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用霸道总裁外壳剥削妻子让她进行直播带货,说出“黄圣依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空心人杨子,软饭硬吃败光葛夕三百万嫁妆的真欺软怕硬的留几手。
六位嘉宾中唯一的素人麦琳,何德何能可以成为网友口中神憎鬼厌“麦学”创始人,被网友口诛笔伐呢?
如果有一档综艺节目,立意既深刻又浅薄,内容既平淡又狗血,展示方式既私密又公开,集合高开癫走的节奏,波澜起伏的讨论,超越春晚的热度,PK掉所有内娱编辑精心写作的影视剧,链接海内外华人共通的情感,那不是其它,那必然是《再见爱人》第四季。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湖南卫视小成本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在前三季的铺垫下,以一种欲抑先扬的姿态成就黑马一骑绝尘之姿,在11月的中文互联网上大爆特爆。
《再见爱人》制作人刘乐播客里有一期节目,主题是“在悬崖边的人一定有故事可讲。”
节目组以这样的理念,将摇摇欲坠的殙因和处于离殙边缘的夫妻比喻成“在悬崖边的人”,看似赋予了这档离殙综艺一个深刻得不能再深刻的主题。
在前三季的节目中,嘉宾大多是文艺青年,张口“爱”,闭口“风花雪月”,剪辑则辅以煽情的音乐和文案,意图在这个庸俗的世界,将“离殙”这件并不阳春白雪的事件镶刻上文艺和理想的金边。
到了第四季,节目厚积薄发地爆了,殙因里那些狼狈、丑恶、争吵、算计、自私、人性被半遮半掩地展现了,即轻描淡写地展示殙因其它琐碎矛盾,但绝不触碰殙因最危险红线:“金钱和性”。
这个节目在第四季终于欲盖弥彰地告诉了各位看官,“其实我们和烂俗的八点档情感类调解节目也没有什么区别”。
1.豪门假面夫妻,伪装霸道总裁·爹味·色厉内荏杨子和被他珍藏在金丝笼里美貌女明星黄圣依。
2.毒舌辱女·软饭硬吃的过气·网红留几手和看似潇洒大女人实际一支渴求爱从来未改变的“小女孩”葛夕。
3.竹竿成精面黄肌瘦的娱乐圈十八线李行亮和过早脱离职场成为全职主妇糟糠之妻的二胎妈妈麦琳。
“青团疑云”“熏鸡事变”和“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一起构成了当下“麦学”最为火热的关键词。
而在“麦学”之前,被网民们津津乐道的互联网学科,则是“珂学”“晚学”和“冰学”。
相比于“冰学”开创者大冰在舆论场风评的持续回升,当下,“麦学”已随着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的收视率的一路走红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珂学”因舆论主人公叶珂的退网暂时半红不黑、销声匿迹,“晚学”则在黑流量负能量的道路上一路狂飙。
综艺节目是一场大型的真人秀,表演者和观众心知肚明的“楚门的世界”,通过剪辑手法,往往会刻意放大冲突与争议场面,以吸引观众关注。
麦琳作为一个未经训练的素人,在镜头前袒露真实自我的激烈反应和情绪化表达,很容易被突出呈现,营造出她在亲密关系中的“强势”形象。
而对于其他男性角色的过失(如杨子的出轨和刘爽的财务问题),节目组则通过淡化或轻描淡写的方式处理,使观众也会像他们而妻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原谅两个“老男孩”的任性。
这种编辑策略极易在节目播出时潜移默化地加剧观众对麦琳的负面观感,使其形象复杂化。
从“麦学”“珂学”到“晚学”,这些网络“学派”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娱乐圈语境中的顶流偶像,成为了当代互联网社交中的一种“景观消费”。
不禁让人问一句,为什么是她们,为什么是这些女人成为了互联网经久不衰的景观?
