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致力于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媒体平台! “能”(Energy)涉及化学、生物、信息等与能相关的前沿科技领域; “源”(Nature)即通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科学化深层次解析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学人

​锌界“双护”,热传递增强策略助力高能量密度锌离子电池

能源学人  · 公众号  ·  · 2025-03-01 11: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研究背景】

可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Z IBs)凭借其高安全性、高理论容量以及丰富的资源等优势,在储能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在电池循环过程中,锌阳极表面因氧化还原反应和过电位损失会产生“局部热点”,导致电极表面出现枝晶生长、副反应加剧以及结构损伤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这一问题在高放电深度(DOD)条件下尤为突出,极易引发电池失效。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中对于热力学因素和局部热点问题尚未给予充分重视。因此,开发具有优异传热性能的锌阳极材料,抑制枝晶生长和副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是实现锌阳极在高DOD条件下的循环稳定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工作简介】

近日, 西北工业大学官操教授课题组 等人通过热传递增强策略实现了具有优异循环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的锌离子电池。研究团队采用真空蒸镀结合旋涂技术,在锌箔两侧构建了功能化传热增强层:顶部涂层实现了锌离子通量和温度分布的均匀调控,底部涂层则显著改善了局部热扩散和机械稳定性。这种双重热保护机制有效抑制了热力学驱动的枝晶生长和副反应,使得锌阳极在5mA cm -2 /5mAh cm -2 的电流/容量密度下实现了超过440小时的稳定循环,锌利用率高达85.5%。基于V 2 O 3 /NC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200次循环中保持稳定,基于电极总质量的质量能量密度达到174 Wh kg -1 ,基于全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高达218 Wh L -1 。此外,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大面积软包电池(4×5 cm 2 ),验证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潜力。这项研究为开发高锌利用率负极材料提供了创新思路,对推动ZIBs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Matter 上。 通讯作者为官操教授,通讯单位为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


【内容详述】

在电池循环过程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和过电位损失,锌阳极表面会产生大量的热量。Zn/Zn 2+ 反应的不均匀性和较差的传热能力导致局部高温,称为“热点”效应。这种“热点”的存在不仅显著加剧了枝晶生长和副反应等动力学过程,还因交换电流密度的增强而表现出自放大特性,严重威胁ZIBs的循环稳定性。特别是在高放电深度(DOD)条件下,更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更高的过电位以及更显著的结构变化会进一步加剧热失控现象,导致电池性能急剧衰退直至失效。因此,开发具有优异传热性能的锌阳极材料,有效抑制枝晶生长和副反应动力学过程,为提升锌阳极在高DOD条件下的循环稳定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热传递增强锌阳极(命名为ZAP+BN/Zn/Ag/Cu),其中锌海藻酸盐和聚丙烯酰胺(ZAP)混合氮化硼(BN)涂覆在锌箔表面,Ag和Cu层沉积在锌箔底部。这种独特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双重热管理:顶部的ZAP+BN复合层与底部的Ag/Cu层协同作用,有效阻止了电极局部热积累,成功消除了热点效应,从而显著降低了热力学驱动的副反应和枝晶生长速率。 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优化后的锌阳极在5mA cm -2 /5mAh cm -2 的电流/容量密度下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循环寿命超过440小时,DOD高达85.5%。基于V 2 O 3 /NC正极组装的全电池在200次循环中表现出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其质量能量密度(基于电极总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基于全电池)分别达到174 Wh kg -1 和218 Wh L -1 。此外,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高性能的大面积软包电池(4×5 cm 2 ),验证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图1. 不同电极的原理图及温度分布。(A1)裸Zn、(B1)ZAP/Zn/Cu和(C1)ZAP+BN/Zn/Ag/Cu电极示意图。(A2)裸Zn、(B2)ZAP/Zn/Cu和(C2)ZAP+BN/Zn/Ag/Cu电极上发生剥离/沉积行为的示意图。(A3)裸Zn、(B3)ZAP/Zn/Cu和(C3)ZAP+BN/Zn/Ag/Cu电极的红外热像图。比例尺:(A3)、(B3)和(C3)为0.4 cm。

