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常喜欢读的史书,多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这种故事读多了就容易幻想,做什么重生之我是XX帝的春秋大梦。
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要是真的重生,咱老百姓大概率还是老百姓,被统治的老百姓。
讲“统治的艺术”的书也很多,什么《韩非子》、《君主论》,所谓帝王术,法术势,都是站在国家、君位的角度讲统治。
但我们今天就要讲讲“被统治的艺术”。老百姓是很聪明的,老百姓能用自己生存的智慧趋利避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不仅能巧妙地和国家权力斡旋,甚至能利用国家权力的存在牟利,进行所谓的“制度套利”。
1.“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狠人,他控制欲强是出了名的。他不仅想控制他活着的时代,也想控制他死后的千秋万代。
所以朱总就设计了很多要求后世都必须遵循的“祖宗之法”。其中有一项朱元璋自以为很绝妙的设计,就是把全体国民的户籍划编为几类,其中一类人就是军户。简单说,就是让一些家庭世代从军,代代相传,永不更改。
对朱元璋来说,这个制度成本低,省得花大钱募兵养兵,就能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所以他自豪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希望他的军队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既不需要投入新的人力,也不需要提供额外的供给。据估计,明末军屯面积占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0%—15%。
但其实,朱总这个点子谈不上多大的新意。事实上,军户制度很接近一项古老的制度: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军民合一,平时当农民,战时当士兵,平时农作的收成就是自己的军粮。当然,他们可以享受一些减免税负和徭役的政策优惠。
兵农合一
一般来说,和府兵制相对的是募兵制,国家出钱出粮,招兵买马,培养职业军人。这种制度下军人素质高,战斗力强。但缺点可想而知,就是太烧钱了。相比之下,府兵制则不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
募兵制
|
府兵制
|
特点
|
职业军人
自愿征募
|
兵农合一
强制服役
|
战斗力
|
强
|
弱
|
军费开支
|
大
|
小
|
管理难度
|
相对易
|
相对难
|
将帅嬗变风险
|
高
|
低
|
在中国历史上,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前期,主要采用府兵制;唐后期,府兵制渐渐玩不转了,开始转为募兵制。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不一定会重复,但会押韵。府兵制在历史上遭遇过的困境,在明朝又以新的形态再现。但这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2.“勾伍之毒人也,猛于虎!”
朱总觉得自己省钱省事了,但被变为军户的人可能就觉得自己倒了八辈子霉。
据《明太祖实录》和后世学者的估计,明朝军户通常高占全国户数的20%,朱元璋时期登记在册的士兵有400万人之多。很容易想见,明朝的社会阶层是高度固化的,老百姓没有多少上升的机会。
话说福建有个颜家,这家人从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到明后期的万历年间,都是军户身份。颜家有六兄弟,四个先后从军,但结果却不怎么美好:两个战死,一个逃跑,唯一活下来的,也老死在边陲,回不了家乡。
这也难怪颜家人在族谱里哀嚎:“勾伍之毒人也,猛于虎!”
所谓勾伍,就是如果某一家有人阵亡了、伤残了,或者当逃兵了,政府就要写信给这家军户户籍所在地,让这家再出一个男丁,这个就叫勾伍。
更惨的是,军户常常是要背井离乡的。明朝国防系统的基层单位叫“卫所”,“卫”就是负责镇守一方的一个军区单位,像天津就曾被称作天津卫。卫所的选址,多是兵家必争之地,都是偏远险要的地儿,生活条件艰苦。
而明朝为了避免当地人在当地服役可能引发地方割据,通常愿意把军人派往尽可能远离故乡的卫所去。
因此,勾伍,常常就意味着背井离乡到千里之外,甚至是与故土的亲友永别。
3.老百姓的组合拳
朱元璋的做法,自以为“不费百姓一粒米”,事实上却是把体制运作的大部分成本转嫁到家庭和社群上。
但老百姓也不是傻子,在和国家、制度打交道的过程中,老百姓总知道怎么趋利避害,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最直接的,当然就是跑路,这些逃兵成为亡命之徒,就变成绿林好汉、地痞流氓,危害社会稳定。但这部分人只占少数,大部分军户百姓并没有逃跑,而是精心策划,钻复杂制度的空子。
朱元璋没有搞计划生育,军户家庭可不会受制于一孩政策,当然会开枝散叶。比如传到第八代的时候,就有一个军户的直系后代就繁衍到了100 多人。
多出来这么多人,军户制度当然没办法容纳,因为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供耕种。所以朝廷不会让所有军户家庭出生的人都去当兵,而是只要保证一户家庭有一个人在军队里服役就行了。这样一来,老百姓就有了操作空间。
比如说,有些更聪明的军户家庭,家里有点儿钱的,就会搞“双重身份”,说白了就是一人两套户口。本来是军户,通过贿赂地方官员,搞个民户身份,在需要服兵役的时候装成民户,逃避义务;需要享受军户福利的时候又变回军户。官员们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大家都得混口饭吃。
我们去翻一翻福建东南沿海族谱里的记录,就能看到老百姓想出的各式各样的组合拳。归结起来,明初的福建军户应对征兵有三种基本策略:集中、轮替和补偿。它们并不相互排斥,而常常以一套组合拳打出来。但我们还是一个一个来看。
明末卫所分布热区示意图
(图片来自《被统治的艺术》)
集中策略:一个顶俩,全家解放
颜家是福建的一个军户家庭,他们采取了一个叫做“集中策略”的办法。什么是“集中策略”呢?简单说,就是把全家人的兵役义务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假设颜家有三个儿子,那么就让老大承担所有的兵役,老二和老三就能免除兵役,专心搞其他的事情,比如种地、做生意。
