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
年
3
月
30
日,美国麻醉医生
Crawford Long
为一位摘除颈部肿块的患者成功实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为了表彰麻醉医师对医学的贡献,经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由美国总统布什于
1993
年签署总统令,每年的
3
月
30
日成为美国的国家医生节。各国为了表示对医生的感恩,普遍采纳了这一天作为国际医生节。而麻醉在中国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号称外科鼻祖的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今天,在临床上,麻醉已经成为一支神奇的
“
特种部队
”
,麻醉医生的理念和技术水平不仅影响手术成败,而且关乎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生命质量,可谓举足轻重。
2017
国际医生节来临之际,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将发起倡议,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型公益宣传活动
——
中国麻醉医师周,主题为
“
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
”
。为此,本报特邀我国麻醉学两位重量级专家熊利泽教授和姚尚龙教授撰文,就学术理念、学科发展、患者安全等核心话题介绍观点、分享经验,从而推动麻醉及危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及科普工作。
熊利泽,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原总后勤部科技金星。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
1
次。熊利泽担任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兼亚洲及澳洲区主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赴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山口大学学习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脑保护。先后获得并主持
973
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国家新药创制等课题
21
项,在
JClin-Invest
,
Eur Heart J
,
ProgNeurobiol
,
Anesthesiology
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93
篇。
2011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总编辑。
新时期的里程碑
“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
众所周知,手术需要麻醉。但接受手术的患者和家属经常会质疑:麻醉有无风险?手术中和手术后会疼痛难忍吗?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这些问题确实是公众存在的求医困惑。而要回答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追溯麻醉的发展历史,还要厘清麻醉面临的现实难题,更要找准麻醉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如今已经十分清晰,那就是正在进行中的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也将成为新时期医学发展的里程碑。
功不可没
麻醉让人类远离
“
悲惨世界
”
2007
年《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评选了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创新,其中手术和麻醉、疫苗和抗体、基因测序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有的三项入选者,可见麻醉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健康发展史。麻醉术发明前,为了解决手术引起的疼痛,医生尝试了按压患者、捆绑、用木棒敲头、喝酒等方法,效果可想而知。直到
1846
年
10
月
16
日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由
Morton
医生当众表演乙醚麻醉成功,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始,人类从此真正战胜了手术中疼痛。麻醉术的诞生改变了世界悲惨的一面,提高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和生活质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前,只有少数教会医院引进了西方麻醉药物和技术。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中国麻醉先驱,如尚德延、吴珏、谢荣、李杏芳、谭蕙英、王源昶等著名学者,带着当时最新的麻醉理念、知识和技术,从国外回到祖国,扎根中华大地,在兰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教学医院建立了麻醉科,开展临床麻醉工作,培养麻醉专业人才,开创了新中国的麻醉学事业。但由于当时麻醉药物的固有缺点,并缺少必要的监测和麻醉设备,麻醉安全得不到保障,麻醉死亡率高达
1/10000
,甚至每
1000
例
-2000
例麻醉就会死亡
1
例。
“
五大
”
愿景
引领麻醉学创新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进了先进的药物、设备和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位的麻醉医生,我国麻醉学科经历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汇聚临床麻醉、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和急救复苏为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麻醉的安全性迅速提高,在大医院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至
1/10
万
-20
万。可以这样讲,今天的麻醉对于绝大多数手术患者是安全的,麻醉医生既能保证手术中无痛,还能提供手术后镇痛服务。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一些患者能度过手术期,但是由于老龄化,并存多系统慢性疾病等因素,其术后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仍然居高不下,比如手术后
30
天内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我国尚缺乏确切的死亡例数和并发症发生率,但据国外研究和统计报告,手术后
30
天内死亡率高达
0.56%~4.00%
,其中心肌梗死是第一位死亡原因,至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则更高。我们可以按全世界的平均值估算我国外科手术后死亡率为
2.28%
。而
2016
年全国手术量超过
4000
万,那么
2016
年手术后死亡例数至少
90
万以上,成为我国排名第四位的死亡原因。
