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黑白呸
说一场人间百态,呸出个黑白分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杭州,春生 ·  9 小时前  
LADYMAX  ·  ​突发 | Dior社交账号被黑客盗号 ·  3 天前  
物道  ·  既见城隍:何不来请一个它? ·  昨天  
季顺潘  ·  山坂挂耳咖啡-射手座,JSP咖啡日记22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黑白呸

韭菜味儿的“牡丹币”见过没?收藏品的财富指南

黑白呸  · 公众号  ·  · 2020-06-08 19:56

正文

0


打开手机,浏览器给我推送了这么一条推文“快回家翻翻,这枚硬币如今能卖1个亿。”



噱头挺足,又是硬币,又是1亿的。标不标题党另说,我反正动心了,闻到了熟悉的“骗局”套路。



内容无非就是“量少、价值高”,拥有就是赚到。每年这种文章不计其数,随手一搜“一元硬币价值180万”、“一元硬币赚了一套房”、“震惊!一枚硬币竟然价值十万!”



有没有真的,有;轮不轮的你,轮不到。


如果真要有发横财的机会,我觉得你买彩票可能还比较实际一点。



ps:彩票只有线下的福彩体彩站才是合法的哟,线上彩票也是非法的,不受保护……


一般人遇见的,多数都是骗局……来给你们看看这个“硬币骗局”怎么玩。


1


近期,朋友圈、微博、微信、咸鱼、抖音等各个社交平台都有人在高价收购2000年版本的1元“牡丹币”。



这个消息一出,部分网友坐不住了,翻箱倒柜开始数硬币,此刻小小一枚硬币堪比阿拉丁神灯,闪着暴富的光芒,仿佛明天就能脱贫致富、走上人生巅峰……



当然,暴富的道路总是曲折的,1元硬币常见,1元的“牡丹币”不常见。


据悉,1元“牡丹币”从1991年开始发行,一直到2000年,其中以2000年的那枚最为罕见,因为它一共只发行了20万枚。并且,该硬币并没有公开发行流入流通市场,而是以套币的形式发售,多数作为礼品赠送。


量少,确实有价值,但不是作为货币价值,而是收藏价值。收藏价值,这里面就可操作了,尤其是诈骗市场。


2


首先骗子很聪明,虚无的东西总是不牢靠,容易被拆穿。但牡丹币确实是有的,价值也确实存在的。所以有人收购,倒手赚差价,这也没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做个几手贩子的事情。


老实人还在隔岸羡慕,心思活络的人开始下海采购了。既然价值高,我没有,我还不会采购吗?于是你见到市面上有人开始高价收“硬币”了。这群人毫无疑问都被割了。



骗子怎么玩?


1、确定明确路线。


宣传造势“牡丹币”,炒出市场。


这就是全网营销的“牡丹币”,全社交平台投放营销文,主旨“这个币稀少,有市场价值,速买,买到就是赚到”。把市场炒热,总有投机倒把的人心思活络。



2、定价布局


组建团队,拉人入伙。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有人才能成事儿。拉人头这个大家熟悉吧,只要有利可图,有的是人鞍前马后。



比如,骗子内部团队打出口号:“大量收牡丹币,2000收”。张三看见了,在家里翻找无果,动了心思,转身在朋友圈“大量收牡丹币,1500元收”。李四看见了,有这好事,转手在微博“大量收牡丹币,1000收”……抱着赚一笔差价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下场。


有价无市,一时火热。



3、入场收割


市场炒的差不多了,骗子开始进场收割。真币自然是没有的,手里假币倒是一大堆。以目前的假币鉴赏能力,应该没几个网友还能认出硬币的真假吧?


“我有牡丹币,1000出,诚心的来”。1000买2000卖,净赚1000。不少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倒卖。




4、一地鸡毛


这从始至终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骗局。


骗子囤着一堆无价值的假币,开始炒作,买家是他,卖家也是他,左手300出,右手2000收。300的币出去了,2000的他不收了。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真收……这是什么花活儿,人心里门清儿。


中间的张三、李四、王五……击鼓传花,那总有一个接炸弹的。这群人有不明不白倒手成功的;有心知肚明赚个差价的,也有炸弹爆了受伤的。



有部分网友心思更活络了,只要不炸我身上,哪管他人祸水滔天。


比如羊毛党,清楚知道这个就是炸弹,但是我自信炸不到我,接盘了。哪怕这时候骗子放手了,你以为羊毛党会被炸死吗?


不会的,羊毛党的优势就是人多力量大,往薅羊毛的群、社区、论坛一发,有风险,速上车。这时候羊毛党再把营销推广接上,还是有大把人接手,毕竟小白用户体量不可估量。



每年都会有大量“硬币”值钱值钱的文章,套路还是这个套路。要较真的话,你手上要真有,算你命好,该你赚。 但是不要妄想去倒手赚钱。


3


钱币这里已经不是货币价值,而是收藏价值。也属于“收藏品诈骗”,不过收藏品诈骗还有一种玩法。以“袁大头”“乾隆通宝”为例。



一般人怎么会接触到古玩鉴定呢?需要出售古玩,主动搜索:古玩鉴定。



或者某种信息激起了他的想法,没错,营销文的作用又来了。如果大家还有印象,在上面营销文的背后相关阅读是推荐了“古玩鉴定”,比如:


不针对谁,各app都有


这种时候,一般人会好奇搜索一下,尤其是家里有“袁大头”的。不搜没事,一搜准出事。



随便找了个古玩鉴定网站,进去之后首页还挂着“防范诈骗,小心上钩上当”。看着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一大爷被骗之后,还为骗子公司说话呢“人官网还写着谨防诈骗呢,那哪能是骗子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