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教师如何快速成长》经典句子(二)

取不出名字的人儿  · 简书  ·  · 2018-09-23 07:14

正文

一、学会沉潜——火红花和尖毛草的故事

在巴西,火红花被誉为"花中之冠"。当地老百姓都知道,一亩地只需种植一棵即可。火红花的生长过程非常怪异。在最初的八个月里,它始终只有拇指般大小,而且看不出有什么生长的迹象。然后,到了金秋十月,火红花就像着了魔似的,它的枝叶花冠一天可以扩展3米,只需几天时间,就能覆盖一亩地的面积,并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大红花。火红花的怪异生长过程,引起了植物学家的注意。为了解开它生长的谜团,植物学家刨开它的根部发现,前面八个月,火红花并不是没有生长,其实它一直在生长。只是它不是在长枝叶,而是在长根部。在秋季爆发之前,它的根茎已经长得像一棵树,足有30厘米粗。正因为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火红花才能一鸣惊人,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迅速铺满一亩地。

无独有偶,在非洲有一种尖毛草,被誉为"草地之王"。这种草也是这样,在雨季来临前,它是所有草里最矮小的,六七个月不见生长。但一旦雨季来临,它每天能以50厘米的速度疯长,几天的时间就能长到近两米高。挖开它的根部发现,尖毛草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根部已经向下悄无声息地长了近30米。

我国四川的毛竹,被誉为"会魔法的竹子"。之所以如此称谓,是因为毛竹的外形在前五年几乎看不出生长的变化,但到了第六年的雨季,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每天生长五六十厘米,一直能疯长到30米,一跃成为竹林里的身高冠军。据说,这种竹林,一公顷地竹子根系总长度可达2.7万千米。

这三种植物,无一例外,在爆发之前,都有一个显著特征:耐住寂寞,生长根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即学会沉潜。

二、心里没有眼里就看不到

你心里没有的东西,眼里自然看不到,眼里看不到的东西,自然不会把它教给学生。小学语文老师要经常复习语文知识点,多看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多浏览一些 文学欣赏、品析,不要因为教小学,教着教着,把自己的语文素养也教成小学生水平了。

三、休整,等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每次到了寒暑假,我都会一边休息,一边反思梳理前面一个学期的工作。把自己平时写的日记翻出来浏览一遍,把那些平时积攒的"零星思想火花"审视一遍,看看哪些适合写写论文,哪些适合写写案例。我会利用这个难得的休整时间,集中浏览各种教育类期刊、报纸。每次集中浏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都会给我许多灵感和启发。我还会啃一两部艰涩的教学论著,备好一两个单元的新课。

平常日子里,"忙、盲、芒"几乎是我们的共同生命状态。每天忙忙碌碌,时间被杂事消磨得成为碎片。每天,我们只顾埋头走路,无暇停下来"仰望星空"。而休整,可以让我们放下繁杂,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四、主题式阅读——男人上街购物模式

1.如何确定阅读的主题?

答:(1)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来确定主题、专题。譬如如何导入新课?如何组织师生互动?如何设计板书?如何设计课堂练习?……(2)可以根据所任教学科的不同内容来确定主题。如小学语文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等等。(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与阶段来确定主题。譬如职业初始阶段如何驾驭课堂、如何独立备课,职业成长阶段如何形成教学自己的特色、风格,职业成熟阶段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如何克服"高原现象"等等。

2.如何进行主题式阅读?

答:这段时间,想研究"有效教学"问题,我们就可以找寻有关"有效教学"的所有论著,通过比较选定几本进行集中阅读,再去找一些教育教学报刊,专门阅读"有效教学"方面的论文、案例。可以快速浏览全部刊物的目录,找到与主体、专题相关的文章,在题目上打个勾,然后把相关文章复印一份,装订在一起进行集中阅读。

五、书籍,思想生长的土壤

我是老师,我每天都要面对孩子,我必须让孩子看到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

面对一本好书,有没有悟性,会不会联想,至关重要。这里的悟与想,就是所谓的"生长"。

作为一名教师,读教育经典,可以和教育专家对话,解答疑惑并唤起教育热情;读教育报刊,可以了解教育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共享同行的教学智慧;读人文书籍,可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涵泳情性,滋养人格;读儿童书籍,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言行,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个人如果在一定年龄段里,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

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酷爱读书使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重新复国,酷爱读书使犹太人迅速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有介绍说,在犹太人家庭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背着孩子滴一些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初步感知书本是甜的,并逐步体会到读书是愉快的事情。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六、半部论语治天下,熟稔三句可为师

"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论语》千言,践行三句可成良师也。"

1.教学相长

古人云"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当我们以一位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走进课堂,以平等的身份看待、对待学生,以对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以开放的胸襟关注学生学习时,我们总能在课堂里,在学生身上收获意外的惊喜。过去,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是知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面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课堂里上演的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灌输式""问答式"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许多新的理念开始慢慢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譬如,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

教学相长,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简单地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教学相长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动态把握师生、生生互动中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学相长,要求教师蹲下来,以学生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教。

2.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经常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情、生活习惯及特点,从而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育,即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学习特点,进行分类培养,以发展他们的专长,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以生为本,开展个性化教育,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取得有差异的成功,还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不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