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宇宙解码  ·  山头支张大网,就能收到200升水?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什么是 CPU 与 GPU? ·  3 天前  
环球科学  ·  将论文“摘要”写成“Pumping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力量训练的加重策略(下)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4-12 06:48

正文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丨最前沿中文自媒体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内容非特殊声明,全部原创,为保证公正独立,谢绝任何形式的商业合作。有偿转载、约稿,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作者:


个人微信:647811

公众号:workout_lab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在进入正文之前,有两点声明:


1. 本文的翻译(全文、未删节)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并且提交相关内容作为翻译质量监控。申请原创是防止转载时被删改,或者附加广告作其他用途。如果你希望转载本文,请直接与我联系。


2. 本文开通了打赏通道,所得打赏金额将 100% 返还原作者。


本文较长(大约 5200 字),分为了上下两篇,希望大家耐心阅读 :)


***** 上篇传送门 *****

Michael C. Zourdos

Ph.D, CSCS

理学博士,S&C 训练专家,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主攻 S&C 和肌肉生理学。他于 2012 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运动生理学博士学位, 并于 2011 年和 2012 年执教本校的力量举校队。Mike 也是 USAPL 的力量举运动员,他最好的无装备深蹲成绩为 230 公斤(体重 76 公斤)。Mike 累计培训超过一百名运动员,其中包括了一名 USAPL 的全国冠军。

5

感觉尽力程度加重(RPE)


如果你进行过系统力量训练(尤其是力量举),一定对 RPE 并不陌生。RPE 的计算方法如下表。

(表格摘自 [5],Zourdos et. al., 2016)


大多数时候,我们使用 RPE 来决定训练重量。比如,教练可能会给运动员 3 x 5 @ 7-8 RPE,运动员则会根据每一组的感受自己调整重量。除此之外,RPE 也可以用来作为加重策略:训练中的 RPE 较低,则加重更多;训练中的 RPE 较高,则加重更少,或者简单维持原重量。

更具体一些,你可以采取不同方法来使用 RPE:


a) 你可以简单根据每次训练最后一组的 RPE,来决定下一次加重;

b) 你可以根据所有组的平均 RPE,来决定下一次加重;

下表中,举了使用 RPE 策略来加重的例子。

计划里的「目标 RPE」 为 7-8,而实际 RPE 只有 5-6,所以第二周加重了  5 kg。


计划里的「目标 RPE」为 7-8,而所有组的平均 RPE 达到了 8,所以第二周没有加重。


如你所见,当平均 RPE 低于目标 RPE 时,加重了 5 kg;当平均 RPE 约等于(或者略高于)目标 RPE 时,则不需要加重。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你并不需要每一天都增加相同的重量——比如在一周里,当和上表一样使用不同的组数、次数安排时,更适应高容量的运动员,可能在高次数训练日里有着更低的 RPE,而在低次数、高重量的训练日里,有着更高的 RPE。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天的加重会稍微不同,但是平均 RPE 并不会产生变化(如下表)。

当每个训练日的 RPE 波动很大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加重策略。


优点 :使用 RPE,不仅可以在周与周之间灵活调节,还可以根据不同训练日的感受,按日调节。当然,和 APRE 类似,它也没有考虑到每日训练状态和疲劳程度的波动,但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式解决:在使用每周平均 RPE 作为指标的同时,也使用 RPE 选择每一组的重量范围。


比如你加重了 5 kg,结果发现第一组做完之后达到了 RPE 9,那么你只要在下一组把这 5 kg 减掉,来达到 7-8 RPE 就行了(同时你也会知道,每 2.5 kg 的变化,大约等同于 0.5 RPE,这可以作为你自己组与组之间的加重指南)。

缺陷 :最明显的缺陷是,运动员需要对 RPE 比较熟悉,能够准确预测自己的 RPE 值:一般而言,训练经验越多,对于 RPE 的估算越为准确(当然,如果你训练年限比较长,也不代表你一定就能很准确的估算 RPE 了) [5]。


假如运动员的实际 RPE 达到了 8,而自己仅仅记录为 6,会导致加重过快、无法完成计划的问题。因此,使用 RPE 加重策略 ,必须建立在你能够准确记录 RPE 的基础上

大部分新手和一些中级训练者,无法从 RPE 策略中获得益处。但是,作为一名教练,我仍然建议没什么经验的训练者记录自己的 RPE,哪怕你不使用它来作为加重策略——如果你想学会如何计算 RPE,你必须开始练习计算。你可以拍下视频,自己记录 RPE,再提供给教练,根据他计算出的 RPE 作为比较。最终,当你计算 RPE 的技能越来越熟练之后,可以开始使用它们作为训练指标。

总结 :使用 RPE 加重策略的最大优势是灵活和个性化;但是,如果你对于计算 RPE 没什么经验,这种策略并不适合你。


6

总结与建议


总而言之,决定周与周之间加重策略的方式有很多种:简单线性加重有着明显的缺陷,却可以防止新手加重过快或者过慢;APRE 和 RPE 都照顾到了个体差异,但 APRE 仅仅以一组的表现作为指标,而 RPE 则需要运动员能够熟练计算,不适用于大部分新手。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概念并不互相冲突(和大部分训练概念一样),完全可以被同时应用:比如,你可以采取每周增加 2.5 kg 的线性计划,在同时使用 RPE 来调节组与组之间的重量变化。

最后,尽管这篇文章强调的是「周与周之间的增重策略」,你不可能永远每周都能增加重量。这与计划和个人体质无关,只是一个事实(假如有人能无限加重的话,早就出现能够深蹲吨级的人了)。在某些周里,你可能需要重复同样的重量。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决定增加额外的一组——因为你想增加总体训练容量——或者每组增加额外的一次。请记住,如果你感觉计划的重量很重,连续两周使用同样的重量训练并没有任何问题。

你想一辈子用同样的重量训练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然不是。请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如果你在连续两个训练周期里,每周都加了重,那么在下一个周期里,准备好暂时的加重「平台期」。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强迫自己去「突破」。


请记住,以上列出的策略并没有「失灵」,只要你遵循计划,长期的进步一定会有。不要被失落感打败,持续的努力才能带来持续的进步,哪怕这种进步,不是每周都能看到的。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