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4
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指出到
2022
年到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桃李资本邀请到了中信证券教育行业资深分析师冯重光跟我们进行直播分享,请他谈谈对产业逻辑和投资机会的深度思考和推演,以下是干货整理。
(冯重光曾发表过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内容,本文后半段会节选一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如果想查看全文请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观看。)
本文约400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Q:
目前
4%GDP
的教育经费实际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使用情况如何?有没有关注到东部发达地区对于西部定向扶贫款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面的资金投入?
A:
其实很大程度上,很多的一部分投入都是在几大运营商,像这种华为这种网络通讯设备的提供商,还有像比如联想、惠普这样的一些基础的这种电脑设备的提供商,但是全国绝大部分的地方,这种基础的网络通讯和基础的这种电脑这些东西,其实都已经铺设得非常成熟了。
其实大家如果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就是恰恰是可能西部的地区,它在这种教育的信息化一些设备的采购上面,投入可能是更大的。因为在西部地区,这种教育经费就是国家财政经费,但是在发达地区的话,它可能是国家财政经费和地方财政配套。所以当地方财政配套的时候,地方政府在采购的时候,可能会考虑到这个钱是可以去节省的,但是对于国家财政来讲,这个预算是一定要花掉的。所以类似于希沃的这种大屏在比如甘肃、西藏、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其实普及度也是非常高的。
Q:
投资机构目前重点关注哪类信息化类型公司,目前的硬件集成类以及内容进校类哪些类型公司更值得关注?
A:
上市公司这一块,他们会想去投资或者去收购一些跟自己产品有互补的一些东西。但是对于现在的一些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他们更偏好什么,我确实我不是那么地确定。但是从我所看到的,比如说希沃,这几家公司都是做硬件的。做硬件其实是更容易去把产品和业务做到全国,把公司做大的。因为它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地方关系,或者任何一个地方的渠道跟变化。
第二,应该是像立思辰,康邦科技这种全国最大的集成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领域,从资本市场上来看,就基本上就是两类公司都有机会。但是我觉得可能对于做硬件的公司来说,如果想做到上市这个量级会更容易一点。因为集成商的话,你可能你需要做到就是说全国最大的那种,那么只有两三家最大的才有可能,对于绝大部分这个集成商,更多的是做生意的模式。但是对于做硬件的公司来说,如果进到每个细分领域的前三名,可能就有机会了。做产品提供商的话,像比如佳发安泰
,
那他其实收入体量并不算太大,但是它的利润其实是很多的,现在市值也有好几十个亿。所以我觉得做这种产品提供商,做到上市这个量级会更容易一点。
Q:
我们看一级市场的话,会发现现在一些做硬件的像康邦、像希沃这些也会再想要去投资或者并购一些做内容和服务的,来补充他的整个一个集成体系,从二级市场上来看的话,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A:
对,我觉得一定是这样的,单纯做内容的公司如果去跟康邦,或者西沃这样的龙头公司合作,是非常正确的一个选择。
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单一供应公司来讲,本身至少在目前内容不是那么容易产生现金流的,就如果你做的是toB的内容,第一它不是特别容易产生现金流的。第二,你的单一的竞价能力其实是比较弱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说想就小打小闹可以,但是如果想做得很大,确实需要依托于一些公司,产品提供商或者强势的渠道商一起来合作,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这个生意做得更大一些。
Q:
AI+教育的产品在信息化领域有什么样的想象空间,未来技术进入课堂是否会消弱培训机构对于学生升学影响力?
A:
我觉得首先就是在toB这个市场,现在也已经能看到有一些这种产品已经在做了,比如说在阅卷,或者说测评这个领域,像科大讯飞,更多做的是语音测评这一块,然后包括像我刚才说的嘉泰恩泰,他们也有相关的产品。
Q:
新高考、素质教育进校、基础教育软硬件升级更看好哪些投资和并购机会?
A:
首先,素质教育进校这个事情我是挺看好的。确实现在包括以后政府也会越来越往这个领域去投钱,去帮助学校去采购这样的服务,但这个事情可能跟教育信息化的2.0没有太大关系,它相关的可能第一个的话就是高考的改革,包括我们中考的改革。
第二,特别是小学阶段,课后3点半延长到六点钟放学,这块的一个改革。这肯定会直接催生小学阶段这种素质教育的需求,但是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讲,这种老师是非常少的,所以肯定是会需要社会的机构来贡献一部分力量。
Q:
这一波高校及
k12学校赴港上市潮会不会影响到信息化2.0提早在市场化学校实现?目前信息化在东西部落地及资金投入有没有显著差异?
A:
不太会,教育信息化基本上一直以来都是公办来引领民办。民办的导向肯定是节约成本,而公办的导向促进教育公平。所以都是公办先来采购,然后很快民办就会跟上,因为民办他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学校在软硬件方面落后于这个行业,所以一般来说还是公办带着民办这样的过程。
Q:
硬件进校一次性的属性很明显,而内容的持续性更强,为什么前者更有可能做大呢?
A:
学校为什么要采购你的内容呢?首先,你很少能看到任何一个学校会对内容招标,基本上全国来说可能都屈指可数,这是第一。那你如果说是做内容的公司来说,内容你也要有载体,那你这个载体也只能是硬件。
第二,硬件也不是一个一次性的生意,硬件其实会有更迭,因为没有硬件可以一直用下去,一般而言,会有个五年到六年的一个报废期,所以硬件其实是可以持续去做的。
第三,任何一个企业想成长起来,首先要活下去。首先硬件的公司是能活下去的,能活下去的话,你有持续的现金流,有了持续的现金流之后,就可以去投入在内容的研发里面,或者去收购内容的企业。
但是对于做内容的公司来说,如果从一开始他去把自己的这个现金流做大的这个过程就非常困难。那这个企业其实也很难去做得特别地大,这应该就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吧。
(节选自公众号学而时思)
教育信息化1.0时代(
2009-2018
)的关键词:三通两平台。
三通两平台于
2012
年
3
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中首次提出:「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回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当以「三通」为主,其中又以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落地效果最佳。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关键词:三全两高一大。
「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
+
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化
2.0
的实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
1
)
继续完成「三通两平台」没有做好的部分,例如专递课堂。
2
)
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实事求是来看,目前教师对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应用能力普遍还比较差、应用意愿也有待提高。
3
)
解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遗留问题,例如数据互通性、可用性的问题。
站在教育信息化企业的角度,或许需要做三方面的努力:
1)切实增强对用户(学校、老师)的服务能力,增加培训频次、提高响应速度。
能否顺应产业变化的趋势将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过去十年把产品卖出去、把钱赚到就可以了,未来十年或许不再是这样。
2
)提升数据采集和数据运营能力。
没有数据采集的环节,何谈数据运营和智慧校园?
3
)提升技术和产品体验。
教育信息化企业的产品、销售和服务构成了其核心竞争力,未来销售能力仍将是主导因素,但产品和服务的考量一定会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