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楼主一直有在做荐书活动,比如《十年一觉李安梦》、《刀与星辰》、《光影创作客》,这些都是我自己看过,觉得有趣或者有助于增强影视专业知识,才推荐给大家的。
上个月,后浪出版公司的小伙伴来跟我说《三十年细说从头》要重新出版了。
它原本是香港著名大导演李翰祥在《东方日报》(香港)连载的专栏。文章最初的定位就是影坛名人、掌故、内幕,加上李大导浸淫电影圈三十年,又敢言敢写,几乎篇篇都是影坛秘闻,深受读者欢迎。
后来,这些文章于1987年集结出版,也引进到了大陆,书名定为《影海生涯》。可惜没有再版,三十年里破的破旧的旧,已经没有几本在流通了。我很早之前在图书馆看过上本,下本不知被谁借走了,一直存有遗憾。
《影海生涯》其实是80万字的缩减版,书中的粤语部分和黄段子删了很多,读起来其实是失色不少的,但在豆瓣读书中仍有8.9的高分,足见其魅力。
而再版的《三十年细说从头》是以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的四册繁体中文版为底本,一字未删,极力保留了作者原有的文字表达方式。另外还增加了两篇文章《我与林黛》《〈街头巷尾〉观后》,和不少珍贵的私藏照片,非常有诚意。
楼主走了个后门,先拿到了样书,虽然全书有110万字,是个大部头,但其实很快就读完了,因为真的非常通俗。
李翰祥拍电影多是自己写剧本,剧本又以对白为主,他对口语化、生活化非常注意。所以,写起文章也是幽默又活泼。读他的书就像听他唠家常一样,即使在地铁这样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毫不费力,快速进入状态。
这里摘一段他和朋友离开北京,初到香港,去砀山池洗澡的经历:
在北平、上海都洗过澡,上至老板,下至伙计,搓澡的,修脚的,清一色的全男班儿。有雅座和大池两种,不过没什么人在雅座洗盆子,多数洗大池。分冷、温、暖、热四池。热池多数是供有脚气(香港脚)的人烫脚用的,一烫一呲牙,两烫两咧嘴,还真有个乐儿。没想到砀山池只有盆池雅座,一人一屋不说,还一屋一女,多了个女招待。我想她领我进房也就算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想到她还要跟我一块儿“修行”,替我放好水,又替我宽衣解带。我还真有点难为情,我说我吃自助餐吧,她还非要请我吃大菜。万没想到来香港的第一天,就在女人面前加入了天地会,彻头彻尾地把自己的秘密全部来了个大公开,赤裸裸地写起坦白书来。她见我手足无措,不应该发脾气的地方发起脾气来,扑通一声把我推到盆里,然后拿起两瓶滴露:“怕唔怕?”
我以为要不要,连忙摆手,她以为“唔怕”,把瓶塞一拔,嗵嗵嗵……统统倒在盆里。等洗完澡一算账,我的妈,俩人差点儿没破产,港币六元整,还好没有“马杀鸡”。
李翰祥1948年去往香港,从20块钱的特约演员做起,之后干过美工、布景、配音、服装管理、编剧、副导演、大导演,几乎是和香港电影一起成长起来的。今天我们觉得遥不可及的周旋、林黛、乐蒂、李丽华、凌波、夏梦等都跟他有过或密或疏的交集;还活跃在银幕上的尔东升、梁家辉、张艾嘉、林青霞等也都或多或少受过他的提点。
这本《三十年细说从头》写的都是这些人、这些事,1000多页的上下两册,几乎全是老八卦。
比如大明星林黛、严俊在恋爱的时候经常为了“你的”“我的”吵起架来:
林黛买了部“摩利士”牌小汽车,严二爷经常搭个便车什么的。反正一个人也坐,两个人也是坐么!他没想到林黛心里可不高兴:“我花钱买车,为什么你白坐?”
“谁说你买的?车是我代你付钱买的。”
“可是你在我酬劳里分期扣了不说,每天五块钱的饭钱,你还扣了当利钱。”
“你跟银行贷款,白贷的吗?”
“那你坐我的车,也不能白坐,最低限度要替我加油。”
“加油?美得你,还加醋呢!”于是严二爷一气之下,买了辆车,不过是两个轮子的——“单车”,自己骑,哼!