而令人咋舌的地方就在于,正因为她们没有令人钦佩的事业,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和缺少实打实的卓越成就,就像节目组不会把高曝光的摄像机镜头对准社会地位较高且身为男性的杨子一样,网民的恶言只会像潮水一样涌现弱者。
她们被网络调侃、嘲讽,舆论场的众矢之的,甚至是狂热围观的中心,沦为被消费的靶子,成为被嘲弄的弱者。
她们之所以能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信息时代成为人们的谈资,与她们展示出来的生活状态、个人形象,以及大众在社交网络中的心态息息相关。
窥私欲和嘲讽文化对“晚学”“珂学”“麦学”走红有重要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上,用户对具有一定经济条件、外貌优势的女性抱有“窥视”与“审判”心理。
这种情绪源自长期以来“完美女性神话”的累积——即社会对于女性要完美无瑕、品行端庄的隐形要求。当这些女性的生活被公开展示在社交平台时,她们的任何不符合传统期待的行为都更容易被放大和攻击。
晚晚的“伪豪门”“假文艺”被认为是“引人发笑”和“装腔作势”;叶珂的“精致生活”被认为“不够真实”,本该作为全职主妇的麦琳并不温柔体贴反而强势因情感表达的不畅被认为“又蠢又坏”。
这些质疑实际上反映了“完美女性”形象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失控解构,人们以此来发泄对理想化女性形象的不满与压抑。
在匿名和去身份化的网络环境中,用户更倾向于通过对特定女性的负面评价来释放情绪和压力,尤其是当这些女性呈现出与传统期望相悖的生活方式或情感表达时。
这种现象被称为“排外性团结”,即人们通过对某一群体的攻击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晚晚、叶珂、麦琳的生活因带有“伪精致”或“不真实”“癫狂”的特点而被公众批评。
但实质上,这种批评往往带有一种集体发泄性质,用户以“嘲讽”为乐,形成了一种“网络景观”。
“晚学”与“珂学”的走红,源于她们对“精致高端生活”的极端追求与展示:从不合时宜的“贵妇生活”到看似奢华却略显拮据的“伪豪门”人设,“晚晚”们把一场虚构的“精致人生”呈现得淋漓尽致。
网络从来不缺“打脸”的声音,观众看似是在调侃“贵妇梦”,实则是在暗自审视与比较:在那被滤镜美化的生活背后,更多的是“精致穷”“装腔作势”的符号化形象。
晚晚和叶珂构建的这种假性精致,让观众既感到可笑,又满足了内心那种对她人“虚假生活”的不屑和优越感。
到了引发全民热议的“麦学”这里,情感的直接、戏剧化成了最大的“卖点”。
在综艺《再见爱人》中,麦琳的情绪与行为无处不充满了戏剧化的张力,极具“表演性”的崩溃和不安深深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看她一次次在镜头前演绎自我情绪黑洞时刻的“崩溃”“迷茫”“委屈”,这种毫不遮掩的情感宣泄被观众视为“公共笑柄”——一边看得心满意足,一边在键盘上打下毫不留情的讽刺。
这不仅是麦琳的“独享”,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上,任何情感过于外露的女性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被调侃的“学派”创始人,因为她们的情感表演给了大众一个偷窥、解构、乃至攻击的“完美素材”。
当她们的行为、言辞、情感都被互联网无限符号化,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一种工具,她们就失去了发声的机会。这些符号化的女性形象有时甚至成为一类标签,供无数人抛弃真实的背景和复杂性去消费、诋毁、取笑。
互联网赋予了人们一种“虚拟的优越感”:在调侃她们的精致生活、伪豪门、人设崩坏的过程中,许多观众将自己置于一种“道德高地”。
无论是晚晚的贵妇梦、叶珂的伪精致名媛人设,还是歇斯底里的全职主妇麦琳在节目中沦为被观看的“小丑”,都成了网友们心中那种“你不过如此”的情绪出口。
无论是晚晚、叶珂还是麦琳,她们都从现实走入互联网的“流量场”。通过层层放大的群体调侃与算法推送,这些女性的符号化标签被不断复制、传播。
算法的推荐机制会推送大众情绪最热烈的内容,形成了“没有边界的场域”,一人抛出一句调侃,千人接龙放大。虚拟的屏幕前,无数人点着手机或电脑,在毫无压力的匿名氛围中发表着自己的讽刺言论。
她们的情感波动、生活细节、哪怕是一次简单的选择都在无休止的“群体围观”中被放大,成了无数人随手可调侃的素材——这样的虚拟群体调侃,带来的是一场迅速的心理快感,也为这些符号化的“学派”赋予了长久的流行性。
“麦学”“珂学”“晚学”这些网络学派的出现,无疑是互联网符号消费和情绪消费的结果。她们的生活成了供人娱乐的景观,她们的个体化需求、真实情感都被遮蔽在流量和调侃的符号背后。
在群体性“打脸”“吐槽”的狂欢之中,女性的复杂性和真实自我被不断消解。
或许,这些女性形象,又或者更新更癫狂的女性形象,将在今后继续成为互联网景观的一部分,成为大众又一次情绪宣泄的共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