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些情况,统称为
「知道的幻觉」
。
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经历:
读完一本书,感觉记住了很多知识,但过了一阵子,就只剩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当被问及「书里都讲了什么」时,大脑一片空白;
开完一场会,记下了许多要点,告诫自己工作时要注意。结果一到实践,还是故态复萌,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抛诸脑后;
对于一个理论、一个现象,听了很多遍,觉得「我已经懂了」。但要向别人介绍时,才发现讲得磕磕巴巴,许多地方都不得要领;
……
这些,都属于「知道的幻觉」。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懂得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熟悉」而已,并没有真的将这些信息掌握和内化。
你可能还记得,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一个「知识的诅咒」:
当你知道一个东西之后,你就会默认「大家都懂」,没法站在「不知道」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最简单的例子:许多专家在说话时,会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不是因为他们在「装逼」,而是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些术语,完全没法想象「居然还有人不懂」。
这种现象跟「知道的错觉」有什么关系呢?两者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我们的大脑非常懒,它会压榨每一分认知资源,不造成一丁点的浪费。于是,当它理解事物时,首先会对事物做一个粗略的划分:「知道」的东西,往左站;不熟悉的东西,往右站。
然后,再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右边、陌生的事物上。
这就是造成「知识的诅咒」的根源:我们的大脑足够熟悉这些事物,乃至于连一分一毫的注意力都不会分给它们。
那么,大脑是如何判断我们是否「知道」一件事物的呢?
答案是:
依据我们对它的信息量
。
针对一样事物,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大脑就认为我们越「了解」它 —— 哪怕这些信息,实际上可能是不充分的,无价值的。
举个例子:自行车。
围绕着自行车的信息,可能有许许多多种,比如:它有什么类型(公路、变速、山地……),它有什么款式(男式,女式),它有什么牌子(凤凰,永久,捷安特),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常见场景(摩拜,ofo),它如何工作,原理是什么……
你会发现,我们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是宏观的(前面这些)。而关于工作原理、部件细节的信息,我们了解得非常少。
也就是说,对于「自行车」的各项信息,我们的「量」可能是充裕的,但结构是严重失衡的。
但是,在大脑眼中,它不会去做这么细致的划分,只会粗略地分类:熟悉,和不熟悉。
它一看:信息量这么多,那一定是很熟悉了,不用看了 —— 于是,大笔一划,就把它归为「熟悉」的那一边。
这就是「知道的幻觉」。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懂得」一件事物,我们只是「熟悉」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