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水煮语(ishuizhuyu) 获授权转载
作者:一人君
1
632
亿。
王健林一口气几乎将他所有的地产都卖了个精光。
在大家震惊的背后,仅仅在
3
个月前,王健林面对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他是这样说的:
“在中国的发展肯定是重头戏,因为娱乐、旅游、体育市场刚刚开始,这方面肯定作为重点发展。”
要将要将企业重心重新放到国内市场上,今年
4
月王健林的讲话还在耳边回响,如今时间刚过去
3
个月,近
8
成的万达就被一转手卖掉了。
不同于乐视贾跃亭的出局,万达卖资产,事先毫无征兆。
虽然王健林和业界都在说,这是万达轻资产模式的加速推进。但这样的大宗买卖,却突如其来,难免不让人生疑,其中尤以
2
大疑问最为突出:
一是在这次万达出售的
632
亿大单中,包含有
13
个万达文旅城。
要知道,在万达第
4
次转型中,文旅产业可是万达的
4
大支柱之一;万达城呢,又是万达文旅产业的核心载体。
而且在
2016
年
9
月,王健林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表示:
旅游投资是国家的产业方向,旅游是最长寿的投资,旅游是最环保的投资,旅游是最能发财的投资,旅游是最富民的投资。
对万达来说,旅游项目是即是
4
大支柱产业之一,又是最好的项目,实在没有理由卖掉。
而现在呢,一年时间不到,王健林眼中最长寿,最发财,最环保,最富民的投资,都被他一股脑全卖了。
一年前那么看好,一年后犹如甩掉烫手山芋般全部脱手,到底是为什么?
第二就是,这笔交易的完成时间。
万达与融创
7
月
10
日签约,双方约定
7
月
30
日就要完成交割,中间仅仅
20
天的时间。
一笔涉及
600
多亿的大笔交易,仅仅
20
天就要完成交易,这样的速度实在是太过仓促。
而且在这其中,昆明文旅项目
7
月
4
日才刚刚启动,这次也被卖了,算起来,仅仅存在了一周的时间。
横看竖看,万达都不像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行动,倒像是逃难般的仓狂脱手。
万达到底遭遇了什么?为什么这么仓促?他们在着急什么?
2
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搁在一边,其实这样的情况,万达并非孤例。
抛开香港李嘉诚抛售内地楼房产不说,仅在内地,就有潘石屹的例子。
其实商人的操作手法都大同小异,王健林一边大谈旅游行业好,一边突然出手抛售。
潘石屹也一样,今年
3
月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
在资产荒的情况下,拥有中国境内的房子比拥有中国境内的人民币要好。
看看这话,说的多漂亮。按理说,既然这样说了,他老潘肯定要紧握手里的房产吧,可是到头来呢,大家都知道:
2014
年
2
月,卖掉了上海的
2
个
soho
广场;
2014
年
9
月,卖掉一半凌空
SOHO
;
2015
年
9
月,卖掉外滩项目的全部股权;
2016
年
7
月,卖掉
SOHO
世纪广场;
2017
年
6
月,卖掉上海虹口
SOHO
。
而且上海凌空
SOHO
,北京光华路
SOHO2
,也即将脱手。
4
年时间不到,潘石屹就套现了
270
多亿。潘石屹这是典型的边看好边抛售。就在前几天,潘石屹又说:
SOHO
中国将不会再拿地建房,要向轻资产转型。
看,抛售的借口都是一样:
转型轻资产。
除了潘石屹,还有复星的郭广昌,也同样在抛售产业,当然说法也是一样,往轻资产上靠。
如果再往外推广的话,就在前天,香港董建华也将董氏家族持有的东方海外国际所有股权全部转让,套现
338
亿港元。
董建华家族曾是亚洲船王,纵横几十年后,一朝彻底退出航运业舞台。
3
说了这么多,该来说说其中的原因了。
最直接的因素可能来自
6
月
22
日的那次所谓的谣言,万达安邦等几大商界巨头都深陷谣言之中。
说是谣言,其实无风不起浪,苗头总是有的。
在万达抛售国内产业的同时,万达在海外的投资,却高达
2500
亿。
一边疯狂卖掉国内资产,一边到国外大手笔投资,不要说普通老百姓生疑,监管层更是早已掌控。
就在上个月,央行就曾不点名警告说:
最大型的、负债最多的公司可能会对该国银行构成系统性风险,并影响更广泛的经济领域的健康程度。
这也是那次谣言风波的核心,大量扩张,大手笔投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靠银行,靠借贷,但这样一来,金融风险势必加大,监管层当然不能对这种现象坐视不管。
所以在抛售之后王健林说,抛售后的回收资金全部用于还贷。并做出保证,今年内万达将清偿绝大部分银行贷款。
王健林这话不是说给老百姓听的,而是说给监管层听的。万达的欠贷不是一年两年,这次为什么这么急?因为监管正在加速收紧。
从明天系掌门人,到安邦吴小晖,再到保监会主席被秒杀,证监会主席肖钢被免职,从券商到一行三会,都预示着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今的重中之重。
后天,第
5
次金融工作会议就要召开了,作为
5
年一次的全国高级别金融会议,在当前的复杂金融大背景之下召开,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万达王健林岂能看不到其中利害?此时再不改变,再无行动,可能真就要变天了。
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也是一样,万达
2500
亿的海外巨额投资,此时也成为烫手山芋。
今年
3
月,高层连续
3
天发出警告,其中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就公开批评,
一些企业名为海外投资,实为变相向海外转移资金。
并点名了一长串企业名称,其中万达就赫然在列。
关紧闸门,防止资金外流,已经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共识。随后:
今年,万达斥资
10
亿美金收购美国克拉克公司告吹;
去年,安邦收购美国喜达屋,最后一刻失败。
金融监管风暴已经到来,资金外流也已经关紧闸门,以前那样在海外肆意并购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在国内靠大肆举债过日子的时光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