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少加点班
我是李少加,《进化式运营》作者。哭笑不得,本号被读者评价为「唯一不舍得分享的运营类公众号」。这里有运营、职场、创新方法。每周一更,少加点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少加点班

知识的∞个错误常识

少加点班  · 公众号  ·  · 2020-11-12 12: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专题研究久,避免错漏,点击上方 少加点班 设为星标


你是销售部负责人,下属业务员总能完成销售目标,总能按时收回客户尾款,但你对他们完成这些业绩的手段 一无所知 。比如,是不是跑人家里泼红油啥的……如此,你晚上能睡的安稳么?


知识 与我们的 关系 与此类似。

你是老板,你拥有的知识是你的雇员

你让知识替你解决问题,利润自然属于你,但万一捅出什么篓子,锅也得自己背……同样让人不安的是,我们对 知识如何运作一无所知

它是不是靠作奸犯科、依赖兴奋剂“完成业绩”,甚至它们根本就没办成事情,而是一直 对你欺上瞒下 、坑蒙拐骗?我们 一无所知

不要欺骗自己,偶尔主动“细思极恐”未必是坏事,尤其是它能让你消灾弭祸的时候。

那么,知识究竟由哪些“类型”的员工组成?它们是如何彼此协作替我们解决问题?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 知识什么时候有效,什么时候失灵,我们该如何确保它别关键时刻掉链子

讨论这个问题前,咱得先对“知识是什么”达成共识。

知识与信息熵

下面哪一项更符合你心目中「知识」的形象?


  1. 20 年车龄的出租车师傅
  2. 自动驾驶的算法


我猜多数人心中的选项是 B

可怜的老司机,就因为收入低( 相比算法工程师 ),所以不被认为与「知识」沾边么?

这或许是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 客观 逻辑 可复制 才是知识的特征。

此处应感谢学校常年诲人不倦的教学成果。但要我来说, 出租车师傅才更适合作为「知识」的代言人,相比算法

答案不是显而易见么?“ 算法”可不会开车

自动驾驶算法能够顺利“开车”的前提是,它得被部署在服务器中,得拥有一整套海量的环境数据、行为规则数据、不间断的传输网络,当然,它也得拿到“驾照”( 政策允许 ),这可比你考驾照难多了。

我们反观老司机,“算法”该有的他也有——完整的驾驶规则、应变模式,区别不过是,前者的知识储存在脑海中,后者的知识储存在服务器中。

我得说句公道话,算法所依赖的大量“数据”其实老司机也需要,只不过司机已经事先储存在大脑( 生物神经元 )中罢了。


当然了,你可以说人类司机的驾驶能力不太稳妥,比如水喝多了( 内急 )、接了个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 大谈出租车师傅下岗风险 ),都会影响他的驾驶水平……但,难道“ 算法”实际跑起来的时候就不存在它们的“情绪”问题 么?黑客入侵、核心元器件故障、通讯干扰……

结论是,在不考虑数据量的前提下,“司机驾驶知识”涵盖了:驾驶算法 + 行驶模式( 实时动态 + 环境数据( 实时动态

简而言之,自动驾驶算法 的类别虽然更接近传统教育里告诉我们的“知识”, 但它只是“现实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你认同知识的“原初”定义,即 有助于我们解决特定问题的「信息」 。这也是 知识的广义定义

“信息”这个词没有传达我这里想表达的意思,上面这句话的 「信息」,涵盖诸如控制你的手指移动的神经元协作、生化能量传输等等一切“信息”

如果你想更优雅的概括,李少加认为,我们可以 借助 克劳德·香农 Claude Shannon 信息熵 的概念,就能 最接近“知识”的广义陈述


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信息皆为知识

我们举几个例子,你就会发现这个定义很好用,而且有很强的解释力。

先从我们最熟悉的 认知类知识 说起。

一个幼童看到一飞行的“东西”,能辨识出它是“鸟”,这很大程度消除了其他可能,比如风筝、飞机、蝴蝶之类;

一个成年人看到,能看出是“大雁”,这又进一步消除了其他鸟类的不确定性;

