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经常梦中回到复读班,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我真的已经不再去纠结于高考或者名校之类的了,可能是潜藏在心里的执念?
我说过我的故事,初中考上了县一中,但因为贫穷,选择了去镇上高中,镇上高中免了三年学费。
三年后,我以全校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了个三本,拉开了第二名五六十分的分差,而在我们自己班级,我之外,考上一专的都屈指可数,对的,那个时候专科还分一专和二专。
在那样的学校里,是没有学习氛围的,我们校长有一次训话我记忆犹新,早操之后,“我不求你们成才,但你们得成人,别死在这里”。
前一天,有人偷偷下河游泳,淹死了。
那个时候对大学没有概念,在我的理解里,只有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之分,一本以上是不可能考得上的,三本是更贵的,而专科是很差的。
如果不是距离二本线差了六分,我不会去复读,我不讨厌三本,但真的交不起这个学费。
复读那一年,我似乎才第一次正儿八经知道,什么叫上高中,才知道大学是分985和211的……
我清楚记得在第二次高考前一个月,某一次周末,我自己做了一份英语试卷,做完自测之后,看着叉叉又变少了,我突然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以至于高考之后,虽然最终的成绩是达到了我复读之前的预期的,十几年之后,当年的目标和最终的成绩我依然清晰记得。
我的目标,语文:100;英语:110;数学:130;综合:250,总分590。
最终的成绩,语文:104;英语:109;数学:144;综合,还真特么是250,一分不多,一份不少。
但我特别想再复读一年,如果说第一年高考结束,我是一点儿都不想复读,而被逼无奈去了,那么第二年,我是真的特么想再复读一年。
很多人说复读是一个很苦的差事,可对于我来说,复读那年,才是我真正的高中,最开心的一年,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一年。
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再去复读,而是去了大学。
我曾经其实是后悔过的,后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高中浪费了三年的时间,后悔为什么没有选择再复读一年去弥补选择了这样高中的,而恰好,本来是有这样的机会的。
印象中最后悔的时候应该是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上写着“本科江苏大学”,双非。
其实工作之后我已经不后悔这件事儿了,人生的际遇并非统一的标准,对错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自己以为走过的弯路,在多年后却又会发现,走过的路就是走过的,曾经以为的弯路,也许就是后续的财富。
是真的从心底不后悔这件事儿。
可梦里,回到最多的,依然是复读班的场景。
昨晚又回到了复读班,早自习的时候,我在偷偷看小说,好像是笑傲江湖?亦或者天龙八部?
被班主任发现了,他非常生气,让我去他办公室谈谈。
在梦里,我说出了非常理直气壮的一段话,醒来后还记得大体的框架:
我已经找到自己的路了,对于我来说,高考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把这些事情累积起来,就是自己的路了。
或者,这算是潜意识里自己对自己的和解?
我的人生里,有两个最主要的转折:
第一次是高中复读,把自己从专科拉大了一个不算差的本科;第二次是考研,把自己从江大拉到了同济。
当然,其实江苏大学也没什么不好,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男女最均衡的学校了,有汽车机械化工材料,也有人文财经艺术外国语,谈恋爱方便。
同济三年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不是985的名头,而是这三年里跟随我的老师所学到的,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个是我在高中不曾学到的,大学也未曾学到的。
考研又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过程的。
大学唯一一次挂科,就挂在了英语上,大学第一次四级没过,大学第一次六级,好像是考了200分?
反正我切实记得,曾经有人跟我说,六级哪怕你交白卷,最低也会给你270,直到我考了不到270才明确,这特么是个谣言。
考研前三个月,我把大学两年四本教科书上的单词背得滚瓜烂熟之后,终于明白,所谓的我的英语不好,和所谓的天赋之类的没有任何关系,就纯粹没花时间学,你所有的单词都认识之后,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
最终考研的英语考了55分,顺利上岸,同济当年的英语线是50。
而在目标制定和规划这件事儿上,我似乎又一次见证了奇迹。
考研之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0(英语)、60(政治)、135(数学)、135(专业课),380的总分应该是够的。
考研最终的成绩是55、64、136、136,预期之内。
但这个过程其实不算是一帆风顺,因为压力太大了,从双非的一本到道路工程的顶尖名校,这其实并不容易。
大概到那年八月中,暑假快要过完的时候,我整个人在自己给自己的重压之下,有些接近崩溃了,一周的时间里,书不想看,饭不想吃,觉也不想睡了,一切都那么百无聊奈,意兴阑珊。
考研之前有个学长跟我说,考研纵有千般好,但其实也就只是一件事儿而已,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你坚持不下去了,就放弃吧,没什么。
