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懂印尼
印尼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然而历史上却数度排华。印尼人民淳朴善良尊卑有序,可是贪腐却渗透社会的每个角落。印尼是世界第三大民主国家,可是经济发展却长期举步维艰。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在这里读懂印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懂印尼

雅加达:绝不向垃圾妥协

读懂印尼  · 公众号  ·  · 2017-06-30 08: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我在雅加达住了八年,这差不多是我居住时间第三长的城市,排在前面的是南京和北京。所以在我来雅加达之前,我对城市的全部印象几乎都来自南京和北京,我觉得城市就该是南京和北京那样的:方正、规矩、干净、整齐。然而雅加达颠覆了我的人生经验,原来城市还可以有别的样子,原来城市还可以这个样子。


雅加达仿佛是一座没有经过规划自然生长出来的城市,一切都很随性。于是,我总能看到许多并不搭界的有趣组合,比如在豪华酒店背后的巷子里满是破房子,比如高档公寓的旁边就是成片的墓地;比如中国城那里被烧黑的墙壁可以保留十多年也没有人去重新粉刷,比如在苏迪尔曼街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也会有烂尾楼矗立七八年;马路上三蹦子和奔驰宝马被堵在一起,只有摩托车还可以在车流中左右腾挪,小贩在如潮车流中带着黑猩猩的面具兜售各种香烟和杂志;一下雨就到处被淹,总统府也不例外,总统挽起裤腿站在积水中深情的望着远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2


和其它大城市相比,雅加达其实并不是特例。雅加达面临的问题或多或少是一切大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过或者正在遭遇的通病,因为大量的人口的高度聚集而超越城市处理能力的极限,市政规划、交通、排水、垃圾处理等等方面运转不畅,只不过雅加达在用一种特别激烈的方式凸显这些问题。


雅加达最大的问题有三个:堵车、洪水、垃圾。在雅加达待久了,这些麻烦事会经常遇到:堵车的事情几乎每天有,在工作日主要路段甚至会从清晨堵到深夜;洪水的问题会好一些,至少每年还有半年旱季,不过雨季是每年必淹,隔三五年还会有全城大淹,就好像前面说连总统府都不能幸免;至于垃圾,奇怪的是印尼的人家里都很干净,可是一出门就不管不顾了……这些差不多是所有人对雅加达的印象,从法乌奇到佐科维到钟万学的历任省长整天挂在嘴边就是这么几件事。


在佐科维上台之后,延续到现在的钟万学,雅加达省政府在努力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几年雅加达在修地铁,南边的轻轨已经开工,还有很多路段在修高架桥,规划中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站以及更多的轨道和高架将在2018亚运会开幕前完成。政府同样在治理洪水,从2012年那次洪水之后,挖掘机就在日夜不停的疏浚雅加达城内的主要河道,最大的建筑公司维卡正在开凿一条连接芝里翁河和东运河的泄洪隧道,还有北边的大海堤和南边的芝阿威水库……


唯一似乎没有什么动静的垃圾问题,最近似乎也有了些声响。


3


雅加达常住人口约1200万,每天要产生垃圾6500至7000吨,主要是生活垃圾。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垃圾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在2014年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每天5300吨。


雅加达有200多个中转垃圾场,居民的生活垃圾首先被送到这些垃圾场,当然还有相当多的垃圾被随意丢弃,由环卫工人清扫搜集后送到垃圾场。然后,从垃圾场会有垃圾车将垃圾运到雅加达临近城市勿加泗(Bekasi)的班达尔戈邦(Bandargebang)垃圾处理站,几乎所有的雅加达的垃圾都会被送到这里。


虽然说是垃圾处理站,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处理”办法,多数垃圾就地掩埋,来不及掩埋的就集中堆放。很难想象,每天都要有数千吨的垃圾源源不断的运到班达尔戈邦,堆积成山。



班达尔戈邦垃圾处理站


在班达尔戈邦垃圾处理站,每天都有上百辆来自雅加达的垃圾车排队过磅,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酸腐气味。在垃圾山周围,聚集着数以千计的拾荒人以及他们的家庭,靠着翻检回收垃圾养家糊口。


在2009年雅加达省政府和勿加泗市政府签署的垃圾处理合作协议中规定,雅加达每天只能运送3000吨垃圾到班达尔戈邦垃圾站,而且每吨垃圾还需要缴纳173000印尼盾(约合82元人民币)的处理费。


可是最近两三年,雅加达送来的垃圾数量远远大于3000吨的限制,班达尔戈邦垃圾站也就一直处在超负荷运转的状态。雅加达的垃圾车常常因为不能及时卸货,在垃圾站外排起长长的车队。不过在雅加达省政府看来,既然已经交了垃圾处理费,那么把垃圾送到勿加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已经超过当初规定的数量,雅加达省政府还觉得不够,计划着买更多的垃圾车,更快更多的去倒垃圾。


