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们的‘亿元教授’张学礼。”18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负责人的介绍下,国务院第一督查组双创专题组在该研究所见到了这位80后研究员。
“这些都是得益于国家政策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支持,也感谢研究所里创新考核评价的激励。”在和督查组谈到自己的“亿元身价”时,张学礼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事实上,对《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双创”政策落实情况是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重点督查内容。在国务院第一督查组入驻天津之后,这位“亿元教授”的故事引起了督查组的兴趣。
张学礼通过刻苦钻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全生物法生产L-丙氨酸产业化,生产成本和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40%以上,废水量降低90%。截至2017年上半年,该技术已为华恒生物新增产值5亿元,创汇4000万美元,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带动形成了一个丙氨酸化工的全新产业链。随着华恒生物登陆新三板,张学礼也成功地变身为“亿元教授”。
正如张学礼所言,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天津工业生物所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过程中的创新思路和举措。这不仅让科研人员有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也让他们的腰包光明正大地鼓起来。
2013年4月,正式建研究所不久的天津工业生物所制定了《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暂行办法》,在中科院院属单位中率先实现将成果转让总收入的49%奖励给成果完成者。
随后,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布之后,天津工业生物所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整合资源加强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高成果转化收入,并以现金收入加股权期权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
目前,天津工业生物所的专利运营率达到32%,每件专利许可费平均超过800万元,研究所不仅产生了“亿元教授”,还有数名“千万元教授”。
“支持‘双创’也要有创新。”国务院第一督查组双创组组长、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认为,评价一名科研人员,关键看对国家、地方、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多大,在科学界和产业界形成的影响有多大。“天津工业生物所创新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将社会贡献度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主要指标,才会成就了张学礼的‘亿元教授’。”
“亿元教授”成功的背后是将中央政策与地方单位实践创新性地结合在一起,将政策落地转化成具体措施,有效推动了科研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一举三得”: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机制改革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帮助科研人员将自身的“智力财富”成功转化为现实财富。
“通过这次督查我们发现,有中央相关改革政策的引导,在各地创新实践的支持下,随着‘双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类似的例子正在不断涌现,而且还会越来越多。”赵建军表示。
张学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千人计划”和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工作4年半,曾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研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代谢工程及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大宗化学品、氨基酸和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已经成功构建了生产L-丙氨酸、丁二酸、异丁醇、人参皂苷、次丹参酮二烯、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等化学品的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研究成果已申请6项PCT专利,获授权1项;申请13项中国专利,获授权2项。在PNAS、Metabolic Engineering、Biotechnol Bioeng、Appl Environ Microbiol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3篇,被引322次。目前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1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研究所与企业合作项目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