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丨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突发!DeepSeek,重磅宣布 ·  昨天  
首席商业评论  ·  福建按摩大佬,9个月赚了1个亿 ·  2 天前  
揭幕者  ·  猛烈上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丨看展览

晚明才女徐媛:婚姻的最高境界是做灵魂的合伙人

博物馆丨看展览  · 公众号  ·  · 2025-02-19 13:43

正文

历史风烟中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往往被后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故事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比如弄玉和萧史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李清照和赵明诚等。可以说才子佳人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化的夜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民族共同的记忆和文化遗产。


这些才子佳人故事以其浪漫和美好令人憧憬。他们的姻缘多是金玉良缘、佳偶天成,他们的感情多是珠联璧合、伉俪情深,他们的生活多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民国石印本《徐、陆二才媛唱和寒山》中的徐媛形象


在晚明时期,江南出现了不少令人艳羡的才子佳人,比如范允临和徐媛、赵宧光和陆卿子、叶绍袁和沈宜修、祁彪佳和商景兰等。他们文采风华,明艳耀眼,且鸾凤和鸣、比翼双飞,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惊艳的一笔。


在这些才子佳人中,徐媛是极特殊的一位,她不是“天选佳人”, 实乃勤勉自砺,凭后天之功,得以与才子并肩而立。其才智过人,不让须眉,与夫君共研文墨,相濡以沫,于诗词歌赋之中,共绘人生锦绣华章。其事迹传颂于世,激励后人,始知女子亦能自强,亦能成就非凡。



闺中时期:因病废学叹才疏


徐媛(1560-161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小淑,太仆徐泰时女,副使范允临妻,是明代万历年间声名远播的闺秀女诗人,所著《络纬吟》凡十二卷,业已载入《明史•艺文志》之中,流传后世。


留园 图源:苏州园林官微


徐媛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下塘徐氏,其父徐泰时曾任太仆寺少卿,是榆绣园(即留园的前身)的第一任主人。


据现存史料分析,徐媛生性是聪慧的,少时也涉猎了一些诗书,其表弟董斯张曾言: “(徐媛)少受《内则》诸书,一往参诣,便足明通。”


在古代,但凡颖悟有才气,赢得在世诗名者,大多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何况女子。但徐媛是个例外,她少时所受文化教育颇为有限。其夫范允临在《络纬吟小引》说: “细君生而孱,幼善病,病辄称剧…父母绝怜爱之,不欲苦以书史铭椠之条。” 徐媛体质孱弱,自幼善病,且一病便甚重。其父母怜爱有加,不忍令其苦读于书史之间,以致学业荒废。 “少长,间从女师受书,辄以病废。” 稍长一些,从师研学,可还是因病而废。


《牧斋初学集》卷第七十“传一”

(清) 钱谦益 撰 四部丛刊景明崇祯本


徐媛身为名门闺秀,童年之时未能受良好教育,这可是妥妥地“输在起跑线上”。


像苏州耦园的女主人严永华自小便接受父母的教育,据记载,其父严廷玉宦滇期间,便 “退食之余,惟以课女为事” 。而其母王瑶芬工诗、擅书画,著有《写韵楼诗钞》传世,对严永华的教育更是尽心尽力, “内助余闲,亦日事课女,课诗之外,兼督书画。”


正是因此,严永华幼时便能吟诗咏词,“学辄有成”,诗书画三绝,堪称一代才女。其夫曾不吝溢美之词,赞其乃“咏絮才华八斗多”。


虽则徐媛因病废学,然其家世渊源,书香盈室,自幼耳濡目染,亦得文化之涓滴。这也为徐媛日后能于文学一途,有所建树,打下了基础。


《诗余广选》卷二

(明)卓人月 著(明)徐士俊 著

明崇祯02年刊本



婚后时期:红袖添香伴君侧


十五岁时,徐媛嫁给了十七岁的范允临。据《范氏家乘》卷六《徐宜人传》中记载,徐媛父徐泰时与范允临父范惟丕同朝为官,相交甚好,两人的姻缘也因此而结。


范允临是北宋贤相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家世可谓显赫,范家自宋代以来就是苏州的望族。后其曾祖父举家移居松江华亭,到了范允临这儿,家道渐落,生活十分清贫。而且当时的范允临,又经历了人生最痛苦最无助的低谷期。


