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学界
《医学界》以有品位、有追求、有爱心、有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为受众,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让行医更幸福是我们的使命,为用户提供可靠、有用、有价值观的资讯是我们的存在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运动过度后呼吸困难,什么原因?! ·  昨天  
赛柏蓝  ·  国家医保局发文,破解回款难! ·  3 天前  
Clinic門诊新视野  ·  LINC 2025|Eric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学界

我们医院有很多正能量,媒体为啥不关心?

医学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3-16 20:59

正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新时代。每个人拿起智能手机,拍张图、码两字,就能化身“新闻话题”的生产者。



作者 |燕小六

来源 |医学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皆媒体”的新时代。每个人拿起智能手机,拍张图、码两字,就能化身“新闻话题”的生产者。

遗憾的是,虽然医者勤恳耕耘、医院自媒体搞得火热,但横行网络的医疗新闻,仍以负面话题居多。

以不久前被网曝的肖传国医院为例。用其医院名称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前五条搜索结果中,只有一条正面消息。



我们医院有那么多牛人好事强技术,为什么媒体就是不关心?——这或许是医院宣传科老师们普遍头疼的事。

燕小六从事医疗新闻报道13年。今天,想和大家说说:如何吸引媒体“正面关注”(负面新闻,都不要不要),借其之手,把医院的正能量传播出去。


媒体关心什么?


对医院来说,完成“世界首例”、“中国首例”、“华东地区首例”**手术,这是一个技术突破,是值得宣传的大事。但对媒体来说,事件如果脱离了人的参与,就是一个冰冷的“事实”。

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以及传播量等角度来看,“用事实说话”远远不够。 打动读者的关键,一定是故事,和故事里大写的人。

举个例子:多数医院、科室都有早交班制度:集合、通报前一日/晚的科室情况、病例讨论、找病人交接……如何在已经形成模式的常态化工作中,挖掘出让媒体感兴趣的点?

2016年5月,燕小六来到成都,为我界开疆辟土。在拜(si)访(chu)专(gou)家(da)的过程中,小六听到太多人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牛,是中国住院医师规培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最好的麻醉科之一,是中国麻醉科研项目最多的基地之一……

这些“最”太硬了,很难触动非医疗界或非麻醉界的人。

和院内人士一聊,有个点吸引了小六:10多年来,华西麻醉科每天7点开始给科室人员提供早餐。因为,7点半是雷打不动的晨会,迟到、缺席、开小差都会被点名批评。

小六很好奇:规则是人制定的,目的在于约束人。有了“严格的制度”这一细节,其下必是一副多彩的众生相——故事有了,人也有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最后点击量破了10万+。小六很欣慰。


燕小六来给大家敲敲小黑板: 媒体感兴趣的是有故事的人,和有人的故事。医院希望传播自己的技术、文化、专长等,要用故事和人来呈现。

比如这个:抢救藏族先心病患儿的故事,呈现华西医院心胸外科团队的高超技术和人文关怀。



比如这个:揭开癌症的可怕阴影,拷问亲情,描绘温暖的医患相依。



如何给媒体“报选题”?


“我们从医院收集素材也挺难的!再说,我们又不是学新闻的,怎么懂得媒体套路?”——医院宣传科老师们又犯愁了。

这也是实话。燕小六做了十几年码字工,仍然会对着一摞材料发懵:报道点在哪里?怎么写才有可读性?读者会为什么埋单?

好在既然有“套路”,就会有章法。给媒体抛线索时,可以试试这么做:

1.告诉媒体细节

比如说,燕小六写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建设和年轻医生培养,因为获悉该科王学军医生从业6年,写满了18本笔记——这背后是勤勉、思考、认真、督促、进步……一连串的褒义词。



2.找故事中的泪点/痛点/奇葩点/转折点……


比如上文提到的华西医生和重庆老人案例。或下面这个:


3.宣传医院niubility,除了数据,还是要说人和故事。

比如:



彩蛋来了


除了上面那些花花肠子,燕小六还有很多想和大家唠唠的媒体沟通技巧。

幸而,3月31日—4月2日,《医学界》第一届医院品牌传播研修班将在成都举办。

不才小六会在研修班上,和大家分享《如何给媒体“报选题” 传播医院好新闻》。

小六只是个抛砖的, 这个研修班亮点多多:


1. 课程改版,从聚焦微信到关注品牌传播全过程

自2015年3月底至今,《医学界》传媒积累了11届医院微信宣传培训班的经验,已帮助全国数百家医院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品牌传播。全新上线的医院品牌传播研修班将在此基础上,从聚焦微信到关注医院品牌传播的全过程,让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

2. 大咖聚首,解析品牌传播的痛点与难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