而一个鸟类学家看到,能进一步辨识出是“白额雁”……

鸟类学家最精确的辨识该“飞行物”,即 最大限度消除了不确定性 ,这 意味 着他拥有最多“该飞行物”的知识。

再谈一个综合类知识。

一游客想要 30 分钟内到底 A 地,他可以随机漫步,此时能到达 A 的不确定性最大,意味着他( 在该城市 )的出行知识接近于 0

当然,他可以打开导航软件,摸索着找过去,但耗时久,准时到达的不确定性大,所以这种方式的出行知识也不算高;

他还可以叫一辆出租车,司机会根据城市当前路况,选择最佳路线,借助驾驶技术,将乘客快速载到 A 点。

就游客的问题情境( 准点到 A )来说,司机消除了大量不确定性,意味着( 在该城市 )司机拥有极高的出行知识。

* 该“知识”涵盖了司机在该城市的图景、路况信息、驾车经验等等。

显然, 面对同一事物 问题 ), 消除不确定性的程度是衡量一类知识优劣的标准

比如,你乘宇宙飞船去火星,用牛顿定律能估算出旅程时间,误差是分钟级,但如果你用广义相对论,能精确到毫秒。这说明在宇宙尺度,相对论比牛顿力学消除的不确定性水平更高。

好,现在咱暂时刷新了「知识」的定义。再强调一遍, 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综合信息”皆为知识

这个 知识的定义立足现实,更优于教育体系中的狭隘定义


为便于你直观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下哲学家 迈克尔·波兰尼 的认识论观点。

波兰尼 老爷子本就是物理化学家,科学实战跟理论实力皆“硬核”( 是我了解过的知识实践最丰富的人 ),因而他对知识的认知特别有参考价值。


在波兰尼的认识论中,知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个人特质 / 经验


源自我们的成长环境、本能、主观经历、体验、意识,这些知识“存储”在我们的身体中( 大脑为主,基因为辅,身体细胞之间也有大量“记忆” ),数据量极大。

这类“知识”我们无法直观把握、更无法用语言描述

面对一些陌生领域的问题时,有些人会产生“熟悉感”、“对问题敏感”、“直觉很准”,这通常就是这类知识在发挥作用, 我们的意 识层面无法捕抓 到它。

第二类 不可言传的知识


即各类 实践技能 ,包括 身体、思维、与问题情境的互动反馈交融等综合活动 。科学家做思想实验、企业家运作公司、作家写作、运动员训练、品鉴师评鉴……几乎 所有智识活动中的“体悟部分” 都属于这类。如名称所言,这类知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比如,张怡宁哪怕手把手指导福原爱一个通宵, 倾囊相授 再双手奉上自己的弱点,第二天一场比赛下来,多半还是落个 11 0 的结局。

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分知识无法言传 ,能且仅能在实践中逐渐炼成


如果你想深刻感受“不可言传的知识”有多难“直接传授”给他人,你可以尝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选个悟性极高但没相关经验的徒弟,全力以赴去指导他,你就能明白了——你会看到他进展维艰、动作拙笨。

第三类 可言传的知识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类狭义知识,即我们 通常说的定义、理论、经验总结 等等,它来源于生活经验的观察归纳,或者科学体系( 猜想 + 实验 ),也就是上述第一、二类知识 高度“压缩”的结果

我起初叙述这篇专题,是想依此分类展开探讨,后来发现这样无法进行下去,为什么?

因为 分类容易给人一种幻觉 ,让人误认为各类别之间“彼此互斥”。但如你所见,上述 三个类别的知识 显然 存在盘根交错的动态演化关系

许多人耗费一辈子“终身学习”的知识,往往是辜负我们最多的知识。原因正在于人们过度重视第三类知识——可言传的知识( 即狭义的知识 ),但 狭义知识要在现实中真正发挥效力 ——消除不确定性,需要跟个人的第一、第二类知识 协同运用、反复磨合 ,而后者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那么, 知识究竟如何运作

咱接着剖析上述三者的“关系”( 知识发挥作用的微观进程 ),它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知识是动态过程

我在知乎被邀请过一个提问,“能力远跟不上思想的深度怎么办?”。相比该题主的“深度思想”,这个问题本身才更有启示,它恰到好处的概括了人们对第三类知识的高估程度。

为什么人们容易高估“可言传的知识”?

