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介绍
《里斯本丸沉没》
(点击跳转)
的文章,一位知乎的朋友看到了,就邀请我和另两位老师,跟导演方励一起在知乎连个麦。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主持人问我想问导演什么问题。我有很多问题想问,比如关于他的理想主义和执行力,关于他“打捞历史”的情节哪里来,但我最想问的,其实是一个小问题:
“日本里斯本丸船长的后人,在导演让他们面对自己父辈所犯下的罪行时,他们明显感到尴尬和不适,在镜头下呈现得特别真实。他们为什么愿意接受采访,并最终同意保留这段尴尬的采访画面?”
要知道,他们在这个片子里,他们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某种程度上是反面角色。而如果没有这一段关键的采访,这个电影就会不完整。
这让我想起电影里的一个细节:
当里斯本丸沉没,当时日本军队丧心病狂地对落水的英军士兵射击,可是当舟山的渔民奋不顾身地去营救这些英军士兵,他们却停止了射击?
电影里的解释,是因为他们的罪行有了见证人,担心被外界知道。
这当然是,可是我觉得它有更深根植于人性的反应。
也许是在那一瞬间,他们的行为被他人凝视了。被他人凝视了,人就会有反思,他从别人的眼光看自己的行为,人不能随意杀人的起码的良知,也许就会升起。
但这里面有两个条件:
这个他人得有足够的影响力,以及这个他人所秉持的道德良知,他人的义举,让被凝视的人看到了自己无可争辩的“恶”。如果在他人的眼光里,这些“恶”居然是被鼓励叫好的,那他人的凝视反而会把他们更深的恶给激发出来。
从这个角度,这个电影所表现的战争,不只是中日之间的战争,而是人心善恶的战争。手无寸铁的舟山渔民以奋不顾身的“善”,战胜了荷枪实弹的日本人的“恶”。
在这样的战争中,努力站在“善”这一边,不要站在“恶”这一边,更不要为明显的“恶”叫好。
就像前几天出现的深圳日本孩子遇袭的事件,昨天我还看到了那个爸爸的一封信。
这是一个伟大的爸爸,带着多大的悲痛写下:
“航平既是日本人,也是中国人。……无论外界如何报道,他拥有日本和中国两国根源的事实不会改变。
我们不会憎恨中国,同样,我们不会憎恨日本。无论国籍为何,我们都将这两个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尽管风俗和文化存在差异,但我们比谁都清楚,大家都是一样的人。
因此,我不希望由极少数持扭曲思想的卑劣之人的罪行,来破坏两国的关系。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最重要的是,我想对航平表示感激,感谢他让我们成为父母,感谢他在我们身边渡过了10年8个月又7天的时光。我们将会继续坚强地活下去,为他,继续走完他未完成的路。”
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实在难以想象,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这些文字。
这个电影的联合导演范范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眼中,这肯定不是一部“抗日”剧,也不是一部旨在歌颂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影片,它是一曲人类的悲歌。
80多年时间长河的维度里,让人类的仇恨、杀戮、疯狂与人性内在不灭的尊严、勇气、善意和悔恨正面相逢,同时流淌。然后,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是我们渴望的文明。”
我从电影里看到了这些。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等会的对话里,我要把这段话再读一遍,来表达我的敬意。
你有什么问题想让我问方励导演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