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为你辩护网
为你辩护网是由成安博士带领前资深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刑法学及刑事诉讼法学博士硕士等刑辩精英共同打造的专业刑辩公众号。着力建设法官、检察官、侦查人员、刑辩律师的精神家园,促进法律共同体之交流,推动刑辩之进步,共筑中国法治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为你辩护网

猥亵风波,一场青老一代的舆论战

为你辩护网  · 公众号  ·  · 2017-06-02 16:37

正文

相信专业的力量 与卓安做朋友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卓安律师事务所:四川省唯一只做刑事案件的律师事务所

(免费咨询热线:4000-148149


《听见·庭立方》一档专为刑事法律人打造的精品栏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与陈少文老师一起相约《听见·庭立方》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光明网

转自:政法网络舆情

正文

摘要:


不得不承认,在公共议题上,我们越来越缺少把事件拆解为独立个体的耐心。相反,当事人以及围观者,都在努力将就事论事推往就标签、身份论事的境地。



近日,发生在北京地铁的一则“猥亵殴打女乘客”事件引发人们热议,有人指出打人者为某知名经济学家。面对媒体采访,打人者承认了打人的事实。但对于女孩提到的疑似“性骚扰”,他予以否认,并表示打算起诉女孩诽谤污蔑。


如果要“以法律为准绳”,此次事件讨论起来容易无解——现在能坐实的是打人,猥亵一说属于一家之言,被打女孩以此来主张权利,面临着证据的困局。一旦没有监控视频,没有目击者,所谓的猥亵真相,很可能是个悬空的概念。是非的裁断,最后多半只能落脚于打人。


经济学家、老人这样的标签,让议题变得更复杂。很多围观者预设了坏老人的立场,来声援被打女孩,在真相可能悬空的前提下,站队顺理成章地发生了,画面和公交上老人逼年轻人让座颇为相似。这样的代入感,折射出两代人之间的战争,打人者有没有猥亵,成了一个被来回撕扯的命题,老人想用它来证明年轻人的语言和网络暴力,年轻人想证明老人变坏了。


讽刺的是,这种撕扯首先是从双方当事人开始的。被打女孩将信息诉诸网络,网络更接近于年轻人的天下,向网络求援,这是一种自我赋能。危险在于,猥亵无法坐实,人肉就会形成误伤。打人者的策略,则是往尊老的传统道德制高点上位移,他说“我们这代人,眼里容不了沙子,不能年轻人让老年人挪挪”,以及“年轻人要懂得尊重长辈”云云,为自己动手打人找个道义台阶,哪怕走下来的姿势看着很别扭。可见,主要的战场,未必是法律事实,法律追求的是确定性,用证据说话,但道德,摆一个姿态往往就够了。


双方都有理由把自己摆在弱势者位置。被打女孩身体上不占优,也没有经济学家的资源,举证能力薄弱,所以才捡起了网络这个趁手的武器;打人者虽然有何兵、吴法天这样的法学家声援,但在铺天盖地的口水下,难逃百口莫辩,所以才会将尊老的话题陪绑过来,为自己进行道义加持。一眼望去,这是个很奇妙的舆情格局,争取一个有利的地形变得无比重要,以至于其身份都成了说事的由头,哪怕仅有的事实支撑不起这种陪绑。


就事论事始终是奢侈的,克制的讨论和判断,很难敌得过坏老人的话题性。所以真相不是关乎其猥亵与否,真相是,青老一代的交锋,被压缩进一个事实不够明朗的事件里,成为浇筑块垒的工具。一个不难得出的结论是,你有多嫌弃倚老卖老的老年人,就会有多嫌弃这次地铁打人的老人;你有多反感网络暴力,就会对被打女孩减少多少同情分。


不得不承认,在公共议题上,我们越来越缺少把事件拆解为独立个体的耐心。相反,当事人以及围观者,都在努力将就事论事推往就标签、身份论事的境地。但问题在于,就像猥亵是否可能成为悬案一样,世间的争执与纠纷,未必都有彻底的真相,如果站队或预设立场成为价值序列上优于探究事实的命题,那么,所有的个体之争,都将变成代际、阶层之间的战争。


所以,“猥亵殴打女乘客”风波,目前为止,是非喜恶的判断可能只能止步于打人。打人者的身份,不能成为其打人合法性的来源,同样不能充当加剧猥亵可能性的标签。在猥亵这件事上审慎地判断,或者迟一点下结论,并不多余,它能让我们避免将争执转换为基于立场的道德论战。更关键的是,哪怕有一天事件反转,我们也能从容地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听见庭立方”, 收听陈少文老师专栏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主要司法观点总结(上)


深海鱼公开课(附文字)| 刑事实务之盗窃罪疑难点解析

43个死刑未核准案例索引 (2008年至今)

24个非法证据排除案例索引(2010年至今)

合同诈骗罪的八类裁判规则(上)

合同诈骗罪八类裁判规则(下)

编辑:卓安律师事务所尚响军


— 我们就在你身边—

投稿  ▏合作:[email protected]

卓安律师事务所:专注刑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