我们一窥它的“制造过程”就能找到答案。

我们不妨从最原始的情境中说起。


在史前文明,人类先祖也面临跟我们今天攒钱供房类似的难题,不过他们的问题略微刺激点——如何避免成为大型猎食动物的口粮。这是 问题情境

先祖们为此进行了 大量试探 此时他们反复运用了第一、二类知识 ),直到有某位艺高人胆大的先祖,现实版的普罗米修斯,尝试着驾驭“火”来驱赶其他猎物,惊喜发现这卓有成效。

注意,此时“使用火的知识”仍是他个人独有的第二类知识。直到他将保留火种、驱赶野兽的方法进行“ 总结 ”,并 付诸语言 此时才转化为第三类知识 告知 其他部落成员……

以一个缺乏想象力与同理心的现代人眼光来看,上述过程异常简单,但它其实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时至今天,人们“ 创造第三类知识 ”的过程也仍与之类同:


1 遇上问题( 问题情境
2 匹配自身的“知识库” 第三类知识
3 试探、践行、解决问题
4 优化、归纳个人经验库( 第二类知识
5 将经验辅助语言、文字
*这仅是简化描述,实际更为复杂

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是我们能 将经验进行“符号化处理” ——把实践经验“ 抽象 ”、“ 压缩 ”成语言、文字,从主观经验压缩成了 客观符号 ,跨越个体进行 复制 交流 改进 ,俗称“发扬光大”,充实人类知识库( 宏观 )。
然而,因此庆贺却也言之过早。正如 历史的巨浪从未顾及个体的感受 ,类似社会财富, 人类知识库的急剧增长也不意味着「个人知识」也跟着水涨船高
人类“创造第三类知识”的过程中,为了权衡知识的“通用性”“交流性”、“传播性”必须大幅度 “压缩” 个体知识——包括 忽视问题语境 、个人 主观状况 即一、二类知识 )等等。
这导致 第三类知识并不能做到“即插即用” ,无法与新的使用者“无缝衔接”。

通常,越是专业复杂的第三类知识,越需要使用者预先大量学习、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绝佳描述。
实际上我现在就面临“无法将上述知识过程”( 属于我的第一、二类知识 )直接“传达”给你们的困惑。我刚才尝试画了几张图片,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误导,所以我只能尝试用类比的方式,让读者们在思维想象中去“体悟”
你可以把“第三类知识”看作我们电脑上存储的“硬盘文件”( 姑且称之为静态知识 )。
运用某知识 时,我们首先 根据问题情境 ,匹配调用较相关的“第三类知识”置于“大脑内存”中,综合运用你的第一二类知识( 这是无意识过程 )进行“ 逆向解压 ”。

这个“逆向解压”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践行”、“思辨”、“体悟”、“动手”等等,逆向解压后的结果,本质上就属于第一、二类知识的综合,咱姑且称之为动态知识,而我们尝试利用这个 “动态知识” 去“消除问题情境的不确定性”。

如果问题情境的不确定性仍无法让我们满足,我们通常会尝试探寻外部的第三类知识( 研究相关书籍资料或向他人请教 ),再重复上述步骤。
最终,无论你是否对结果满意,你 动态解压知识的活动都将改变你最初的“第三类知识” 针对该问题情境 ), 这个过程,我们称为「学习」
至于它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取决于你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投入程度。
谈论至此,我们可以尝试回答教育哲学的一个基础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 教育是培养我们学会独立转化动、静态知识的能力
静态知识用于交流、动态知识用于践行

常识不足,概念过度
我耗费了这么多笔墨勾勒知识的骨骼、捕抓知识的动态过程,而你也投资了不少时间阅读思考,现在,是收获的时候了。
通过上述对知识“常识”的探讨,我们得以纠正许多学习、求知的“常识”。
顺带一提, 探索下述问题答案的过程,也是“解压”本专题知识的过程 。我建议你可以先自行思考,收效更佳。
常见问题:为什么我学了很多,但能力也不见得变强?是因为没有将知识“体系化”么?

