轨道上,因此“新闻业与一种不断强化的循环方式与液态现代生活连接起来,另一方面新闻业也通过这一机制强化了现代生活的液态方式”。

在新技术主导的以社交平台和公共参与为重要特征的新传播形态下,“液态”的新闻业及其从新闻生产到协作性新闻“策展”的转变,呈现的是新闻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每一个个体,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递的网络节点上不断的相互介入、相互挤占、相互渗透,原有的框架被不断突破、变形甚至不复存在,新的意义不断溢出。如果我们将新闻专业主义不仅视为有关媒介公共性和记者职业角色的期许,也将其视为以自由表达和公共参与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那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话语实践,依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话语资源,并且具有新的普遍关照的理论意义。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七期,点击 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下载PDF格式原文全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陆晔, & 周睿鸣. (2016). “液态”的新闻业:新传播形态与新闻专业主义再思考 ——以澎湃“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报道为个案. 新闻与传播研究(07), 24-46.


关于我们 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