勿加泗市政府当然很不满意,自己包揽了脏活累活,还总被雅加达省政府指责收了钱不做事,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和雅加达省政府闹闹情绪。最近据说勿加泗市政府再次要求修改垃圾处理的合作协议,因为雅加达开来的垃圾车经常不按照规定的路线,严重污染了勿加泗的空气和环境,勿加泗的地方议会还要求雅加达的省长钟万学要亲自来议会作证。


看起来除了和勿加泗政府以及议会好好商量之外,雅加达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案。可是从长远来看,班达尔戈邦绝不应该成为雅加达的救命稻草。


4


雅加达对于垃圾处理并不是完全没有方案的。早在法乌奇·博沃(Fauzi Bowo)担任雅加达省长的时期,就已提出要建设垃圾中间处理站(Intermediete Treatment Facility),简称ITF。


ITF是一种很成熟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焚烧或其它的手段对垃圾进行处理,减少垃圾的体积,一般认为经过焚烧后垃圾的体积会减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专家们计算后认为只需要建设四个ITF垃圾处理站就足以处理整个雅加达的垃圾,经过处理的垃圾残渣仍将被送往班达尔戈邦进行掩埋,但是体积和重量都会大大减少。


遗憾的是,这个早在2007年就提出的方案,这么多年也没能变成现实。在资金和技术都有保证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建设计划长期被搁置而不能实施,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有消息说,有垃圾运输行业的利益关切部门影响了雅加达地方议会对项目的审批,因为如果一旦计划获批,垃圾运输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有些人的利益就会受损。


然而,钟万学的介入让局势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雅加达政府已经宣布将启动四个ITF垃圾处理站的建设规划,为了加快进度,政府将指定雅加达卫生局和省属企业Jakpro分别负责两个处理站的建设。政府计划明年开工,2017年投入运行,届时将极大的减轻雅加达的垃圾处理和转运压力。


钟万学的计划还不止于此,他和他的团队还在研究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荷兰等国家处理垃圾的经验,很多技术方案将被逐步引入雅加达,比如在居民区设置小型焚烧炉,就地处理垃圾,再比如建设垃圾发电站,将垃圾处理和发展新能源计划结合起来。


5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最终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前提是垃圾分类。


尽管在雅加达省政府在2013年颁布的管理条例中已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但是雅加达人还没有这样的习惯,在公共场所和居民区的垃圾收集区也没有相应的分类设施,所以每天产生的数千吨垃圾是没有任何分类的,也就没有办法做相应的处理。


培养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不过很多工作需要从现在开始。雅加达省政府就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们在居民区附近设立了“垃圾银行”(Bank Sampah)。


垃圾银行其实是一个分类垃圾的收购站。附近的居民可以将生活垃圾送到垃圾银行,银行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收购。收购垃圾的平均价格大约是每公斤1000印尼盾(约合人民币四毛七分),如果分类足够细致合理,还有可能得到每公斤200印尼盾的额外奖励。收入将被存在居民们在银行的账户,随时可以取现,也可以用来在垃圾银行的超市里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


通过与一些公益基金会合作,雅加达省政府已经在全城设立了94个垃圾银行。有些银行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名固定客户,有的客户甚至已经有了600,000印尼盾(约合人民币287元)的收入。对于普通的雅加达居民而言,垃圾银行是个有趣而且有用的存在,仅仅需要把生活垃圾做些简单的分类,就可以顺便挣一些零花钱贴补家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渐渐的熟悉和习惯垃圾分类,这是比挣钱更重要的事。


当然,垃圾银行并不完全是纯粹的赔本赚吆喝,收购来的垃圾将被分类出售给特定的废品收购站,平均价格是每公斤4000印尼盾。有的垃圾银行还计划参与一些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项目。通过这些,不仅可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甚至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盈利。


6


在与垃圾的战斗中,雅加达绝不会妥协。


其实这个标题来自钟万学的一句话,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雅加达市绝不会向垃圾屈服!”这样的表达很符合我对钟省长的印象,一贯的强硬,充满战斗精神,做什么事都跟打仗一样,什么都要战斗:反腐要战斗,市容整治要战斗,防洪治水要战斗,拆迁移民要战斗,整治垃圾也要战斗,战斗到底,绝不妥协!


不过,钟省长是万千印尼人中的特例,大部分印尼人并不怎么喜欢战斗。虽然雅加达绝算不上是个干净卫生的城市,可是我在雅加达生活的这些年,从来没有听到任何一个雅加达人跟我抱怨过卫生或者垃圾问题。雅加达人面对城市的脏乱差安之若素,习以为常,甚至还有些如鱼得水一般的自在和惬意。


这就是雅加达。



2015.11.1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