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中国家庭的雾霾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1-23 18:31

正文


身处家庭雾霾中的我们

文 | 胡慎之    图片 | 来自网络

尊重规律

改变自己

才能更好地驱散笼罩在家庭中间的雾霾




雾霾,是现在让很多人谈之色变的东西。


身处雾霾中的我们,很难看清对方,并且,它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尤其是老人小孩,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增加患上恶性肿瘤的危险。


有谁喜欢雾霾吗?


应该没有吧。


因为在雾霾的环境中呼吸,我们整个人都特别特别难受。因此,在朋友圈经常看到很多朋友南下或郊区躲霾,换个筛子,又回原来生活的地方继续呼吸。

对于中国家庭的雾霾,我想说这几点:



1

中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是混乱不堪的。


什么是混乱不堪?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功能,且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边界的。


混乱不堪主要指,边界不清,角色和功能混乱。


在我青春期时,

家里的经济状况稍微改善了一些。算不上富,最多能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但那时的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满足温饱都有点困难,因此,家族中的很多亲戚朋友等经常来我家借钱。理由无非是,“你要帮助你的亲人,不能一家人吃饱,不管我们的死活......”因此,我父亲也为他们做了很多事。


当然,借的这些钱若干年后都还了。但在那刻,我能感到很多人的无奈,包括父母亲,借钱的亲戚朋友。


在这种关系里,大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中国人的家庭意识非常强,你的事是我的事,我的事是你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混乱的。


哪怕有的孩子成年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和长辈仍要参与进来,出主意,做安排,指手画脚,干扰小家庭的正常氛围。


中国的婆媳大战也是家庭中的关系混乱和边界不清造成的。


边界是指,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


接待过很多来访者,他们谈到自己的家庭时,很多都带有失落,悲伤和愤怒的情绪。


有一位来访者,他父母希望他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当公务员。事实上,他在外面的城市已经有了一份蛮不错的职业,做的也不错。


但是他父母总是千万百计地说服他回家工作,他拒绝了他父母很多次,最后,父母使出了杀手锏:当年,你爷爷奶奶生病的时候,我们从另一个地方赶到家里,差点延误了他们的病情。


那一刻,他心里很难过,想到父母以后老了自己不在他们身边该怎么办?


于是,他回到了老家。


但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各方面都没办法在工作岗位上施展,十分郁闷。每天都是心不在焉的状态,身体在做着父母安排的工作,心早已飘到九霄云外去了。工作时,自身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抗拒。


他们家为此闹了家庭矛盾。


他还是离开了父母,去了另一座城市工作,也找到了自己满满的存在感。

这则案例的结果比较好,因为他父母还允许孩子这样做。


我一直认为,内心非常强大的父母都是能请孩子们离开家的。



2

家庭结构的不稳定。


我一直认为,真正和睦的家庭是这样的:爸爸做爸爸的事,妈妈做妈妈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情,每个人的功能都是非常完善的。


我们老家有一句老话,叫“若要好,老敬小”。


意思是,作为长辈,如果能很好地成全自己的孩子,这是长辈对孩子真正的爱。


我觉得我父母对我是爱的。


他们现在70多岁了,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现在没办法帮到你太多,但我们努力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这样,你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更安心些,也更省心些”每当我回想起父母说的这句话,内心就充满了感动,能感受到他们对我满满的爱意。


家庭的架构就像一栋房子的框架。


如果父亲没有行使父亲的功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坍塌的。


最好的家庭结构是三元,即爸爸,妈妈,孩子。


一旦家庭结构只有二元,如孩子跟妈妈黏得很紧,父亲被家庭边缘化,或孩子夹在父母中间,根据要求,一会跟这个亲近,一会跟那个亲近,这种二元结构模式基本上呈对立的状态。


在失衡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很难找到相对平衡的精神状态,总充满着深深的焦虑感。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被大人问到这个问题,“你是跟爸爸亲?还是跟妈妈亲?”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都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如果硬要求他们选择其中一个,孩子的内心中肯定会对另一个特别愧疚。


在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内心有自卑感。


原因很简单,夫妻关系失和后,孩子可能做父母的父母,替代父母的功能。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事实上,孩子不可能做到父母的父母。现实中的挫败也在告诉他,“你做不到。”慢慢地,他把做不到拯救父母泛化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做不到,形成自卑感。


尤其是特别弱的父母,对未来充满了太多的恐惧,无意识中把自己的渴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父母完成。

曾经有一位朋友,这样夸奖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很厉害,学习,性格等各方面都很优秀,你一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吧。以后你年纪大了,他能力又这么强,不怕没人给你养老了。”


当时,我很认真地回答他,“我的人生过的还不错,不需要靠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管他做怎样的选择,我都尊重他,成全他。”


我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想做什么就尽量去做,只要是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利的事,老爸一定无条件地支持你,尽我的努力给你力量。”


我的孩子不需要承担我的东西,或承担我给与他的东西,只要他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就像我前面说的,父亲是父亲,母亲是母亲,孩子是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3

家庭中充满着焦虑的情绪。


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事物给人一种焦虑的感觉。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到认同精英的社会。


