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指南还对
患者的随访内容进行了详尽阐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PNH克隆比例及补体活性等方面的监测
。此次更新不仅有助于及时、全面地评估治疗效果,还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依据。2024版指南中随访相关更新要点如下:
症状监测
PNH患者应注重贫血、血栓和感染等相关症状的自我监测,如疲劳、尿色异常、呼吸困难、疼痛、水肿、发热及勃起功能障碍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此外,PNH患者应用补体抑制剂治疗会增加感染风险,需接种相关疫苗。一旦合并感染,应积极寻找感染灶和病原体,并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应用补体抑制剂治疗患者的随访监测
对于接受补体抑制剂治疗的PNH患者,应定期监测以下主要参数:
-
血细胞分析、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百分比、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胆红素指标
:前3个月每月检测1次,后改为3个月1次。若经过6周常规治疗后,患者LDH≥1.5倍正常范围上限(ULN),且血清总补体活性检测(CH50)显示补体没有被阻断,则考虑补体抑制剂剂量不足,可以提高剂量或
转换为其他补体抑制剂,如伊普可泮等
。
-
肾功能、电解质和铁代谢指标(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
:每3个月检测1次。
-
输血史信息
:每6个月1次。
-
叶酸和维生素B
12
水平
:如果存在叶酸/维生素B
12
缺乏的情况,建议每年检测1次。
-
PNH克隆比例
:主要针对病情稳定的PNH患者,前两年每3~6个月检测1次,此后每年检测1次。
-
补体活性
:检测血浆中游离C5水平可作为末端补体活性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流式细胞术或Coombs试验检测C5补体抑制剂治疗后红细胞膜表面C3片段的沉积情况,可作为血管外溶血的评价指标。对于
出现血管外溶血的患者,若一线使用C5补体抑制剂
,即可尝试更换为近端补体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临床试验或脾切除;若未使用C5补体抑制剂,则尝试采用糖皮质激素、临床试验或脾切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的随访监测
对于进行allo-HSCT治疗的PNH患者,建议移植后定期监测血细胞水平、溶血相关指标及PNH克隆变化,同时注意监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感染症状。此外,患者还需动态复查骨髓穿刺(移植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包括形态学、DNA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供受者性别不同者还需检测染色体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项目。
其他确诊PNH患者的随访监测
对于其他确诊PNH的患者,应常规监测溶血指标及PNH克隆变化。
-
患者病情稳定
:可每年监测1次,同时监测是否有血栓并发症发生。
-
患者出现任何临床或血液学参数变化
:应缩短监测间隔,建议每月监测溶血指标及PNH克隆比例。
-
亚临床型及合并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
:建议每3个月监测溶血指标、PNH克隆比例变化以及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