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峥说拼多多是Costo和迪斯尼的结合体?
谁才是拼多多真正的目标用户?
为什么黄峥说拼多多是电商版的Facebook,而不是Google?
为什么在拼多多成立之前,段永平、丁磊、王卫、孙彤宇就已经参与了黄峥的早期投资?
为什么拼多多选择在美国上市,而不是香港?
作为普通人,我们又可以从拼多多的案例中学到什么?
让我们一一为你解答拼多多背后蕴含的巨大商机。
今天,小米在港交所上市。估值543亿美元。上市后,超过7000名持有小米股票的员工将诞生9个亿万富翁,约5500个千万富翁。成为继阿里、百度之后的又一次造富运动。
紧随雷军,还有两家独角兽公司提交了招股说明书。而这两家公司的创业者和我同龄,都见过面,都
以善于把握商机著称
。
第一位是美团的王兴,生于1979年。
我那张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四横三纵的缩略图,就来自于王兴的一次线下分享。
这位中国失败次数最多的创业者,回国后先后创立了人人(校内网)、饭否、美团等多家公司。被我戏称为C2C模式(Copy to China)的典型代表。在先后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产品引入中国后,王兴突然改变了赛道,进入生活服务领域。今年6月,美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估值600亿美元。恰逢此时,团购网站的先驱Groupon正在寻求被收购。而他的下家很可能是马云的阿里巴巴。
另一位创业者来自于拼多多的黄铮。
在80年前后出生的创业者里(王兴1979年,黄峥1980年,宿华1982年,程维、张一鸣1983年,张旭豪1985年),黄峥是比较低调的一位。他的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在美国读硕士,2004年加入谷歌。
坊间有一段传闻,说黄峥是段永平的干儿子(就是小霸王、步步高、OPPO、vivo背后的那个段永平)。两个人都是浙大毕业的。在浙大时,黄峥最先认识了丁磊。2002年去美国读研时,在丁磊的介绍下认识了段永平。毕业后在谷歌工作时,离段平家很近,帮助段永平做一些投资。在后来的致股东信里,黄峥提到了拼多多的价值观:“本分”。就来自于他的导师也是早期投资人段永平。
除了段永平,他的早期投资人名单中还包括丁磊、王卫以及孙彤宇。
在拼多多的招股说明书中,刚刚从百度离职的陆奇,将担任拼多多独立董事和薪酬委员会主席(拼多多选择在美国上市,陆奇老师的名字自带buff,请自行参考百度的股价)。
拼多多是黄峥创办的游戏公司的内部孵化项目,成立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拼多多与黄峥本人创办的拼好货合并,组建成为目前的拼多多。(在拼多多成立之前,段永平、丁磊、王卫、孙彤宇已经参与了黄峥的早期投资)
2017年,拼多多的全年交易额(GMV)达到了1412亿元,订单总数43亿。到了2018年,仅仅一季度的的订单就达到了17亿,交易额662亿人民币。
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内,拼多多平台的活跃商家数量超过了100万家。
6月29日,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说明书,估值300亿美金。距离其2015年9月上线短短不到3年时间。按照美股的审核速度,如果不出意外。拼多多将会打破趣店保持的从上线到上市的最短时间纪录。
3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
拼多多背后的商业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黄峥在致股东信中提到,拼多多是“Costco”和“迪士尼”(即集高性价比产品和娱乐为一体)的结合体。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甚至很多人将拼多多称之为“消费降级”的代表。
那
为什么黄峥会将拼多多拿来和Costco做对比呢?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拼多多选择上市的地点是美国而非香港。在美国,Costco意为着高性价比的商品。在我看来一个更合适的对标应该是德国的阿尔迪(ALDI)。
我在
之前的文章
里曾经提到过。
这家最早成立于1913年的“小杂货店”,让沃尔玛在进入德国不到一年时间就铩羽而归。凭借的就是超高的性价比。
它的前身就是一个小卖铺。
没有充足的资金。
所以根本无法做到全品类。只能选择那些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它的SKU(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商品的品类)根本无法和沃尔玛抗衡。但是
因为阿尔迪的SKU足够的少,每一个SKU的采购量足够巨大,那也意味着它对上游厂商的砍价能力也足够强
。
在阿尔迪,
商品价格比其他的零售店的价格平均低25%~30%
。在德国,进入阿尔迪购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选项。
为了能够降低产品的价格。阿尔迪想尽一切办法去除掉那些无法创造价值的环节。更少的SKU、更少的营销费用、更少的占地面积、更少的购物流程、更少的店员等一切用来降低成本的方法。
简而言之一句话,“
用更少的成本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么说不太接地气。等会儿,我把凳子去了……
坐地上的说法应该是:“
让买东西的人,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
如果还不太好理解,你可以对比两款产品。一款叫必要。
另一款叫网易严选。
现在能理解了么?
用更少的钱,买品质更好的产品。
在网易严选里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品牌制造商直供。啥意思?就是你买的这个产品其实就是某某品牌,现在把牌子去了。但是,价钱便宜很多。
你看,是不是占到便宜了?