图2. ZAP+BN/Zn/Ag/Cu电极的制备与表征。(A) ZAP+BN/Zn/Ag/Cu电极制备工艺示意图。(B) ZAP+BN/Zn/Ag/Cu电极顶部表面的SEM图像。(C) ZAP+BN/Zn/Ag/Cu电极底部表面SEM图像。(D) ZAP+BN/Zn/Ag/Cu电极的FIB-SEM截面图。(E)顶层B和N元素的XPS图。(F)底层Ag和Cu元素的XPS图。(G) ZAP, (H) ZAP+BN, (I) Cu和(J) Ag的红外热像图。比例尺:(B)和(C)为10 μm,(B)和(C)的光学图像为0.6 cm, (D)为2 μm。

图3. ZAP+BN/Zn/Ag/Cu电极的表征及有限元模拟。(A) ZAP和ZAP+BN的水平导热系数。(B) Cu和Ag的水平导热系数。(C) ZAP/Zn/Cu和ZAP+BN/Zn/Ag/Cu电极的水平导热系数。(D) ZAP/Zn/Cu和ZAP+BN/Zn/Ag/Cu电极的垂直导热系数。(E) ZAP、(F) ZAP+BN、(G) Cu和(H) Ag温度分布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图4.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A) 85.5% DOD下裸Zn、Zn/Cu和Zn/Ag/Cu电极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B)不同电极组装的对称电池的EIS图。(C)扫描速率为5 mV s -1 时电极的CV曲线。(D) 85.5% DOD下Zn/Ag/Cu、ZAP/Zn/Ag/Cu和ZAP+BN/Zn/Ag/Cu电极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E) 1~20 mA cm -2 电流密度下容量为1 mAh的对称电池的倍率性能。(F)对称电池在50℃下的循环性能。(G) ZAP+BN/Zn/Ag/Cu电极的DOD和容量因子与最近报道的表面涂层Zn阳极的DOD和容量因子比较。

图5. ZAP+BN/Zn/Ag/Cu电极的离子/电子转移和热扩散路径示意图及剥离/沉积锌的形态演变。(A-B)ZAP+BN/Zn/Ag/Cu电极的离子/电子转移和热扩散路径示意图。(C)ZAP+BN/Zn/Ag/Cu电极的离子浓度分布模拟结果。(D) 1 mAh cm -2 、(E) 3 mAh cm -2 和(F) 5 mAh cm -2 的容量剥离Zn,然后以(G) 1 mAh cm -2 、(H) 3 mAh cm -2 和(I) 5 mAh cm -2 沉积在ZAP+BN/Zn/Ag/Cu电极上,电流密度为5 mA cm -2 。比例尺:(D)-(I)为2 μm。

图6. 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全电池的CV曲线。(B)全电池的EIS图。(C)全电池的倍率性能。(D)在2 A g −1 下,全电池的长循环稳定性。(E) ZAP+BN/Zn/Ag/Cu基全电池在0.5 A g −1 下的循环稳定性(NVO质量负载:7 mg cm -2 )。(F)比能量密度与N/P比的比较。(G) ZAP+BN/Zn/Ag/Cu基软包电池(V 2 O 5 质量负载:10 mg cm -2 )的长循环稳定性。(H)大尺寸柔性阳极光学图像。(I) ZAP+BN/Zn/Ag/Cu基柔性电池供电LED光学图像。



【作者简介】

官操,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教授、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柔性储能器件和集成柔性电子系统。已发表论文120余篇,他引17000余次,H因子71,获2019-2024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


剌少菲,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官操教授课题组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放电深度锌离子电池电极结构、电解质添加剂设计及性能研究。


“潘锋/杨卢奕/许康”大佬们联名顶刊:揭秘阴离子吸附对CEI形成的调控机制

2025-02-28

天津大学封伟NC:氟调制电化学界面的妙用!

2025-02-28

中山大学吴丁财、朱有龙团队《AM》:富含氧化还原活性位点的多孔高分子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

2025-02-28

燕山大学彭秋明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纳米孪晶合金电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5-02-28

东南大学郭新立教授&大化所陈忠伟院士/罗丹研究员AEM:利用介电效应构建自调节型锌负极界面双电层以实现水系电池超快充性能

2025-02-28

上硅所李驰麟组JEC:原位多尺度正极-电解质结构工程实现高倍率长寿命镁金属电池

2025-02-28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低温烧结聚合物-陶瓷复合固态电解质

2025-02-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翔、清华大学任东生AFM: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压实密度提升新策略—自分级+表面重构助力高体积能量密度锂电池

2025-02-27

华中科技大学胡先罗EES:智能集流体实现锂电池“自主退烧”

2025-02-27

浙江大学陆盈盈教授团队:原位聚合氟化电解质用于高压和长循环固态锂金属电池

2025-02-27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