所谓“能力强”,指的是“解压后的动态知识”消除问题不确定性的水平高,这 更多的是需要“体悟”来提升
就好比写作,你看再多写作技巧,不动笔也是枉然。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学习,更多的是对静态知识的学习,这类学习唯有回归常识,也就是将之“解压”至问题情境中践行才有价值。
记住, 任何知识都应当作为一个「动态整体」来把握
常见问题:学习一定要将知识“体系化”么?

没必要。如前所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关键是多在问题情境中“解压”,让它“动起来”,而不是刻意在静态知识间做加法, 从概念来到概念去,静态知识越是“臃肿”,它的解压难度越大,对能力的提升只会起反效果

顺带一提,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践行的足够多,“体系化”自然水到渠成,无需刻意为之。我 从未 见有哪位真正的专家强调要主动“体系化”什么知识。
常见问题:如何科学运用他人的知识经验

如果是兹事体大、或是高频使用的知识,我们有义务对其 追根溯源 ,了解该知识 诞生的问题情境 。所以“历史”总是很有价值,你可以不懂史,但你应该 培养历史思维
对于“历史不明朗”的知识,大可作为“启发思维”使用。

比如,“批判性思考”是近年 被滥用 最广的“他人知识”。它 负面 影响较大,我将之作为典型谈下:
批判性思考源于古希腊哲学的思辨技巧, 适用于学术研究 或对知识精确性有高要求的问题情境,说直白点,它适合 该领域的专家 或至少是有相当积累的人。现在很多人在求知时竟也在“批判式阅读”,在 学习新知识这种语境中,“获得启示、获取新知”才是我们的目标 ,而不是“ 低层次 批判”,知识本就不是真理,为批判而批判没有意义。
常见问题:学习新知识,一定是能“输出”内容才意味着“掌握”了么?
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获得“动态知识”,即将知识回归常识,在反反复复“压缩、解压”知识的活动中才能真正“体悟”该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标。然而这个过程的 “成果”多数时候看不见摸不着
你追求“输出”内容,就会无意中用“静态知识”的多寡来衡量学习的成效,反倒会轻视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过程”( 其成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因此,书面学习,若把“输出内容”当成学习的目标 弊远大于利 。实际上,知识永远是一个动态过程概念。不存在我“掌握”了某知识,只有我对某知识的认知变得更“深刻”了。
学习完成后,能“压缩”输出第三类知识自然无妨,但更多时候,“压缩不出”多少内容才更为平常,无需刻意为之。

真正为你所用的知识,永远是无法彻底“捉摸得透”的,这是我们一辈子与知识的相处模式,是我们大脑神经元的运作方式决定的,要习惯这种关系
结语
最后的问题:“最想要的东西”是能“想清楚”的么?
成功人士指导迷茫青年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想清楚你要的到底是什么?”这年头人们都不爱细品,以至于没人察觉其中的重大缺漏,“内心的愿景”真的是能够“想”“清楚”的么?
“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个 动态概念 ,它不像是“考上清华北大”那类静态概念。所谓动态,就是它会随着你每天的行为、阅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更类似一个“创造”的概念,一种 Being

我写作也是这样,整个专题的思路,大都不是“规划”出来,而是漫无目的写着写着“涌现”出来,这听上去有点“玄妙”,但这恰是我们人类思维的品性——动态创生。
知识永远是动态过程的存在,而不是一堆静止的概念。知识动态与你的人生体验纠缠在一起,唯有体验的丰富与深刻,才能使你的知识充满生机

*点亮「 在看 」,我会看到你

*第一遍懵懂很正常,有空再刷一遍,会有更多惊喜(老读者心得)


往期相关专题推荐:
一辈子的有效阅读量
是药三分毒,求知要适度
对知识残忍,才是对生命仁慈
努力却退步,怎么回事?
大猩猩把一条咸鱼钉在树干上
隐喻潜能
本文由作者 李少加 原创首发于公众号(少加点班),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