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有知有行:家庭财务分析全家桶# ... ·  昨天  
新世相  ·  这就是你和工作谈恋爱的下场: ·  2 天前  
槽边往事  ·  心-境转化通俗解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冯仑再提“洞房论”,告诫企业家不要扒窗台!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22 19:25

正文

《岁月凶猛》是冯仑商业三部曲收官之作,回望30年峥嵘岁月,淬炼冯仑的观察和思考,讲述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阐述商业的趋势和本质,而冯仑作为中国企业界的“段子派”掌门,坚信所有的商业真相和管理智慧都在“段子”里,而我们也总是能从冯叔那些生动、古怪或好笑的“段子”里悟出一两个道理来。

 



作  者 | 冯仑

编  辑 | 王北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 扮演好第一角色


我不赞成商人去做商人以外的事情。作为一个企业家,核心本分是把企业经营好,这样对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作用都是非常积极的,远比标签化语言更有实际作用。


企业家把角色扮演好,这是第一位的。我信守“有本分、守期待”。这相当于男人会关心女人的事,但男人还得进男厕所、穿男人的衣服。不能说一个男人关心女人的事,就换了女人衣服、进女澡堂,这是流氓行为,是要被抓起来的。


不扮演好第一角色,其他的角色一定是错乱的。企业家是硬约束,利润、就业、增长等报表都是绝对标准,亏损就是亏损,一旦松懈下来进入软约束,就容易飘。


▌ 让自己的言行和角色匹配


真理都有相对性,观念的争论很容易上升到意识形态。在没有法制的情况下,观念争论必然演化为街头暴力;而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地方,无论怎么吵都不会打起来。在中国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家要有耐心,更要理性,期待法制更健康的同时,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要把有限的事情做好,人就得受委屈。不仅是为自己受委屈,还要为社会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不公平承受委屈。民营企业当年注册个公司都不容易,今天一块钱就能注册公司;当年做公司时,没人给你投资,现在那么多人给你投资。


所以,发展都是阶段性的,要在发展过程中,让自己的言行与社会转型匹配好,守住当下的本分,并对未来抱有期待。这种期待有时候要说出来,但也要分场合、分人。


现在,企业家的状态与想法可能更加多元化,所以如果要给“守本分、有期待”再加一个词,就是“尚表达”,表达要准确。


我曾经说过,“不要别人进洞房,自己高潮”。就相当于别人兴奋,跟你有什么关系?把耳朵塞住,蒙住被子,自己躺床上就行了。偶尔碰到喜欢聊这个话题的人,我就调侃说,“不要扒窗台”。看别人进洞房,你自己高潮,干吗啊?到哪儿都嚷嚷,这也不是企业家该做的。


▌ 社会、媒体也不要绑架企业家


就像企业家也不会绑架大家一定要去追求利润一样,政府服务部门也不要绑架企业家去做福利与公益,这种事得量力而行。比如,很多人看不起病,你不能绑架企业家把利润拿来给大家看病。


尤其是媒体不能绑架企业家,企业家只受资本绑架。科学家要追求真理,思想家要追求真知灼见,要创造对世界的看法,政治家要追求共同目标、公共服务与福利,而企业家要说对自己与股东有利的话。


我们尊重科学家,尊重一切对人类文明的探讨,但尊重不等于要把自己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尊重记者并不等于我要变成记者,尊重妇女的权利,我不能变成妇女,我还是我。


企业家可以把赚的钱转化为基金支持他们对自然、太空、环境、制度文明的探索,但不能要求企业家追求真理。

 


【三问冯叔】

 

01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您如何评价企业家做事站在历史道德标准上也能经得起检验?


冯仑:其实我们对一个企业家,对一个人的道德评价,就牵扯到了一个历史性。因为所有的道德都在一个既定的时间内,由一种舆论和社会心理形成的一种对和错的判断。它既然有一个阶段的历史性,当然就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强调企业家做的事情,往往从历史上看,道德是正确的,但是从当下某一刹那普通老百姓的具体生活上看,是不对的。


比如说阿里,最早做淘宝店,当时看个别的有些假货,这是不对的。但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看,它颠覆了一种消费模型,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而且带来了一个新的支付方式的革命,最后甚至改变了我们整个经济形态和经济运行的模式。放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看,这就是对的,而且时间越长,这个评价越高。所以企业家在创新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下不被人理解,这个不被理解,除了商业上的以外,有很多是道德上的。但是时间一长,最后他成功了,在道德上,大家也原谅了,而且后来发现果然是这样的。


02  您提到媒体不要绑架企业家,其实媒体的包装为企业树起了很高的道德牌坊,这种包装有可能带来荣誉和利益,但是对于企业家而言,他肯定有一定的弊端,您认为怎样权衡这个利弊?


冯仑:一个人成为公众形象代表,或者是一个符号,具有了公众性以后,大家会寄托很多愿望、情感和价值追求在他身上,这个人本身就脱离了肉身,获得了一种公共性、外部性和完美性。有了这些东西,他可能获得很多意外的收获,包括品牌议价,也获得很多便利性。比如明星走到哪儿都有人让路,闯红灯警察也可能不追究了。但另外一方面也有脆弱性,有易碎性。比如因为一个丑闻,可能他就从天上掉到地下了。老百姓为什么有丑闻也没事?老百姓一直在地下,他是个个体,大家不会对他有期待,不会在他身上寄托很多愿景和情感性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包括明星、企业家、运动员、作家、政治家,所有的公众人物都拥有社会给予的额外好处,也同样面临额外的索取。大家给你投了十分的感情,索取的时候会要回来二十分,你还会面临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实际上就像天上的气球,高高地飘着很完美,但是经不住一根针扎,一扎就爆炸了,就死了。老百姓等于拿了一个实心球,飘也飘不起来,扎也扎不坏。这是两面性,提醒我们的企业家,当你承担一种公众形象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更自律、更节制、更谨慎,要更负责任。


03  您身上也有媒体加持的商业哲学家、思想家等标签,在商业地产、娱乐圈都行走得游刃有余,您怎么看待自身的状态?


冯仑:这是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你的性格带来了便利,跟大家沟通非常容易,也轻松,得到大家的喜欢。另外一方面,大家强化了媒体赋予的符号以后,大家对你的期待也很高,高到有时候你胜任不了。比如我们现在一帮朋友、同学、CEO企业家聚会以后都说“来一段”,把我当郭德纲使可不行,我没有那么大本事。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这是两难,因为我毕竟不是这个专业的,容易把这个混淆,你的性格特点、表达方式、风格被大家接受,那是有利的,但是这个被过分强化了以后,有时候也让你很窘迫,有时候不能适应大家的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上方二维码,说出您的资讯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