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中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年龄焦虑,这种焦虑往往与我们的身份、财富、角色等紧密相连。
这些,就是伴随我们年龄增长而来的焦虑,无人可以完全幸免,可是,它们又是从何而来呢?
01
年龄焦虑的第一个来源:死亡焦虑的影响。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焦虑的原始来源。
虽然在生物学意义上,生与死的界限相对精确,然而在心理上,生命与死亡始终彼此交融
。
在心理意义上,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并非先后发生。
比如,我们每一天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知道自己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所以不论是我们的意识,还是潜意识,死亡焦虑始终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会对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产生非常多且深刻的影响。
只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自知,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和行为与自己始终存在的死亡焦虑息息相关。
现在我来邀请你做个简单的想象:如果我们可以无限制的一直活下去,那么我们要做的事、要实现的目标就可以今天做,也可以明天做,当然也可以过上几年再做,或是过上几十年、几百年再做,根本没啥区别。
如果能够这样,我相信很多人的年龄焦虑都会在一瞬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因为我们不再有必须在30岁前就完成的事,也没有了必须在40岁前就做成的事,那些事情在我们60岁,或120岁的时候再做也是完全来得及的。
可见,年龄焦虑背后隐藏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的、却不易觉察到的死亡焦虑。
当然,你会发现,
当自己来到一定年龄后,死亡焦虑开始由隐性变得逐渐显性起来,这时,我们的年龄焦虑可能就会变得更加明显。
于是,很多年过40的人常常就会这样说:“一过40,我的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近的终点,他们开始感受到了人生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再也看不见任何其他可能的选择了。
其实,这些对于年龄的焦虑感受,都与死亡焦虑息息相关 -
死亡焦虑就像是一张看不见的、巨大的网,把我们所有人都网在了其中,囚禁了起来,从而诱发了各种各样的焦虑,尤其是年龄焦虑。
02
年
龄焦虑的第二个来源:来自于集体性的思维边界。
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许多看不见的思维边界。
什么是思维边界?
我在《心智觉醒》这本书中写到,思维边界是我们对人、对事所做出的各种不真实、不客观、并能将我们束缚住的思维假设。
这种思维假设往往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它却真实存在着,而且会阻碍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会让我们时不时的陷入痛苦,并将我们牢牢困住,走不出来。
这些思维边界从何而来?
它们中的很多,都来自于集体性思维边界,而集体性思维边界,又有很多是来自于我们所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比如,之前曾流行过这样一道人生填空题:我今年___岁,我在___工作,年收入___,我太太在___工作,年收入___,我有___个孩子。
这个人生填空题说的是什么呢?
它说的是:我要在**年龄,达到**的收入,拥有**的家庭,当我做到这些时,才是对的、我才是成功的,如果不符合,那就意味着我是一个失败者。
所以,在很多人心里,都很信服只要能把这个人生填空题填好了,人生就是幸福的、成功的;相反,人生则是痛苦的、失败的。
但其实,这道人生填空题,以及很多人的信服,都不过是隐藏在他们头脑中的思维边界,而这个思维边界正来自于集体性的思维边界 - 是我们所处社会在地理、历史、传统、文化、人性特点等积年累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定式化的观点与看法。
在这类思维边界的影响下,我们自然会产生年龄焦虑,因为当年龄到了,却没有那么多收入,或是没有那样的家庭时,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就像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另类。
同样,当我们看到周围其他人,如果没能做好他的人生填空题,就算他本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或满足,我们也会觉得他不行,我们会觉得他过得很惨。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一个人感受到的幸福或不幸福就像穿鞋一样,只有他自己的脚才真的知道,周围其他人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不能再表面的现象了。
也正是因为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而且也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所以我们只好做出过于简单的归因 - 把一个人的幸福等同于他对这道人生填空题的回答。
但其实,一个把人生填空题做得很好的人,也许正遭受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与折磨,外人觉得羡慕,可当事人却觉得非常难熬、甚至就要熬不过去了。
就像曾经易趣网创始人,后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再后来Evolve慈善基金会创办人邵亦波回忆时说的:
“当时的我,从外表上看是人生巅峰了,大家想要的东西我都有了,我29岁时把公司卖了,赚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家庭很好,也有很多空闲。
我们花了六、七年时间在全世界玩了一圈,到一个地方就住一个月,不喜欢了就换个国家住。
这是大多数人做梦都想要的人生,我都有了,但当时的我并不满足,也不快乐,有种莫名的焦虑感,而且特别的孤独,对自己也没有自信。
事实上,我认识很多有钱人,其中有些现在已经特别有名了,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他们比起十几年前并不快乐。”
这些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几乎每一个都做出了接近完美的人生填空题,但是,正如邵亦波所说,他们比起十几年前并不快乐。
可见,这些关于人生填空题得想法都不过是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边界,而非我们所处世界的客观事实。
而这些集体性的思维边界,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渗入了我们的头脑,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思维边界,然后又给我们带来了持续难解的年龄焦虑。
当我们带着各种各样、不易觉察的思维边界去生活和工作时,我们的潜力和能量被深深的压抑了,而我们也失去了活出蓬勃自由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