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港中文上研究生的时候,抱着体验不同文化的心态选择了一门叫做“跨文化研究”的课。想不到,课程中一次难民营的模拟体验,成为了我至今不愿回想、却又铭刻心中的记忆。
我们的任务是去一个NGO(非政府机构)组织,用40分钟模拟体验3天的难民生活。
“40分钟”和“模拟”两个关键词误导了所有人(包括我在内60人)。临行前的好奇与期待在看到“防空洞”阴暗潮湿、散发着腐臭异味的空旷房间时化为乌有:
微弱的灯光,拥挤的环境,轻薄震颤的墙板,只能趴着进出的“狗洞”。
图片来自Crossroads Foudation
据组织的负责人介绍,这场还原难民体验的模拟,真实度只有16%。
所有人都沉默了,黑暗中,同行的朋友抓紧了我的手。
突然,不知道是谁引爆了炸弹,火花在漆黑一片的屋子里异常刺眼。
有人大喊:“sit !sit! sit!”
我和朋友sylvia立即紧紧抱住了对方,依然止不住全身颤抖。
这一刻,我初尝了战争的恐惧感。我甚至不敢呼吸,只能在心中不断安慰自己:只是体验、只是体验。
突然,有人用枪抵住我的头。
微弱的灯光又一次亮起,手捧机关枪的士兵出现在眼前——他们是负责保护难民的士兵。
“双手抱头,向那边走!”
图片来自Crossroads Foudation
我们磕磕绊绊地走向另一个屋子,又有另一名士兵拿枪指着我,逼问我的名字,并强行拿走了我唯一的财产——一个装在塑封袋子里的铃铛。
而我的朋友sylvia的手串,也被硬生生拽了下来。
图片来自Crossroads Foudation
我既惊恐又愤怒:士兵的任务难道不该是保护我们吗?!
终于离开了防空洞到达难民营,我料想不到,更可怕的事情正在逼近。
天黑之前,我们需要一个个排队被士兵验明身份,如果眼神不对、动作迟缓,士兵会拿枪指着你极尽羞辱。
图片来自Crossroads Foudation
入夜后,六个人要同时挤在一顶白布搭成的“帐篷”里,这就是我们在难民营中的家。
帐篷外是随风摇曳的灯火,举枪巡逻的士兵时不时大声地呵斥;帐篷里,面对未知的恐惧和惊吓过度后的疲惫同时存在,而最好的方式也只能是寄希望于这片仅有的布,保留最后的生命。
图片来自Crossroads Foudation
子弹擦身而过,炮弹在脚边爆炸,你所能做的,就是抓住你身边同伴的手,祈祷着天亮的到来。
图片来自Crossroads Foudation
刺眼的手电筒光晃进帐篷里,像一把利剑,扫过每个“难民”的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