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出现了一种趋势:
非升即走从讲师延伸至副教授
。
也就是说,副教授不再是安全的港湾。即使你成功当上了副教授,你也没资格躺平!
近日,话题#非升即走已从讲师延伸至副教授#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今年年初,某985大学发布文件规定:新聘任的常规副高岗位教师,如果6年内未获聘正高及以上岗位,应申请转为专职科研岗、实验工程岗或不再续聘。
文件发布后引发众多关注,有网友概括该规定其实就是“副教授的非升即走”。
事实上,不少高校已经在开展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副教授、教授终身制。
早在2014年,浙江某省属重点大学启动了“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职称改革。同年,该校6名教授降聘为副教授、28名副教授降聘为讲师,另有80余人的岗位等级都有降低。
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南省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也提到要加强年度和聘期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继续聘用资格”。
除此之外,近年来北京、湖北、江西、河南等省市对高校教师考核提出了“健全”“严格”等要求。简言之,无论是讲师、副教授还是正教授,各地政策均强调高校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打破聘期终身制,激发教师活力。
实际情况来看,江西某大学在2020年的第四轮岗位聘任中,有227名专业技术岗人员在岗位竞聘中予以低聘;山东某高职2020年的第五聘期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中,1名教授、4名副教授因为业绩处于同级竞聘岗位末尾被降级低聘……
“非升即走”制度可能加剧教师的职业压力,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面对巨大的学术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许多教师可能会感到焦虑、无助,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而身心健康问题,无疑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和教学质量。
今年4月,网传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凯博士因首聘期考核未通过,被降级降薪并退还部分安家费,在“非升即走”压力下自杀。
去年2月19日傍晚,台湾大学生命科学馆。一张姓副教授选择了在实验室内上吊自杀。
据台湾当地媒体《联合新闻网》报道,张副教授留下遗书表示,因教职工作学术升等压力太大,加上身体健康亮红灯,自觉生无可恋。
本文来源:
麦可思研究、微博,转自“学术志”,有删减
,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请添加VX:qikange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