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地球知识局
在坊间,
杭州
一直有着
河南省第二省会
的名头,人称“豫杭”,这两个地理上并不毗邻的地方是如何搭上关系的?
一个直观表现是,
在杭的河南人数量众多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人最喜欢去广东,其次是浙江,而浙江省内河南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杭州。
2020年,浙江的河南人中有四分之一都在杭州,在杭州的每五个外省流入人口就有一个是河南人。其中超过一半的河南人聚居在萧山区和余杭区。
杭州的外来人口中,最多的其实是安徽人,但
河南人的增速
非常可观。
2020年七普数据表明,杭州的安徽人已达77.49万人,超出河南12万余人,占比杭州省外流入人口比重
高达24.18%
。
与此同时,有着 “徽京” 之称的南京,其省外流入人口中,安徽人更是占据了其中的 38.94%,超出第二名河南近三倍之多。此相对比下来,“豫杭”的名头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名副其实。
在互联网上,提起“豫杭”,人们也许会记得靖康之变带来的
人口大迁徙
对杭州的影响,但实际上“豫杭”一词的兴起也不过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其最直接的来源是人们身边的河南人变多了。
从增长趋势来看,在杭河南人的增长可谓迅速。2000年杭州的省外流动人口中,仅有7.97%来自河南,到2010年有12.91%,而2020年已增至20.40%,
人口由14.96万人猛增至65.37万人
,这还不包括近年来随着落户政策放宽而转入杭州户籍的河南人。
与之相对的是,在杭的安徽人比重有所下降,与快速增长的河南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变化,能让杭州人能直观感觉到,身边的河南人越来越多。
人口及生产要素从较落后地区流向相对发达地区的现象,通常被称为“虹吸效应”。“豫杭”所表现的,正是
杭州对河南人口的强大虹吸效应
。
除此之外,河南人到杭州也是一场机缘巧合的双向奔赴。杭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标杆,也是
用工高地
,
拥有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河南恰好与杭州的用工需求所匹配
。
而河南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来自于杭州等地的
产业扶持和技能培训
。在这种恰到好处的匹配之下,河南和杭州形成了一种
双向奔赴
的关系。
可以看到,每年春节节后,杭州跨省招工打响“抢人”第一枪里,河南各地一定榜上有名。
与此同时,河南各地政府也在
努力带动本地居民到杭州工作
。河南洛阳嵩县更是做出了“欢迎杭州企业来要人”的喊话。
两地政府牵线
,签订劳务合同协议,
将劳务人员与企业精准对接
,解决老乡就业问题。
大量的河南人在政府帮扶以及老乡的传帮带下,来到杭州这片热土,
进入餐馆、电商、工厂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遥远的他乡,河南人们表现出了
很强的聚居特征
,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
河南社区
、河南村,杭州已然成为了老乡们的第二故乡。
在成本和距离的考量下,在杭州的河南人主要聚居在
城郊的城中村
。即使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旧有聚居环境发生变化,老乡们依然能够重新形成新的聚居地。
杭州的甘长村
曾经是一个典型的
河南“的哥”村
。紧邻杭州北站的甘长村凭借其相对便宜的租金和相对较大的人流量,成为了“的哥”们的理想聚居地,一度集聚了上千名河南“的哥”。
如今,随着杭州的城市更新,甘长村作为河南“的哥”村的历史不复存在了,其原址成为了杭州亚运电竞场馆。
在经历了
分散再集聚
的过程后,锦文雅苑、管家塘新苑等地形成了河南“的哥”们的新聚居地。
来到杭州的不止有农民工,更有代表
河南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家和大学生们
。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是河南最好的两所大学,这两所大学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浙江一直都是热门目的地
。
而杭州的
西湖大学
,更是有
近四分之一的豫籍企业家
担任校董。
在非官方数据源中,近年来
在杭的河南人有较大的增长
。
2021年的河南人相较2019年增长了近43万人,成为了
杭州最大的省外人口来源
。其中,河南信阳籍人口在杭总数增长至48.5万,替代安徽阜阳成为了杭州外来人口第一来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