这种方法有几个好处。首先,家族中其他成员不用担心兵役的问题,可以安心做些赚钱的营生,维持家庭的生计。其次,这种集中也减少了家庭内部的矛盾,毕竟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其他人也会心存感激,尽力去补偿他。这种方式还激励了承担兵役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家里人都指望着他。
颜家通过这种办法,成功地减少了家族成员的兵役负担。其实,这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通过集中策略,家庭内部形成了一种互相支持的良性循环。
轮替策略:大家轮流,公平公正
有的家庭则采取了“轮替策略”,让家族成员轮流服兵役。福建莆田的林家,就是这么操作的。他们家族六代出了七个进士,就是靠着这种轮替的方法,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读书和从军。
轮替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它保证了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不同的事务,不会让某一个人长期承担重负。其次,这种轮流的方式也让每个人都能积累不同的经验和技能,不至于“一条道走到黑”。
具体来说,林家可能会在家族内部制定一个轮流表,比如今年是老大的儿子去服兵役,明年轮到老二的儿子。这样一来,大家心里都有数,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心理上也有准备。
补偿策略:以钱换劳,各得其所
另一种常见的策略是“补偿策略”。颜家会给那个承担兵役的家庭成员一些额外的补偿,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家里的额外资源。这就像是用金钱补偿他的劳动力损失。
这个补偿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劳资合同”。比如,如果老大负责去服兵役,家族就会给他一些额外的补偿,可能是地里的收成,或者是家里的积蓄。这样,老大在服兵役的同时,家里的生活也能有保障。
这种方法既能确保有人去当兵,也能让那些服兵役的人感受到家族的支持和认可。这样一来,大家心里都有个平衡,不至于觉得不公平。而且,补偿策略还能激励家族成员更加团结,因为大家知道,只要有人为家族付出,家族就会给予回报。
4.与虎谋皮,与国争利
不要觉得老百姓和国家制度作对,就是一帮刁民。老百姓拼命钻制度空子,更可能是朱老总的顶层设计太不合理。朱元璋想要统制经济和一个稳定可控的社会,耐不住明朝的商品经济一点一点生长出来,不断挤破制度的牢笼。
慢慢的,老百姓玩得越来越溜,就不仅仅只是为了避害止损。所谓“被统治的艺术”,是能与虎谋皮,与国争利。
卫所套利
大明初始,朱元璋就封死了宋元以来东南沿海繁荣的对外贸易,搞起了海禁,严禁民间私自出海走私贸易。
但东南沿海多丘陵而少田,这是断了吃饭的路子,于是很多人就不得不铤而走险。
明宪宗实录记载了一桩颇有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1465年成化元年。当时,爪哇国的使团前来朝贡,途经广东。一名精明的中国走私商人,与他在潮州当指挥使的朋友合谋,演了一场 “黑吃黑”大戏。
这名走私商人巧妙地将使团的船引导到潮州,然后他出面与爪哇使臣私下交易,购买了使团的贡品。这交易进行得相当隐秘,但剧情的高潮来了:指挥使以缉私的名义封存了使团的贡品,并趁机偷走了一些贵重的玳瑁。两人分工明确,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这场偷天换日的戏码竟然完成得滴水不漏。
还有的卫所官兵,干脆利用海上巡逻的便利条件,自己干起了走私的副业。嘉靖八年夏天,浙江盘石卫的士兵因为长期被拖欠军饷,最终忍无可忍,集体哗变。这次哗变直接惊动了嘉靖皇帝,于是朝廷奉旨开查。
这一查,发现事情比想象的严重得多:盘石卫的几个主要军官不仅克扣军饷,还与倭寇私下交易,默许倭寇非法买卖番货,并且纵容他们袭扰地方。
军屯套利
稍微显得没那么非法的,就是搞副业兼职。明中后期,商品经济逐渐繁荣,自然就会有军户想办法干点别的事情来补贴家用,比如说担任搬运工、鞋匠、裁缝之类的。
跟普通的手工业者、商人相比,军户身份的好处是可以让他们免于地方官吏的骚扰,不怕“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勾当。
东南沿海部分军屯及它们所支持的卫所的大致位置示意图
(图片来自《被统治的艺术》)
更有意思的是军户采取的策略背后的契约精神,这些策略可都是靠契约和合同完成的。
高高在上的顶层设计者做梦也没想到,军户、甚至军户制度竟然会演变成一种交易物。
在明末天启年间,就发生了一桩颇具戏剧性的土地买卖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姓李的士兵。这个李士兵聪明又有点小机灵,他把自己手上的屯田使用权卖给了一位姓林的民户。这块地在几经转手后,最终被抵押给了一位姓郭的民户,作为贷款的抵押品。双方签了合同,明确规定:如果李士兵还不了贷款,这块屯田就归郭姓民户所有。
可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李士兵的后人不甘心,想要把这块地重新拿回来。于是,他们提出了“军田所有权不得买卖”的制度原则。经过一番争论,地方官最终判决支持李家后人收回了屯田的使用权。
甭管道德不道德,李家通过卖出屯田使用权,巧妙地为自己谋取了不少利益。这不是个案,到了明末,军户们变得更加大胆,他们不仅敢把屯田使用权私下卖给民户,有时候还会把屯田伪装成自己的私田来交易。只要有争执,或者土地价格上涨,他们就会搬出“交易的土地属于国家”这一条款,重新夺回土地。
5.致命的后果
形形色色的套利方式,一点一点腐蚀原本的制度。但朝廷当然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朝廷也在给军户制打补丁,和老百姓博弈。
但这种糊裱匠的做法没办法阻止军户制走向崩溃,更没法避免致命的后果。
府兵制下的军队战斗力本就低落,再加上种种制度套利,原本的军户制千疮百孔,难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