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观察力的极限是什么?
王昱珩或许曾给出过一个答案。在《最强大脑》中,他曾从520杯水中随机挑选了一杯进行观察,随后将这杯水混入其余的519杯中,并成功地重新找出了这杯水。王昱珩一战成名,由此有了“水哥”的名号。
刚刚结束南极之旅不久的波司登品牌大使、南极体验官王昱珩又迎来了新挑战。11月22日,在波司登联合人民日报《这创新很中国》的直播现场,王昱珩必须在不接触衣服表面的条件下,找出最保暖的那件羽绒服。
他的面前摆放着5件不同的羽绒服,每件羽绒服都被塞进了冰冻的矿泉水。王昱珩需要从中准确分辨出哪一件羽绒服的温度变化最小。
“这个是最明显(有问题)的,我感觉到有冷气在冒出来”。王昱珩用他的感知开始了他的筛选。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有羽绒服“出局”。最终,只有一件羽绒服,在热成像仪中始终没有发生颜色变化。
这件保暖效果最好的极地极寒羽绒服,正是那些科考队员们此刻所穿着的同款。随着10月30日“雪龙号”离港启航,南极考察队正式开启第41次出征。在这为期近 7 个月的科学考察之旅中,科考队员不仅要面对漫长的极夜,还有寒冷、风雪和大海的挑战。
为确保科考人员的生命安全,科考服的研发也逐年突破。科考队员在极寒中的安全感,背后是一批企业几十年来凝练、进化出的成果。
南极大陆,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的边疆。直至19世纪,人类都还没有进入过南极海域。它的难以踏足,源自它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
南极,被称为“世界寒极”,平均气温在零下25℃左右,最低气温甚至可达零下93.2℃。要想深入南极,人们时常要对抗动辄零下40℃的低温,几米高的涌浪,卷着风雪呼啸的狂风。
即便是钢铁,也很难抵抗这样的极端低温。当气温低于零下35℃,钢材就会出现冷脆现象。因此,科考队员所乘坐的雪龙号,周身都被极地特种低温钢所包裹。面对凛冬,钢铁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血肉之躯?
极地科考40年,在最初的几年,科考队员只能带着有限的科研预算和不够先进的装备在严寒下远征。风雪交加的环境下,“失温”和“冻伤”是科考队员最不愿面对的糟糕境况。
南极科考队随队医生毛一雷曾回忆过,有一次夜间行车,载具无法发动,不发动的车里是无法取暖的,在零下几十摄氏度且狂风大作的夜晚,几个小时内人就会被冻僵。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保暖效力不足,凶猛的狂风很快就能带走人体的热量,导致冻伤甚至冻死事故。
今时今日,情形则完全不同。王昱珩也跟随南极科考队的步伐,前往南极中山站,体验科考队员的一天。
在直播中,王昱珩分享了自己在南极的“冒险体验”。作为南极体验官,在出发之前,王昱珩坦诚地说自己“心里其实没底”。他曾踏足过南极,那股挑战人体极限的寒冷,让他极为后怕:“在无风带的时候还好,一旦有风,那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船舱里”。
这一次前往南极,气候条件依然恶劣。王昱珩说,“在这里我分不清天地,天地一片混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上没有任何可供遮风的树木和建筑。
南极的极寒从来不为来客改变,但这一次王昱珩在南极的感受却与过去完全不同。尽管只穿着一件波司登极地极寒羽绒服和一件薄绒衣,但周身的暖意让他切实感受到一丝科技革新带来的温暖与底气。
因为40年过去,中国极地科考队员已经拥有了更懂得极寒的装备。这些年来,科考装备的材质和技术在不断升级。其中,国民品牌波司登也一直在助力探险队员的极地羽绒服装备。波司登与科考队员在严寒中的温暖情谊,已经持续了27年。
比如,科考队员的一个痛点就是“一动就热,一停就冷”,队员们紧凑的科研生活中包含大量体力工作,从前穿得厚重,在工作时很容易满身大汗。而当他们停下来,劲风又会让人体大量散热。温度剧烈变化,极易造成失温。
针对这种苛刻的御寒需求,波司登推出了中国南北极考察同款极地极寒系列羽绒服,真正做到了“动态御寒”。它在羽绒服内打造了“北极熊绒仓”结构,在-50℃的环境中给科考队员们带来足够的温暖。
在保证御寒效果的同时,波司登极地极寒系列也充分考虑到科考队员的工作日常,做出了功能上的迭代。比如:增加两条背带,帮助羽绒服减重500g;使用抗水羽绒,即便队员不慎掉入冰缝,羽绒服的抗水特性也能够保证队员不被浸满水的衣服拖入水底。
除了极寒,南极的另一个杀手是“冰裂隙”。第36次科考队队员任山说,“考察队员曾掉进去好几次,甚至车也掉进去过”。最危险的一次,有队员被冰缝下的冰舌挂住。当人们跌入冰缝,如果羽绒服的拒水性不够好,那冰冷刺骨的水就会浸透羽绒服,增重并急速带走人体温度。
直播中的试验过程,也直观地体现了极地极寒羽绒服优异的抗水性能。工作人员将普通羽绒和抗水羽绒分别装进水瓶中,在震荡十分钟后,已经有一些普通羽绒被水浸透开始下沉,而抗水羽绒大部分依然浮在水面上。
在现场播放的VCR中,体验官百克力穿着极地极寒羽绒服跳进泳池,非但没有下沉,甚至羽绒服还像救生圈一样托起他,令他稳稳浮在水面上。