雷军老师说:“很多人认为消费升级是越来越贵,我觉得这是一条不归路,我们能不能在现有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样你在未来的竞争里才能活得下去。消费升级不是卖得越来越贵,而是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更优质的产品。”
拼多多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微信社交能力,获取低成本流量。聚合到一定规模和商家议价。进而形成规模效应。给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
Costco、阿尔迪、必要、网易严选、小米、拼多多。为用户提供的是同一种价值:“让用户占到便宜”。
我估计很多人会提出反对意见:
你可拉倒吧!!!人家那几个产品的质量都很好,你拼多多那个产品的质量好差好不好?
你这么说,我特别能理解你。
因为我也觉得拼多多的产品质量好差。
但是,
也许你并不是拼多多的目标用户
。
红衣大炮周鸿祎最近出了本新书,叫《极致产品》。把他理解的创业精神总结为七个字:
不装,不端,有点“二”
。说到不端,他举了个例子:共享单车刚出现的那会儿,周鸿祎并没太当回事儿。因为他自己出行一般都是开车,基本不骑自行车。有一次他去杭州,赶上出租车交接班,很难打车。这个时候,他就发现,共享单车非常方便。周鸿祎说,
对于共享单车,他一直在端着,没有真正将自己放空,没有放下有车一族的架子。
如果你不骑车,那你就很难理解共享单车的用户需求。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这导致我们很难用“同理心”去揣摩用户的真实想法,对用户需求的判断就会发生偏差。
当年的华为、小米一路高歌猛进。然而最终拿下手机市场的却是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的OPPO和vivo。
之前有人说拼多多做的是消费降级。
我完全不同意。
消费升级对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意义。
对有的人来说,从乔丹到耐克是消费升级。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能穿的起乔丹就已经是消费升级了。对我来说,从每日优鲜上订购的水果不要有任何瑕疵,否则我就会认为你是在欺骗消费者。而对我母亲来说,如果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水果,十个苹果里面有一两个坏的,完全可以接受。
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认知不同,对“好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用黄峥的话说,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2018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不再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全球互联网用户也开发殆尽。中国的情况更差一些,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萎缩了15%。高瓴资本撰写的报告中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7.53亿,占据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增长率8%,脚步逐渐放缓。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
然而,我们还需要注意到,2017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才开始不再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过去两年,
那些并不怎么使用智能机的人才开始使用智能机
。
那
意
味
着,
对你来说看起来很正常的事情,对他人来说,很可能就是消费升级。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它的发展也很不均衡。
曾经有一种说法:
中国这条巨龙,它的龙头在21世纪,但是龙尾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
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城市在繁荣程度上和那些世界级大都市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低线城市和一些乡村地区却宛若另外一个陌生的国度。
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7%,用户规模2.09亿。较2016年年底增加793万人,增幅为4%。农村地区网民线下消费移动支付比例从2017年年底的31.7%提升到47.1%。
而在今年年初看到的一组数据显示,
拼多多的1亿多用户,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四五线城市和农村。极光数据也显示,拼多多接近65%的用户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许多用户都是未曾接触过电商的用户,他们在微信群、朋友圈看到了朋友的拼团邀请,进而接触到电商。
拼多多在做的,是用户群分层里面的消费升级。这个概念来自阿里巴巴的CEO张勇,他说,“只有在不同的消费分级里进行消费升级,这样的社会才有进步”。
用黄峥自己的话说,
拼多多的目标用户来自五环以外
。
为什么黄峥称自己的拼多多是电商版的Facebook,而不是Google?
黄峥在之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淘宝和京东等传统平台,都是搜索引擎时的电商,类似于电商版的Google,是人在找货。而拼多多希望做一个电商版的Facebook,让货找人。这是两个物种。
而在商业模式上,拼多多的广告更像Facebook,是信息流广告。而淘宝的广告更像Google,是Click形式的广告。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咱们先从美团最初的商业模式说起吧。
还是这张图。
关注一下下数第二行:
人与信息的链接
。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窄带互联网、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窄带互联网的代表产品是新浪、网易、搜狐这三大门户。作为商家,要想让用户知道你,必须支付高昂的广告费。在这一点上,三大门户和电视、报纸的价值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传输渠道变成了互联网。
而到了宽带互联网。通过百度,一部分小企业主,也可以通过广告完成用户触达了。通过用户主动搜索的方式,降低了企业主和商家的成本。而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便利。
然而仍然有很多商家,比如你楼下的排骨米饭,还有过桥米线。仍然做不起广告。
而处在第三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美团,允许你通过团购的方式触达用户。用户到你的店里消费,你的广告费就以团购的方式回馈给用户和美团。如果用户没有消费,你也不需要为此支付广告费。
所以,美团在一开始,其实是一家广告公司。很多当初无法(或者不适合)在3大门户以及百度上投放广告的商家,他们也有投放广告的需求。但是广告费实在是太贵了,美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而如今,
很多无法(或者不适合)在阿里和京东开店的商家。比如一些3、4、5、6、7、8线的小企业主,他们也需要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他们也希望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购买到他们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