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以为网络给了你阅读自由,但其实它是剥夺了你的阅读自由。
比如,你是否发现,你更喜欢读短内容?比如,现在读严肃的长文或书籍,比以前更吃力了呢?
但为什么呢?看个研究:
用小型摄相机跟踪上网者的眼球运动表明,网上阅读模式是个“F”形轨迹:他们会快速读一下文章的前面两三行,然后把网页下拉,跳到文章中间再扫几眼,然后就立即跑到结尾把目光停留在屏幕的右下角。大多数网页被读时间不超过十秒,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网页被读超过两分钟。(《万万没想到》)
是的,网络塑造了我们的大脑结构和阅读方式。长期扫读短内容,让大脑结构变得越来越适配短内容。长此以往,将不再是你认为自己需要读什么就能去读什么,而变成了网络知道怎样最能取悦你,给你什么你就读什么——尤其是人工智能主导内容的今天,更加变成了「你爱读什么,算法就给你什么」(参见经济学人文章:http://t.cn/RDSs0vg)。
网络阅读不是坏事,它让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但吃嘴里的食物都要精挑细选,进脑子来指导行动的讯息,怎能不更加仔细斟酌?取其优而去其粗,你需要的是「以我为主」的阅读方式。
1.
设置信息准入门槛。
就像在房间门口挂块牌子,不经我同意的,都不能进来。什么能进我的脑子,什么不能进,先要有大致筛选。不加选择的阅读,更多只是浪费宝贵的注意力而已。以我为主的阅读方式,要求我们要能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
一些小方法,帮助你挑到好内容:
- 看作者,在某个领域靠谱的人,写这个领域的东西,通常会靠谱
- 书籍看版次,再版次数越多,说明内容越经典(如果不得以只能看第一版,选择印次和印数多的)
- 看参考文献,非虚构类书籍如果没有列出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那此书内容多半是作者东拼西凑出来的,不值一看
- 看看此书在亚马逊、豆瓣等的评分以及书评——看看看过的人怎么说
- 看牛人在看什么书
2.
筛选价值信息。
以我为主的阅读方式,先要能甄别观点和观察,相关和因果,因为「有理且有据」,才是价值信息,才可普适参照,才能拿来指导行动。
但如何区分呢?
比如某汽车某个批次的零部件出了问题,会导致该部件更换周期缩短,并不影响日常使用,但如果媒体报道时附了一张血肉模糊的车祸现场照片,尽管图文无关,你也很容易产生「黑心汽车导致惨剧」的印象,这样的图文多半也能刷屏。
大脑易受情绪煽动(参见
Brain Rules
,中译名《让大脑自由》),所以常有说理类的文章看似在说理,实际上却只是无理无据诉诸情感,煽动读者。
比如:
张三是个很糟糕的球员。
这是纯观点,无法正确指导行动,没什么参考价值。
但如果说:
过去一个赛季,张三一个球都没进。所以我认为张三上个赛季表现很烂。
这就区分了「我的观察」和「我的看法」——张三的球赛表现有待改进。放眼周围,你总能找到一些把观点伪装成事实的文章,对这类内容,当避则避。
有时一篇文章看似有观点也有观察,但还是不可信的,因为混淆了相关和因果。
这么讲有点抽象,看个笑话:
小鼠实验证明,手机辐射对人体伤害真的很大。科学家把一部手机和一只小白鼠装进同一盒子里,埋在地下,每天给那部手机打电话制造辐射。一个月后,小白鼠果然死了。所以说,手机辐射危害是很大的。
你看,这个实验设计也算精心了,还用上控制变量,看似有理有据,而你我都知道其中的荒诞:小鼠的死亡和手机辐射有关吗?有关,因为小鼠死时,只有手机在现场,小鼠也确实经历了辐射。但是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手机辐射吗?不见得。你确定真的不要检查一下,小鼠一个月不吃不喝不呼吸不会出事吗?什么品种这么好养活?就算这个品种的小白鼠可以和手机一样超长待机,单次实验,样本太小,同样无法充分说明问题。
3.
定制并训练自己的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