这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认同精英,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非常强烈的焦虑感:我必须特别优秀,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一定要做很多努力,否则,落在别人后面,不如他人,那就太糟糕了。这导致,别人的成功,衬托了我们的失败。相比之下,我们感到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逐渐变成焦虑。


一方面,现在的生活节奏蛮快的,爸妈焦虑孩子未来有没有出息,况且,现在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都集中在少部分地区,竞争肯定是非常激烈的。


当然这跟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也跟我们的世界观有关。


另一方面,中国以前是多灾多难的,国家集体无意识中传承着焦虑的基因。


朱建军先生曾写过一本书《焦虑的中国人》,里面谈到,焦虑的感觉会传递给身边很多人。


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学业,如,高压的状态,父母和老师以及学校各方面的紧张。有位妈妈看到孩子晚上十点还没做完作业,既心疼又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能帮孩子承担一些东西就不一样了。


我非常欣赏那些对于学校布置的作业,看到有过分和不合理的地方,少许的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果断拒绝。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中国家长对老师的尊敬已深入骨髓,挑战老师的权威几乎是稀有的事。


事实上,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可能做出一些过分的事,你们觉得呢?



4

彼此难以看见对方。


这里的“看见”更多的是用心感受,而不是用眼睛看。


中国的主流文化是群体,一个人很少被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此,我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当个人的价值观和群体主流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一般情况下,个体要服从群体。


个体为什么要服从群体呢?


因为我们的生存,价值,表现的评定等很多方面都特别依赖别人。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个体无法独立存在,我们必须跟其他人连接成紧密的关系,相互依赖,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很难看见对方,因为一旦我们承认了对方的悲伤难过,我们就会特别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即使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会无意识地制作竞争的模式,如,邻居家的小孩。


其实,将我们的孩子跟隔壁家的孩子对比,容易带给自己家的孩子很强烈的不安感。似乎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理想的目标,自己就是无意义的,不会被父母认同。


当我们因为恐惧或害怕去做一些事情时,成就的动力是很强的。但我们若因追求某种成就去做一些事情,这种动力就很弱。所以,按照人趋利避害的本能来说,我们在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为了避害。


孩子考试得了一百分,父母夸赞道,“孩子,你好聪明啊。”


这句夸奖只承认了孩子的聪明,而聪明这种东西,相对来说是天生的。而且这句话根本不是鼓励。因为对孩子来说,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父母看到。孩子会感到,如果有一天我不聪明了怎么办?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很负责任地,主动地,积极地追求自己喜好的人事物,相反是被逼无奈的,那么,也可以说,彼此间没有看到彼此。


当然,这也跟文化中的虚伪有关。虚伪是指没办法真实地表露自己,显得很不真诚的样子。


A妈妈明明看起来看难过,当孩子问她是不是在难过时,妈妈否认了。


本来,孩子只需担心妈妈因为什么事悲伤就可以了,但现在他又要重新思考,妈妈到底有没有在悲伤。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很敏感,不安,没有真正体会别人的能力。


同情和共情属于两种概念。


同情别人是一种自恋的情感。


共情是一种能力。


如果没有被看到,个体存在就会被剥夺,然后我们需要满足群体的利益。所谓的群体利益,可能是家庭利益。



5

沟通的态度是对抗的。


在人与人之间特别依赖的情况下,我们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换言之,你越依赖别人,就越对别人苛刻。理由是:当你越觉得自己无力,你就越渴望别人来满足你很多的需求。你很依赖对方,那么,你对对方的要求就会特别高。此时的沟通不是为了沟通,也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在表达对别人的要求,想改变对方。


这种沟通方式,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地,也认同了这种方式。


一开始,沟通的双方,立场就是对立的,我认为我说的对,你认为你说的对,最后,沟通变成了谍战片和战争片。说到底,这也是人与人之间边界的不清晰导致的。在没有边界的关系里,我们好像看不得对方难受,总想着过度承担,对方难受,我们更焦虑。


这也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我们不允许对方表达自己,如果静下来听了对方的沟通,我们会有一种伤害性体验的感觉。

沟通中的两人经常在抢话说。


话语权实际上是一种权利,谁说话代表他拥有某种权利。权利之争的关系,一定是竞争和对立的状态。



有次,邻居家带着孩子来我家,想要两个孩子一起玩耍。


他们家的孩子跟我家孩子年龄差不多大。


凭直觉,当孩子进家门的时候,我孩子并不是很喜欢他。后来,那个孩子要玩玩具,儿子勉为其难地给了他,他把儿子心爱的玩具到处乱扔,儿子感到特别难过。然后,儿子对那个孩子说,“你不能乱扔我的玩具”。谁知那孩子听了这话拼命理论,我的孩子也上前跟他理论,随即两人争吵了起来,最后扭打在一起。扭打中,儿子踢了那个孩子一脚。


这时,我告诉儿子,“你这种行为很不尊重别人,他们是爸爸妈妈邀请来家的客人,对客人最基本的礼仪是需要的,但你有权利不跟他做朋友,而且,你有权利不让他玩你的玩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