这段话我同样记了一辈子,因为某种意义上,它给了我以拯救。
那年八月中,在极其糟糕的一周状态后,我真的放弃了,扔掉了一切,跑回家了。
那年刚好姐姐结婚,我本来说准备考研不回去的,最终扔掉了一切,回家了。
我说过我的故事,初中考上了县一中,但因为贫穷,选择了去镇上高中,镇上高中免了三年学费。
三年后,我以全校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了个三本,拉开了第二名五六十分的分差,而在我们自己班级,我之外,考上一专的都屈指可数,对的,那个时候专科还分一专和二专。
在那样的学校里,是没有学习氛围的,我们校长有一次训话我记忆犹新,早操之后,“我不求你们成才,但你们得成人,别死在这里”。
前一天,有人偷偷下河游泳,淹死了。
那个时候对大学没有概念,在我的理解里,只有一本、二本、三本和专科之分,一本以上是不可能考得上的,三本是更贵的,而专科是很差的。
如果不是距离二本线差了六分,我不会去复读,我不讨厌三本,但真的交不起这个学费。
复读那一年,我似乎才第一次正儿八经知道,什么叫上高中,才知道大学是分985和211的……
我清楚记得在第二次高考前一个月,某一次周末,我自己做了一份英语试卷,做完自测之后,看着叉叉又变少了,我突然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以至于高考之后,虽然最终的成绩是达到了我复读之前的预期的,十几年之后,当年的目标和最终的成绩我依然清晰记得。
我的目标,语文:100;英语:110;数学:130;综合:250,总分590。
最终的成绩,语文:104;英语:109;数学:144;综合,还真特么是250,一分不多,一份不少。
但我特别想再复读一年,如果说第一年高考结束,我是一点儿都不想复读,而被逼无奈去了,那么第二年,我是真的特么想再复读一年。
很多人说复读是一个很苦的差事,可对于我来说,复读那年,才是我真正的高中,最开心的一年,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一年。
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再去复读,而是去了大学。
我曾经其实是后悔过的,后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高中浪费了三年的时间,后悔为什么没有选择再复读一年去弥补选择了这样高中的,而恰好,本来是有这样的机会的。
印象中最后悔的时候应该是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上写着“本科江苏大学”,双非。
其实工作之后我已经不后悔这件事儿了,人生的际遇并非统一的标准,对错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自己以为走过的弯路,在多年后却又会发现,走过的路就是走过的,曾经以为的弯路,也许就是后续的财富。
是真的从心底不后悔这件事儿。
可梦里,回到最多的,依然是复读班的场景。
昨晚又回到了复读班,早自习的时候,我在偷偷看小说,好像是笑傲江湖?亦或者天龙八部?
被班主任发现了,他非常生气,让我去他办公室谈谈。
在梦里,我说出了非常理直气壮的一段话,醒来后还记得大体的框架:
我已经找到自己的路了,对于我来说,高考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且把这些事情累积起来,就是自己的路了。
或者,这算是潜意识里自己对自己的和解?
我的人生里,有两个最主要的转折:
第一次是高中复读,把自己从专科拉大了一个不算差的本科;第二次是考研,把自己从江大拉到了同济。
当然,其实江苏大学也没什么不好,我还挺喜欢的,可能是男女最均衡的学校了,有汽车机械化工材料,也有人文财经艺术外国语,谈恋爱方便。
同济三年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不是985的名头,而是这三年里跟随我的老师所学到的,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个是我在高中不曾学到的,大学也未曾学到的。
考研又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过程的。
大学唯一一次挂科,就挂在了英语上,大学第一次四级没过,大学第一次六级,好像是考了200分?
反正我切实记得,曾经有人跟我说,六级哪怕你交白卷,最低也会给你270,直到我考了不到270才明确,这特么是个谣言。
考研前三个月,我把大学两年四本教科书上的单词背得滚瓜烂熟之后,终于明白,所谓的我的英语不好,和所谓的天赋之类的没有任何关系,就纯粹没花时间学,你所有的单词都认识之后,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
最终考研的英语考了55分,顺利上岸,同济当年的英语线是50。
而在目标制定和规划这件事儿上,我似乎又一次见证了奇迹。
考研之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0(英语)、60(政治)、135(数学)、135(专业课),380的总分应该是够的。
考研最终的成绩是55、64、136、136,预期之内。
但这个过程其实不算是一帆风顺,因为压力太大了,从双非的一本到道路工程的顶尖名校,这其实并不容易。
大概到那年八月中,暑假快要过完的时候,我整个人在自己给自己的重压之下,有些接近崩溃了,一周的时间里,书不想看,饭不想吃,觉也不想睡了,一切都那么百无聊奈,意兴阑珊。
考研之前有个学长跟我说,考研纵有千般好,但其实也就只是一件事儿而已,如果有一天你觉得你坚持不下去了,就放弃吧,没什么。
这段话我同样记了一辈子,因为某种意义上,它给了我以拯救。
那年八月中,在极其糟糕的一周状态后,我真的放弃了,扔掉了一切,跑回家了。
那年刚好姐姐结婚,我本来说准备考研不回去的,最终扔掉了一切,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