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服了!最后就发了2551块钱,吃饭房租就这样了,又白干了一个月。”视频中,他频繁吐槽“当外卖员收入低”“平台克扣太高”。
再刷下一个,她身穿橙色背心,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在马路上唱歌,视频底下的文案总是出现“最美环卫工”这几个字,收获大量粉丝和网友的点赞。
冒充外卖员摆拍假工资条,冒充环卫工吸粉引流,类似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如今,这种虚假人设可能再也玩不下去了。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围绕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把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无底线带货营销纳入重点整治范围。
编造虚假场景人设,本质上是在“流量至上”思维之下,以吸粉带货变现为目的,不惜乔装打扮,布置场景,蒙骗受众。你以为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人家是在演剧。此种“反差”,助长不良风气,破坏网络生态,需要予以专项治理。
在中央网信办通知的表述中,编造虚假“扶贫”“助农”“患病”等场景,利用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形象吸粉引流,成为这种虚假场景人设的典型特点。
此前,当地公安机关成功侦办以“凉山曲布”“赵灵儿”“凉山孟阳”
(均为网名)
为代表的四川首例“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这些网红就是打着助农旗号,通过摆拍虚假视频,打造“大凉山原生态”人设,带货销售假冒特色农产品,谋取高额利益,涉案金额超千万元,54名嫌疑人被抓获。
▲
靠编造虚假场景人设吸粉成为网红,
无底线带货的"凉山孟阳"等账号及背后MCN公司被依法处置。|网络截图
其实,如今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编造虚假场景人设的范围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典型特点”外,在某平台公布的案例中,涉及的虚假人设账号就包括富二代、海外务工中介、功法大师、主持人、平台官方工作人员、名校研究生、勤工俭学学生、红娘或相亲者以及慈善人士等。
这些仿冒者通过摆拍塑造人设,不仅仅是为了吸粉,更涉及违法牟利。
比如,以“富二代”为名的仿冒者,通常会夸大自己的财富背景,并诱导粉丝线下见面从而进行欺诈;“功法大师”会以借“善款”名义索要钱财;“主持人”以媒体之名售卖三无产品;“慈善人士”则通常以慈善名义发起众筹求助……
甚至,虚假人设已经成为一些公司的营销手段。“做完‘养号’的准备工作,领导让我给账号编几个人设出来,我直接坐拥了好几个身份,你怎么知道我是大厂技术员、文科转码、高级产品经理、投行学长?”一个尚在读书的实习生,在社交平台“摇身一变”就成了“行业精英”,公司则靠着涨粉引流,适时推销本公司的产品、课程或培训服务。
需看到,随着短视频兴起,直播带货盛行,一个优质的主播人设,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假的永远真不了,一些人打起歪主意,通过编剧本、造虚假人设,包装出人气网红,自己及其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却把公众蒙在鼓里当“韭菜”。一旦塌房,害人害己。
四川首例“系列网红直播带货案”曝光后,不少网友称,“毁三观”“全假,交智商税了”。更有粉丝留言,非常喜欢质朴、阳光的“凉山曲布”,还多次因为他打赏、下单。网友朴素的情感,网络空间本应充盈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真诚,很容易被靠虚假人设红起来的主播们给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