再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周璇的悲惨经历,却很少人知道她儿子与赵丹夫妇(周璇与赵丹合作过《马路天使》)的缘分:
她儿子叫周明,今年三十三岁。周璇死后,一直被赵丹和黄宗英夫妇领养在家里。赵丹不仅供他念书,教他写字,跟他研究绘画,也时时刻刻地教他做人的道理,对他可谓爱护备至,视如已出;所以他对赵丹夫妇也奉如父母。
“四人帮”的时候,赵丹和前妻叶露茜生的儿子赵毛,为了他自己的前途,检举他亲生父亲赵丹曾经说过对江青大不敬的话,是个问题人物;带着一群无法无天的红卫兵,闯进了赵家,翻箱倒柜之余,把赵丹五花大绑,私立公堂地审问起来。赵丹气愤填膺地顶撞了小太岁们几句,这些小王八蛋马上一拥上前,对赵丹拳打脚踢。此时,他的养子拼命地分开众人,趴在赵丹身上,双手护着他的头,一边替他养父挨着雨点似的拳头,一边大声疾呼:“不要打,不要打,不要打我爸爸!他没有问题,他是好人!要打打我好了。”接着,他扯开嗓门大叫了一声:“我……我有问题!”
还有,《小娟改艺名凌波的经过》、《周璇的命运苦到极点》、《当年林翠是学生情人》等等,读这本书,就好像和这些60、70年代的演艺明星全都交了个朋友。以后再看老电影,就不会觉得陌生了。因为李大导在书里已经东家长、西家短全给盘了一遍。
当然,这本书值得一读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李翰祥本人。他的一生,几乎是一部电影风云史。
听到李翰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风月片。这真的是大大的误解。
他最初师承徐悲鸿,一个主攻西画的青年,最后成了大导演,也是天意。1956年他因执导《雪里红》进入邵氏影业,迎来了第一个事业高峰。
因为邵氏公司规定,一部黑白电影的总预算不能超过25万港币,李翰祥要执导的是一部彩色片,所以多加了5万预算。他拿着这30万拍出了《貂蝉》,最后在亚洲影展上获得了五项“最佳”。
虽然事后他评价这部电影荒唐又幼稚,得奖也莫名莫妙。但《貂蝉》突出的地方在于,将黄梅调融入电影,是当时的新潮流。之后更为成熟的《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将黄梅调电影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63年,他离开邵氏,去台湾组建国联影业公司,为台湾培养了很多青年导演和演员。焦雄屏说他是:“台港影坛风云第一人。”
不过因为经营不善,公司只维持了五年就倒闭了,李翰祥又回到了香港邵氏继续拍摄电影。这段时间,也是他的骗术电影和风月电影大放光彩的时期。
比如《大军阀》
《风月奇谭》、《北地胭脂》
“金瓶梅系列”
但如果把他就此定义为单纯地追逐票房和热闹的风月导演是有失偏颇的。在拍这些电影的同时,他也完成了《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等宫闱巨作。
在得知自己病情恶化以后,他在1983年毅然回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心心念念了很久的清宫题材。之后大陆的清宫片,多多少少脱胎于此。
亚洲电影专家皮埃尔·里斯安这样评价他:
李翰祥一生的作品汪洋恣肆,虽也有庞杂之嫌,但若以电影去闪烁千年中华文化之火花,无人能出其右。
今年是李大导诞辰90周年暨逝世20周年,这本1948至1979两岸三地回忆录《三十年细说从头》借此机会再版,也是一字未删完整本的内地首次出版,分平装和精装两种。
做工精致、成本也高,只有248元的原价:
典藏纪念版,手写编号, 限量1217册
内含精美收藏书票 ,书票上印有李翰祥亲绘《金瓶梅》图及其私印
定制黑卡烫金函套,内含特别整理的李翰祥作品年表别册,影海生涯一览无遗
内附32页首次公开、李翰祥家人提供的私藏照,四色彩印。例如:在台湾国联片场的工作照,1977年初次重返大陆的留影,与李丽华、林青霞、邓丽君、狄龙、李连杰等人的合影,以及本人的自画像。
平装版楼主为大家争取到了75折,只需88.5元;不过要元旦左右才发货:
选精装还是平装,就丰俭由人了,长按上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祝大家阅读愉快。
奉上短片,带你3分钟了解全书↓
24楼影院:movie24luo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