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鸟哥笔记
学运营推广,上鸟哥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引流微信的51个钩子,加爆了!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连锁培训机构获客,2000万预算搞定4000 ...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小红书种草与转化实战手册》包邮送,真香! ·  5 天前  
运营大叔  ·  直播运营进阶手册.pdf ·  5 天前  
青年志Youthology  ·  Newsletter,或许是中文世界里一个更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鸟哥笔记

致媒体人:你的经验正在成为偏见

鸟哥笔记  · 公众号  · 运营  · 2017-05-02 20:20

正文

“你觉得,做新媒体运营/网站编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每次面试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都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有时候遇到面试者一脸懵B的看着我,我会追问一下:“是像传统媒体那样讲创意、挖深度,一周出一篇稿,还是像门户网站那样追求内容的广度和量度,每天发若干篇稿?”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


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代表的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对“内容”的不同看法,从传统媒体看不起新媒体,到新媒体说要颠覆,再到融合媒体概念的产生,演绎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相爱相杀。无论是传统媒体人还是自媒体人,我们的有些经验逐渐在成为偏见。

 

新媒体需要短平快的内容生产方式


大学毕业之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团购网站做商品编辑,2011年团购刚刚兴起,迎来风口中的资本热。百团大战初期,每家都不缺钱,除了拼价格、品牌,还拼网站对商品的描述。


我与另外一名应届毕业生一起进入公司,开始我并不知道同时招聘2人一般会在入职后再经历一轮审核,但是很幸运,我留了下来。


我绞尽脑汁给火锅套餐中的金针菇和海带编一段爱情故事,给不做美容的阔太写老公出轨的狗血剧情,而她不断的要求要去亲自体验,与商家交流,做顾客调查。


结果就是我一天出5篇稿,而她5天出1篇稿,经过详细调查之后也并没有多么的惊艳,金针菇还是那个金针菇。我在以民工的状态工作,而她是以“大咖”的身份“屈尊”。


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说不上谁对谁错,“民工状态”更贴近新媒体人的工作,而“大咖身份”更像传统媒体人。并不是说传统媒体人的工作状态不好,只不过很多人被电影里那种“穿Prada的女魔头”的形象所误导。


传统媒体里能混出来的,要么手段够硬,要么身段够软(别瞎想,不三俗,没歧义),在有实力傲娇之前,劝你长点心,要点脸。

 

入行门槛低,新媒体人缺少历练


传统媒体人都是怎么混出来的?


前几天一个大学同学出差,晚上到我家喝了顿酒,毕业以后一直没见,除了酒量涨了,其他变化都不大。他是我们班里“命”最好的,没毕业就签了南方一家大报社,没干两年跳到一家杂志社,一直做到主编。


这次出差我以为是杂志社的任务,没想到他已经辞职创业了,做新媒体。


几年没见有点生疏,翻够了记忆相册,聊完了同学现状,一瓶红酒才喝了小半。这哪行,来来来,咱走一个!


喝完酒,我说:咱们同学都挺羡慕你的,毕业就进报社,跳槽没几年当主编,顺风顺水的。

说完他一愣,给自己倒了半杯酒,又点了根烟。


报社很好混么?刚进报社满怀雄心壮志,工资只有八百?没关系,为了学东西;被分到了文艺版?没关系,我好好努力,可是3个月之后我就绷不住了。


3个月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文字校对,刚开始觉得没什么,一切从基础做起,但是时间长了就容易懈怠,有一次有2个错别字没有校对出来,被带我的师傅骂了一个下午,从那以后再想干点别的,师傅就一句话:错别字都看不出来,还想写稿?


3个月里,主要工作是文字校对,重要工作是端茶倒水,手段不够硬的时候得先把身段练软。后来有一次要写一个采访稿,师傅实在忙不过来了才扔给我写。


虽然只是把师傅采访的内容整理成稿件,可是我格外的认真,就像海上航行了3个月的船员突然靠岸,看见母猪都是美女的那种感觉。


实习期的6个月,我就写过这么一篇文章,熬过了实习期,终于可以独立写内容了,可是当时我们文艺版6个人,只有两个版的版面,怎么办?拼呗,每月有发文篇数考核,不达标就什么都没有。


找选题,找创意,找素材,都说在报社要想混的快,全凭师傅带,可是师傅才不管你呢,把你带出来和他抢版面,傻么?


说到这,他一仰头干了那半杯红酒,把酒瓶放到一边,开了瓶啤酒。


就这么熬了两年,说实话没有什么成绩,因为就算选题通过,文章刊发了,你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用户评价是什么样的。用互联网的话来说,报社是TO B的,但这个B是BOSS的B。

 

新媒体人,你需要学习的4个内容写作习惯


刚开始杂志社的工作并不轻松,但是我开始感激起在报社的那段经历,后来有了机会,一步步做到主编。


在报社时我养成了几个好习惯:


第一个,选题要深挖。


通过关联词扩大选题的广度,通过受众分析找准选题的角度,通过结构思考力挖掘选题的深度。


1.扩大广度:利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这些关联词,推导出与选题相关的内容,不同的关键词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果。


比如以共享单车为关键词,可以造出来两个句子:


  • 因为共享单车解决了短途出行的问题,所以影响了网约车、出租车以及蹬三轮大爷的生意。


  • 虽然共享单车解决了短途出行的问题,但是也对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带来了压力。

 

2.找准角度:明确你的文章要写给谁看,受众想要看什么,当然还要考虑一下你的领导想要看什么。这和新媒体的用户画像分析有些类似,但是新媒体的用户指普通用户,而传统媒体的用户更偏向于“头部用户”,也就是有决定权的用户。


决定权指的是审稿决定权、订阅决定权、广告投放决定权,这个不细说了,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更加考虑受众的喜好,毕竟大多数杂志社是要自负盈亏的。

 

3.挖掘深度:结构思考力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问回答式的思考方式,在选题确定后问自己几个问题:你的用户是谁?用户喜欢看什么?你能写什么?你要怎么写?