明 范允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据范允临所作《明太仆寺少卿与浦徐公暨元配董宜人行状》记载,范允临少孤, “十四而先君捐舍馆,十五而母氏弃桮棬” 。十四岁时,范允临的父亲去世,十五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范允临成了孤儿。父亲于京城执高职,犹家之擎天柱,一旦天倾,于少年范允临而言,无疑是致命之殇。继而慈母亦辞世,令范允临心如刀绞,痛彻心扉。更令人悲悯的是,范允临唯一相依为命的兄长范允谦,于范允临十六岁时,因一段缠绵悱恻却以悲剧收场的情缘,竟暴毙于京城,真乃命运弄人,令人扼腕叹息。


范允临怙恃双亡,身世飘零,婚后遂依栖于岳父之榆绣园中,虽物质无虞,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加之心念家道中落之哀,始终未能释怀,致使其精神萎靡,难振颓唐之志。


娶徐媛为妻,对于范允临来说,得配佳人,自是满心欢喜。他曾作《新婚咏》云: “仙郎玉貌莲花芳,吴娃艳质世无双。盈盈十五嫁王昌,彩緤文綦临尽堂。” 诗意不难理解,范允临以酣畅的笔墨赞美了妻子,并描绘了婚礼现场的喜庆氛围。


《姑苏繁华图》(局部)徐扬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由于范允临认为他们夫妇虽住在岳父家,自己小家吃用开销当自理,所以他们二人的婚后生活,便陷入拮据困顿之地。钱希言在为徐媛诗文集《络纬吟》作序时曾提到他们婚后生活: “夫人劳苦夜绩,脱奁中装以供长倩读,不令太仆公知。当是时,中外亲渊,苍头监妪,无不皮相范郎也者。微夫人善下之,几不能亢其身。长倩由此奋厉,匪日无翼,犹夫人则假之矣。”


徐媛贤淑勤勉,每至夜分,犹勤纺织,以佐家资之缺。且倾己妆奁之财,资允临修学,害怕父亲担忧,便对他秘而不宣。在当时,亲族乡邻、交游故旧,乃至僮仆、老妪之属,对范允临都是一副轻慢之色。范允临身处其间,几不能自持其尊,要不是徐媛温婉谦逊,曲意周旋,以全其颜面,范允临几难自立其身,守其志节。


从中观之,徐媛此时的精力,多倾注于精心操持家务,默默辅佐夫君以求取功名。徐媛贤助若此,范允临感奋于心,困知勉行,遂矢志向学,砥砺奋进,日后所成,皆赖其妻扶持之力。


《仕女图》顾洛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范允临为考取功名矢志勤学的期间,徐媛则一边操持着家务,一边陪范允临读书。范允临时常吟风咏月,徐媛每观此景,自愧才疏学浅,难以与之和鸣。范允临于《络纬吟小引》中载: “闲以吟咏自喜,细君从旁观焉,心窃好之,弗能也。” 徐媛少时因病废学,没有诗文根基,所以才会于旁侧暗自钦羡,于是就萌生了研习诗文的心愿。


董斯张在《徐姊范夫人诗序》中说: “归夫子,于书益无所不窥,盈天下閟箓奇章,过眼尽可强识。”


这时期的徐媛开始发奋自励,于暇时苦读不辍。她心怀期许,欲以饱读诗书,与夫君共赏风月,吟诗作对。徐媛深知,良缘之美,在于伉俪并肩进步。


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录(范允临万历二十三年赐同进士出身)


有佳人红袖添香,范允临终不负所望,历经十载春秋,万历十三年(1585)范允临二十八岁中举,又历经十载,才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高中二甲第七名进士,荣耀登科,步入仕途。