因此,麻醉医生仅仅关注手术中的部分是不够的,手术结束远不是终点,而要将视野拓宽至围手术期全程,并千方百计地防治围术期的并发症。这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对全体麻醉医生的倡议。麻醉医生不仅要关注麻醉安全,同时也要关注患者手术后的长期康复和转归,不管手术后的并发症是由患者因素、手术因素还是麻醉因素引起的,麻醉医生要主动作为。因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提出中国麻醉学科的
“
五大
”
发展愿景,即努力将麻醉学科建设成为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医学创新的重点学科和社会熟知的品牌学科,并提出了
“
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
”
转变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方向。
镇痛团队
多学科通力合作贯穿围手术期
提出围手术期医学概念,其意义就是要建立一个从手术前到手术后完整的治疗流程,保证手术患者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手术患者并发症包括近期和长期并发症,手术后数天内发生的近期并发症很多,严重的包括心肌梗死、脑中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栓塞、感染、谵妄等;长期并发症包括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慢性疼痛、新生儿神经毒性等。针对这些并发症,麻醉医生要有担当、有能力,与外科及相关科室一起,进行有效防治,这才是麻醉学科发展的方向。
以手术后疼痛治疗为例,如果手术后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部分患者会发展成为慢性疼痛,如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高达
20%
。疼痛药物知识、经验和技术等优势,决定了麻醉医生是手术后镇痛的专家。但是,现实是由于麻醉医生数量缺乏,在一些医院手术后疼痛的治疗是外科医生在负责。如果我们将围手术期医学的理念广泛推广并获得认可,医院就会给麻醉科更多的编制,麻醉科就有人力组成专职的镇痛团队,这样手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会更好。
为了加快患者手术后恢复,
1997
年丹麦人亨里克
·
凯勒教授提出了加速术后康复的新理念,该理念尽管没有涉及新技术、新药物的创新,只是对已有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对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全过程进行了重新思考,对围手术期管理流程进行了重新规划,但可减少一切可能的损害,降低机体不良的应激反应,从而使患者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恢复工作时间加快、医疗费用降低。
延迟患者恢复的因素有很多,如手术创伤、长期卧床、恶心呕吐、禁食水、疼痛应激、各种导管、睡眠障碍等,上述任何因素的解决,就会加快患者的康复。比如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进行促进健康和疾病预后的宣教;肠道准备不要使用陡泻剂;将术前禁食时间推迟到术前
3
小时(碳水化合物);患者内科疾病的处理等。手术中,要优化麻醉方案,预防性镇痛;目标导向输液,防范低体温;微创手术,减少暴露,减少出血。手术后,充分镇痛,保证患者睡眠质量;防治恶心呕吐,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进食及营养支持,尽早拔除各种导管,限制液体输入等。这需要麻醉科、外科、护理团队等成员组成多学科团队充分合作,共同完成,而麻醉医生在上述多方面具有优势,应该成为团队领导者或重要力量。
梦想中奋进
发展麻醉事业,护航
“
健康中国
”
在全体麻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逐年深化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沟通合作,进一步融入国际麻醉学界,国际学术影响力日益加强。近年来,我国麻醉学者先后担任国际麻醉药理学会(
ISAP
)主席、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亚澳区(
AARS
)主席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CSA
)与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SA
)、欧洲麻醉医师学会(
ESA
)、日本麻醉学会等的对等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香港
2016
年承办了世界麻醉医师大会(
WCA
),北京将于
2018
年首次承办第
15
届亚澳麻醉医师大会(
AACA
),这些均反映我国麻醉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重要麻醉组织中的话语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另外为顺应
“
一带一路
”
国家战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派出代表团访问了周边邻国,如斯里兰卡、柬埔寨等,并进行学术演讲及培训。对亚洲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分别在北京、西安、广州建立面向亚洲麻醉医生的国际培训基地,并招收一定数量的麻醉医生进行定期培训,增强了中国在亚洲国家的麻醉学术影响力。
中国麻醉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国手术总量以每年
13%
的速度递增,年手术量已经达到
4300
万人次。而且随着老龄化加速,疑难危重患者在不断增加,而全国从业的麻醉医生不到
75000
人。在美国,
1
万人拥有
2.5
个麻醉医生;在英国,
1
万人拥有
2.8
个麻醉医生。而我国有
13
亿人口,这个比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过去
5
年,我国麻醉医生因职业耗竭,发生过劳死的人数达到
13
人,约占麻醉医生总人数的
1/5700
。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是我国麻醉医生工作强度的真实写照,反映了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极其严峻。
作为勇于担当的麻醉医生,我们深知党和人民对中国医疗发展的期待和要求,中国麻醉人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承担重要任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响应政府和人民关切,继续做好
“
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
”
的转变,继续关注培训工作,加大对基层医院及年轻医生的培训力度,扩大麻醉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招生规模,加强对海外麻醉医生的培训工作。
“
健康中国
”
战略不仅要求我们做好医疗工作,还要致力于医学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我们会继续加强
“
中国镇痛周
”
、
“
中国麻醉周
”
的科普活动,及时对公众关心的麻醉热点问题进行科普教育、启发和引导。
春山苍苍,春水漾漾;花开正好,草木枝成。中国麻醉学科正如此时春天万物般充满勃勃生机。更待时序更替,春华秋实,中国麻醉学只要坚持在梦想中奋进前行,必将收获累累硕果!中国麻醉人愿意与您一道,为健康中国的实现携手共进!
来源:
3
月
28
日健康报
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