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群众迈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村民杨时平开着新能源车进了乡里的充电站。随着南方电网独龙江乡35千伏联网工程投产,独龙江乡彻底告别了用电不稳定的历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短板持续补齐。
截至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6个民族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网络,374个沿边行政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
各族群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查看蜂箱、调整蜂巢,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良带着村民搞起了“甜蜜事业”。过去一年,班洪村合作社产出优质蜜18吨,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32万元。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把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特色县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发展“酸茶”特色产业;昭通市彝良县大苗寨村经营起民宿、咖啡馆……培塑泼水节、火把节、目瑙纵歌节等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品牌,云南完成66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建设,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云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群众增加收入与增进认同相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彻底摆脱贫困,各族群众向着更好的日子阔步前进。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拓展——
藏家小院里晾晒着白族扎染,街头彝族的牛头饰品、纳西族东巴文字彩绘等各种民族元素交织……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村,汉、白、彝、藏、纳西、傣、傈僳7个民族170多户人家和谐共居。“用藏族谚语来形容,大家‘相亲相爱,就像茶与盐巴’。”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说。
云南省创新实施“石榴红”工程,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形成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连续6年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列入省政府10件惠民实事……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云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将着力推动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好云南作用、贡献云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