分居时期:矢志笃学研诗文


当范允临宦游在外时,徐媛幽居闺中,开始研读诗书,以求增进才学。 “闲居寥寂,无所事事,滂取唐人韵语读之,时一仿效,咿唔短章,遂能成咏。” 这是范允临在《络纬吟小引》中记载徐媛初学诗文时的情景,“滂取”极耐人寻味,“滂”为水势浩大貌,可知当时徐媛独处在家,大量阅读,“滂”字抑或通“旁”, 意在说明徐媛在阅读时的一种随意性和自发性。同时又开始“仿效”,即模仿唐诗的风格和韵脚进行创作,而“咿唔”二字,则生动地刻画出徐媛低声吟哦、勉力为诗之状。这段记载寥寥数语,既显徐媛对文学的挚爱,又彰其在诗文研习上的努力与成长。


范允临 《络纬吟小引》书影


但是因为初学,徐媛可能不自信,偶得片语成诗句,吟咏把玩一番之后便藏了起来, “不欲示人藏之箧笥” 。直待范允临归家时才被发现, “余归而碎锦满奚囊矣,余曰何不遂成之” ,范允临对徐媛零散的诗文赞誉有加,称其为“碎锦”,于是鼓励她将之整理成篇。


碎锦成篇就需要更好地研习诗文,所以随后独居的日子里,徐媛便 “从此泛滥诗书,上采汉魏六朝,下及唐之初盛,已而直溯根源,遂逮楚之骚赋,幡然作曰:‘诗在是乎?’然又不能竟读,不数行,头为岑岑,执卷就卧,思之移时,似有所醒,于书不能记忆,亦不求甚解,而多所悟入,如禅宗不以渐以顿也。顾独不喜子美而私心向往长吉,曰:‘子美号称大家,乃中多俚俗语,初学效之,不免入学究一路;长吉虽鬼才,然怪怪奇奇,语多自创,深求之,上不失汉魏六朝,而浅摹之,下亦不落中晚,岂至庸鄙!’故其为诗多师心独造,无所沿袭”。


从此,徐媛便博览群书,自汉魏六朝之遗篇,至初唐盛唐之佳咏,皆涉猎无遗。继而,溯本清源,直探楚骚之遗韵,恍然若悟,叹道: “诗之精义,岂不在此?”


然则,她不能尽读诸书,每览数行,辄觉神思困倦,遂执卷而卧,深思久虑。于冥想之间,似有所得,虽未能尽记书中之言,亦不苛求字字句句之解,而心得颇丰,犹禅宗之顿悟,不泥于渐修之途。因此她对于杜甫之诗,殊无好感,而心仪李贺之才。她总结说: “杜甫虽为大家,然诗中俚语颇多,初学者效之,恐堕学究之窠臼。李贺虽为鬼才,诗风诡谲,言辞多自创,深探其源,可上溯汉魏六朝之风,即使浅尝辄止,亦不致流于中晚唐之平庸。此岂平庸之辈所能及!” 故其为诗,多凭己意,独抒性灵,不蹈前人之旧辙。


《红叶题诗仕女图》唐寅(传) 明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通过范允临的记载,可清晰地厘清徐媛在与丈夫分居期间学诗的全过程。她通过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对诗歌的创作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观念和创作风格。这种注重表达自己心意、提倡独特创造力、不盲目沿袭前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也为徐媛接下来的文学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范允临宦游期间,徐媛矢志笃学,精研诗文,与良人尺素频传,以诗抒怀,遥寄情思。彼时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天各一方,故而徐媛所作酬答之篇,字里行间多饱含缱绻眷恋之意。如楚辞《怀远·怀远寄长倩也》:


胡风劲兮栗裂寒,枫叶飘兮征衣单。路迢迢兮远去,水扬波兮声潺湲。对草木兮悲落寞,望关山兮郁盘旋。日黄昏兮绝綦履,夜杳渺兮伤愁颜。揽三星兮问,援素琴兮鸣朱弦。浮云漠漠兮扃不舒,玉露涓涓兮夜漙漙。聊逍遥兮步庭际,窥明月兮空悬。白日忽兮愁淹莫,房栊门兮风冷然。沙枭宛头兮泊洲渚,玄鹤嗷嗷兮舞骈鬟。托晨风兮寄尺素,情咏咏兮曷胜言。


《诗余广选》卷二

(明)卓人月 著(明)徐士俊 著

明崇祯02年刊本


徐媛的作品丰富多元,涉猎广泛,古体、近体诗佳作频出,词、曲、赋、文诸体皆擅,实乃不同凡响。其创作之初,便潜心钻研,穷源竟委,追踵楚骚之遗韵,研习甚深,遂有诸多练笔之作应运而生,初绽风华。


