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新闻说了个事情很有意思,之前那些风光无限的,针对中产的消费升级品牌很多现在经营压力很大。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雪糕届的贵族钟薛高,新闻上说这家风光无限的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
可以说消费升级的产品越来越难做了,淘宝京东也换了CEO转向了消费降级。
喜茶这类茶饮里面价格之前相对较高的,也逐渐推出了十多块的平价产品。
很多城市中产之前不是那么喜欢,之前主打下沉市场的PDD,近几年发展却非常好,股价从底部起来即使经历了大幅调整也有四倍了。
为啥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最近几年消费者结构变了,基于高收入中产群体不断壮大带来的消费升级的逻辑也变了。
去年初在这篇《
一个时代可能结束了
》里面,我们也曾经展开讨论过这个话题。
大家知道从2015年开始,各大电商和零售企业都打出了消费升级的口号,其实就是基于高收入中产不断壮大的逻辑。
在之后的三四年时间里,这些主打消费升级的品牌也是风光无限,备受各路投资人的青睐。
后面之所以消费升级这块后劲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为消费升级主力的高收入中产阶级增速大幅放缓了。
这里我们定义的所谓中产,就是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学校毕业以后从事白领工作的群体。
过去几年产生高收入中产的几个大行业里面,互联网服务、教培和房地产几个领域的岗位数量和收入,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收缩。
以前这些行业应该算是吸纳就业最多,中高端服务业里面最能产生相对高收入的行业。
这几个行业因为过去几年时间国家政策收紧,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收入出现持续收缩之后,新增中产数量自然就会整体放缓了。
甚至有些之前已经跨入中产大门的群体,因为这两年房地产、互联网或者教培行业的裁员降薪带来的收入减少,逐步进入到消费降级的行列。
这意味着中产阶级这个群体,最近两三年可能不但没有增长,甚至
从整体上看可能是萎缩的。
近两三年面对这部分高收入中产消费升级的企业和产品供给层出不穷,但是作为需求方的高收入中产整体数量却出现了一定程度萎缩。
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时代,供需这个东西是一条铁律,这条铁律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相匹配。
因为经济运行最底层的规律就是供需,供给增加需求也同步增加,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作为需求方的中产阶级减少了,但是主打消费升级的产品和企业却在大幅增加。
等于说从供需的角度看,供给不断增加的同时需求整体却没啥变化,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而且即使是那些已经步入中产群体的人,伴随着自身收入预期的降低,消费行为和想法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很多人也会从购买消费升级的产品,转变到能省则省的思维,这也进一步减少了这些消费升级产品的企业的客群。
在这种情况下,
供需逆转以后这些消费升级的品牌和企业因为需求不足变得经营压力很大,那么也就非常正常了。
其实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经济现象,你看到整个社会思想和消费行为的变化,都是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以后的产物。
比如在经济高增长的时代,人们因为对未来收入预期很高,会出现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不管是日常买东西还是投资都是这样。
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往往伴随着货币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家出于手里货币增多保值增值需要增加资产购买,带来的资产价格增长。
在资产增值预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往往也会看到,人们更愿意贷款加杠杆购买房产这类资产。
毕竟相比贷款产生的那点利息,贷款加杠杆以后带来的房产升值效应显然是更强的。
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但是赔钱的买卖没人做。在房产增值的背景下,人们贷款加杠杆买房自然也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再比如说整个社会供需矛盾变化,带来的投资和冒险精神热情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九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生产力相对不足的年代。以及现在这个供给过剩的年代,大家的冒险精神差异也是很大的
由于九十年代整个社会上需求远大于供给,因为生产力不足导致供给不足,人们买东西还要凭票证购买。
所以这时候不管你生产出来什么东西,只要市面上还处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你都能从里面赚到钱。
那时候只要你胆子大敢干,基本上就没有做不成事的。这才有了王首富的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因为整个社会处在需求远大于供给的状态,整体的机会也相对更多,这也导致了人们在那个年代都相对更愿意冒险。
这两年大家看到的考公热,在那个年代其实并不太流行,那时候流行的是辞职或者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现在《
越来越多人开始求稳了
》,本质上也是经济增速放缓以后,大家思维趋于保守化的产物。
同样的,如果我们观察服装行业的变化趋势,也会发现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发展不一样。
在过往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里,生产各种花里胡哨衣服花样迭代非常快的企业,往往日子过得都还是挺不错的。
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大家对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也更愿意花钱在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上消费。
本来服装这玩意就是靠着大家愿意花钱消费的意愿驱动,叠加流行款式和快速迭代来赚钱的。
既然这个时代的服装搞得是流行款式和快速迭代,那么这时候我们也会看到,在一段时间流行过之后过时是很快的。
过了那个短暂的流行期,你就会发现之前自己买的衣服过气了,需要花钱购买新的款式。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大家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非常好,所以也不会吝啬花钱
这类企业在迭代中赚钱自然没有问题,因为大家在消费主义驱动下很快会换代。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大众就不会有足够的财力和收入增长预期,去支撑不断买入新款衣服和淘汰旧款衣服。
这个时候往往脱颖而出的,是那些专注做基础款的服装公司。因为基本款不会过时,可以穿更久的时间。
到了这个阶段,去买那些经久耐穿不会过时的基础款,就会在这个阶段成为一种时尚。
而且买质量好耐穿的基础款,
相比去买那些不断需要迭代的潮牌,对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更省钱。
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在经济增速放缓之后,脱颖而出的就是优衣库这类主打基础款的公司,而在
国内这样的巨头还没有出现。
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是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还是消费模式的变化,本质上都是由底层的经济发展变化决定。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很多时候一个大趋势出现,往往会持续十年二十年。
在这个趋势延续期间,符合大趋势和大方向的公司会脱颖而出,不符合的也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如果整体的趋势变了,那么这时候思路就必须转过来了。不能继续用上一个时代的方式思考,不然会死的很惨。
什么是大趋势,就是有增量的行业和领域才是大趋势。在一个没有增量的行业努力,必定是异常痛苦的。
有时候做事情事半功倍,就是因为你是顺大势而为吃到了红利。跟这家公司本身做的好不好有关系,但是关系有限。
因为经济本身是需求驱动的,只有供给不充分需求还没有满足的行业,才会有增量和超额利润。
比如十年前的电商,四五年前的新能源,三四年前的半导体,
还有现在的人工智能都属于有增量的行业。
一旦一个行业的需求开始萎缩不增长了,那么等于说你要在一块萎缩的蛋糕里面和人家抢存量。
这个存量博弈的过程,往往是非常辛苦的。而且即使你付出很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见到什么效果。
对企业来说是这样,对个体来说其实也一样。
所以我们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找工作,都要尽量寻找有增量和需求在增长的行业。
因为底层逻辑就是,有增量才会有机会,
就像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