王昱珩说,听说在南极科考的队伍中,只有中国没有人员上的伤亡。在新科技新技术的加持下,前往极地的探索者能够更自如地执行任务,完成科研目标。以波司登为代表的御寒装备品牌,为他们提供了极致的保护,以科技之力,让凡人之躯也能在极寒条件下比肩神明。
中国科考队多次前往极地的探索之旅中,波司登始终陪伴在侧。
1998 年,波司登开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极地御寒服,首次支持了国家极地考察工作。而这份保护,不仅为前往极地的科考队员提供。
1998年波司登助力极地考察。
正如勇者般的探索精神,不是只存在于科考队员身上。在波司登陪伴南北两极考察之前,它已经陪伴中国登山队许多年。同样在1998年,波司登助力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
27年来,波司登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种种大事,同时也用科技的力量,助力探索精神在中国生根发芽。
越来越多人投身于户外极限运动。据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统计,中国已成为登陆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每年都有无数攀登者,渴望对抗严寒挑战,对抗自身的局限,征服珠穆朗玛峰这个高耸云巅的禁区。
无畏的探索背后,是鼎力的保护。
在直播中,《攀登者》主角原型夏伯渝也来到现场,讲述他的勇敢者故事。
自1976年至2018年,夏伯渝历时43年,即使面临截肢与癌症的双重打击,也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经过五次不懈的努力,他在69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
而这远不是结束,夏伯渝从未止步当下。2019,他又一次挑战极限,身着波司登征服了“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峰。今年10月,夏伯渝在波司登的助力下,再度重返珠峰大本营。在直播中,夏伯渝身着极地极寒羽绒服,说即便已经登顶过珠峰,但他依然热爱攀登,“接下来,我的目标是继续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探险南极点和北极点”。
这种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科考领域,而是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激励着每一个普通人去追求梦想,跨越生命中的藩篱。正如夏伯渝此前所言,“许多所谓的做不到,不过是因为没有尝试的勇气和决心。只要有一颗矢志不渝的心,心之所向,定能到达。”
南极科考的40年,是中国科技与制造业革新发展的缩影。从首次派遣科考队前往南极至今,我们见证了无数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时代的进步,纺织服装产业正经历一场高端化转型,科研实力已然成为推动产品力提升的关键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羽绒服品牌波司登以数十年来的专注与积累,不仅成为这一变革的见证者,更是引领行业前进的重要力量。
在2024年年终岁末,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寄出了一封写给未来的信,这封信写给12年后的波司登。在信中,高德康写道: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只为做更好的羽绒服。波司登希望用科技温暖更多人,波司登要以中国温度丈量世界高度。这是一个国民品牌对未来的畅想,也是对初心的回望。
通过不懈的技术创新与专业深耕,波司登将持续为国家的极地科考事业贡献力量。因为每一次科考的成功背后,都离不开装备的支持与保障。
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
而无论是深入南极腹地的科考队员,还是挑战极限高度的登山者,乃至那些默默守护着森林、牧场及边疆安全的人们,波司登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保暖的衣物,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激励更多怀揣梦想的人们,有底气和安全感,去实现那些未竟的愿望。
未来,波司登将继续秉承初心,与所有怀揣梦想、勇于探索的勇士同行,一路向前,不断攀登。
“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战胜多少人,而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波司登愿与每一位探索者携手,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
作者:摩尔
校对:遇见
排版:小野
文中配图均由波司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