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家里都有还没用完就过期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那么,这些产品过期了还能用吗?如果用了会怎么样?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前些年巴西的一项调查。
巴西的学者曾调查发现,97.9%的女学生使用过或正在使用过期的化妆品,尤其是睫毛膏。在调查的当时,有70.5%的学生手头上就有过期的化妆品。
为了评估这些过期的产品是否有污染,以睫毛膏为例,他们检测发现,79%的产品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13%的样本中有铜绿假单胞菌,同时也能检测到真菌成分。
由此可见,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少女性可能会使用过期的化妆品,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品经常有微生物污染。虽然上面提到的微生物不一定都会引起疾病(感染),但相应的风险必定会有所增加。
接下来继续看他们的调查结果——
他们统计显示,有2.2%到18.2%的人,在使用过期的睫毛膏后会有不良反应,比如流泪、发红、瘙痒、刺激和过敏。
下面是更具体的发生率(表1)。
表1. 使用过期睫毛膏后的不良反应
不过,学者指出,这些不良反应未必都归因于睫毛膏过期,还可能有其他的因素参与作用,比如说个体易感性、使用不当、保存不当、和他人共用等等。此外,也缺少对比,因为学者没有统计未过期的睫毛膏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因此上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仅供参考。
为了减少风险,有学者提出一项建议——给眼部化妆品设置一个理想的使用期限,也就是购入后的3个月内。不过,针对使用期限的建议没有很充分的依据,仅供参考。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关注以下的使用建议:
●不要弄湿产品;
●不要与人共用产品;
●眼部感染时不要用眼部化妆品;
●储存温度不要高于30℃;
●不要储存在过于潮湿的环境(比如浴室);
●变干、变色、变味、变质后及时更换;
●新的产品别用旧的涂抹工具。
类似地,澳大利亚的学者报道过有人使用过期的保湿霜后,皮肤出现了典型的过敏,而没有过期之前,使用同款产品并没有任何反应。这种皮肤过敏还经过严谨的过敏原检测(斑贴试验)进行证实。好在,这种过敏反应很少发生,也很少有人报道。
有趣的是,具体的成分并没有办法找出来,因为过敏物质大概率是过期的产品中出现的某些额外的降解产物。这里提到的“降解产物”,指的是制造生产时产品中没有,但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物质。
降解产物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机制可能包括:
●产品成分产生的化学变化;
●细菌增殖以及相关的副产品;
●细菌对产品成分的直接作用;
●活性成分与基质或者容器相互作用后的产物;
●染料等额外成分从容器中迁移或浸出。
一款产品,不管是护肤品还是化妆品,其实是一个体系,如果时间太长、超出了使用期限,就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出现上面说的降解产物,变得有风险。举例来说,不少产品过期后,随着防腐剂的降解,就可能会加剧细菌污染。
以药品为例,药物稳定研究(也称稳定性试验),是贯穿于整个药品研发、上市及上市后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药品有效期制定的依据,也是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