 

第二个,积累素材库。


在报社里,很多前辈都有自己的素材库,并且视若生命,从不对外分享。素材库里包括积事件案例、好词好句、个人观点等等,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并且定期整理,给素材贴上标签。


虽然说很多东西可以直接搜索出来,但是有自己的素材库可以更快的找到合适的内容,并且可以应对各种场景下查找素材的需求。

 

第三个,写文章前列提纲。


很多人都会画脑图,比如做产品设计、用户分析、运营计划的时候都会用到,但是很少有人在写文章前画一个脑图,换句话说,很多人习惯于想到哪写到哪。


在写文章之前,根据主题列出行文结构,这一点很重要。有了结构和分支主题,只要对应去填充内容,就可以顺利完成。写完之后对照提纲再重新思考一下内容脉络,补充必要的观点,删减赘述的语言,会让文章更有效。

 

第四个,写文章要有事实依据。


新媒体的大多数文章都不严谨,传统媒体在选题确定之后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主编在审稿时会核对文章里每一个观点、引用的依据和来源,如果写社会新闻必须要进行调查。


有依据才会让读者信任,以前传统纸媒是老百姓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出现内容正确性的偏差,就算触犯了报社的高压线。


听他说完,我端起酒杯和他碰了一下,杯口比他低了几厘米。干了一杯啤酒以后,我问他:这么说起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比新媒体还要严谨,那为什么这几年会衰落呢?做个APP或者开个公众号,不是很简单的事么?


他打了个酒嗝,说:我前面说了,传统媒体是TO B的,报社TO BOSS,杂志社TO business。很多传统媒体开了公众号,甚至开发了APP,但是很多人说内容太装B不接地气,可是不装B怎么TO B!


不装B怎么TO B?嗯!精辟!

 

传统媒体人转型路上的2个法宝


我又端起酒杯和他碰了一下,这次没有刻意的降低杯口的位置,像在学校宿舍里喝酒那样直直的撞了过去,痛快的喝下了这一杯。


我说,那你这次出来创业,打算做哪个方向呢?


还是做老本行啊,传统媒体做自媒体创业,凭借的无非是2点优势:


知识积累和资源积累。


像徐沪生做《一条》,因为他以前是《外滩画报》总编,做的是高端杂志,拍的也是高端生活的内容,并且无论从视频还是公众号的排版,都很体现一个媒体人的功底。


秦朔从《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辞职,做《秦朔朋友圈》,也是财经类的,马凌从南方都市报辞职,后来做的也是与大众生活相关的内容。


传统媒体人在经历过传统媒体近乎严苛的入门锻炼之后,又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进行严谨的内容创作,形成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上的积累,并且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传统媒体人在一个圈子里混久了,媒体资源自然不会缺少。就算不做自媒体,你看摩拜的创始人为什么能够出现在各大媒体,甚至还上了央视?这和她之前几年的媒体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


有了媒体资源和圈子人脉,做新媒体的初始用户来源相对更容易,在做合作推广和品牌曝光时也更加便利。所以,资源积累和知识积累是传统媒体人转行做新媒体的优势。


借着酒劲,他就像一个孩子有了新发现一样絮叨个不停。5年可以看做是职场的一个坎,他赶上了传统媒体辉煌的尾巴,完完整整的经历了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


转行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可以释放长久以来压抑的自我,但是面临着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丛林法则。

 

传统媒体转型,从TO B到TO C的转变


这让我又想起以前带过的一个编辑。


当时做本地生活的微信公众号,需要扩展一个玩乐类新平台,正巧她有2年本地报社的工作经验,就招进来了。


其实招她入职时我就有一点点防备,但是了解本地生活,又会做内容的人并不好找,再加上玩乐类账号新开,可以有一个练手的时间。


来了以后做了2件事,我就发现我错了。


先让她做内容规划,姑娘从博物馆馆长的专访规划到游乐场的安全规范,我说能不能加点大家平时玩的?姑娘想了想,加上了一条童年玩乐记忆。


好吧,暂且这样吧,姑娘你写篇文章呗?写一写现在比较热的桌游。


第二天早上上班,姑娘给我列了个提纲,介绍主流的桌游项目,叙述桌游产生的历史,介绍桌游竞技赛事,点明桌游锻炼大脑轻松减压的意义,最后列上了一条:未成年人不可参与。

看这份提纲的功夫我瞄了下这位姑娘,姑娘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正襟危坐面带微笑,一脸平和嘴角上翘,满怀自信。


我说,你先去写吧,写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受众为什么要看关于桌游的文章。


过了有半个月,姑娘找到我,说想要辞职,理由是这样的工作不是她想要的,工作流程不严谨,没办法专心产出好内容。我同意了。


传统媒体人转型到自媒体都有一个不适应期,惯性思维让他们很难接受新媒体的丛林法则。传统媒体人有扎实的写作能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但是受众属性的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

 

最后总结一下,传统媒体人转行做新媒体,有资源积累和知识积累2大优势,有什么决定了做什么,这是很多新媒体从业者所欠缺的。


新媒体编辑或运营的入行门槛很低,话能说清楚,字能写通顺的基本就可以入职,入职之后很快渡过新手期独立打boss,缺少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的时间。


有句话说的好,你可能一天能整成个范冰冰,但是不能一天读成一个林徽因,内在的知识积累和行业认知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打磨的。


新媒体从业者需要向传统媒体人学习内容生产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选题方式、写作技巧、素材积累、内容严谨等方面需要借鉴传统媒体的优秀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