这首楚辞可谓意象纷呈,绮美非凡却又不失端方持重,缱绻绵邈而兼怀幽邃之意。绝妙之处在于,其将自然景致之勾勒与情思之倾吐、流光之飞梭与心愁之暗涌、外界环境之烘衬与内在情愫之厚积,相互交织,相映成趣,淋漓尽致地展露了诗人幽深沉郁的思绪,以及纷繁复杂的情感天地,进而使得诗人对夫君萦萦于怀的殷切念想抒发得更为深沉厚重,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诗余广选》卷二

(明)卓人月 著(明)徐士俊 著

明崇祯02年刊本


在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徐媛常独守空帷,茕茕孑立。凭阑凝睇、往复徘徊间,思念良人之愁绪纷至沓来。然徐媛赋诗行文,惯于含蓄蕴藉,曲尽其妙,常将自家心底幽微情愫隐匿于字里行间,呈于夫君眼前的,反倒多是鼓舞激励之辞,竭力给予支持,其温婉贤淑之态尽显。


且看其《送长倩游西夷》诗:


万里桥西月隐钩,露光黄叶暮林秋。恐惊候雁声凄切,无那羁人客思愁。

未苦寒侵碧玉瓦,也应风透鹔鹴裘。梁园正尔怜词赋,善病相如莫倦游。


这首诗最是情感深沉,且曲尽其笔。首联以景起兴,勾勒出一幅秋日送别图。万里桥畔,月隐星现,如钩之月,寓含远行之意;林间暮霭沉沉,黄叶纷飞,露珠闪烁,秋色正浓,一派凄清之景,暗衬离情别绪。颔联最妙,借雁抒怀,深化离愁。候雁南飞,声声凄切,诗人恐其惊扰游子的离愁别绪,实则映衬的也是自己内心之愁,难以自禁。细品之下,羁旅之人,面对此情此景,客思愁肠,更添几分无奈与哀愁。颈联转而关怀夫君旅途冷暖,再及尾联勉励夫君,莫因离愁之故而倦于游历,应珍惜此次游历机会。


整首诗,含蓄蕴藉,情感深挚动人。既可见夫妻二人情深意笃,又彰显其灵魂相合。钱希言曾在《络纬吟》序中赞誉徐媛与范允临 “琴瑟和鸣,相与砥砺” ,喻其夫妇常互赠诗篇,共研文艺。琴瑟之和谐共鸣,相携以砥砺共进,至此,徐媛在文学一途上已渐入佳境,可与夫君并肩。


《燕寝怡情图册》 佚名 清 波士顿美术馆藏


夫君宦游四方,徐媛便以诗寄情,屡屡作诗相赠,聊表衷肠。除却此等情深意切之作,自《络纬吟》中亦可见徐媛与家中亲人往来唱和,诗篇累积,竟达七十有余,蔚为大观。徐媛之诗才,犹如春苗见雨,日渐茁壮,愈发精进,令人叹为观止。


真正是: 你若腹有经纶、风采熠熠,我自当是才情纵横,与你比翼双飞。


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们凭借诗文传情,互诉衷肠,换得心灵的深度相契。他们二人,不但是生活琐碎中同舟共济的伴侣,更是心有灵犀、情投意合的心灵知交,犹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宦游时期:自我圆成比翼飞


徐媛有很长一段随夫宦游四方的经历,这对于她的文学追求,大有裨益,实乃其才情日进之契机。随夫宦游在外,遍历名山大川,风土人情,皆成其笔下之物,视野因之而阔,情感因之而深。所见所感,皆化为文字,流淌于笔端,使其文学之作,更加丰富多彩,意蕴深厚。


《燕寝怡情图册》 佚名 清 波士顿美术馆藏


董斯张在《徐姊范夫人诗序》中有记曰: “吾姊范夫人,随其夫子宦游四垂,而石城,而芜阴,吊古中宵、酸风射眸、触境成咏,郁为名作。最其后万里入滇,溯大江而道黔巫。”


此段记载,不惟彰显徐媛随夫君辗转之地,亦述其每到一地,必凭吊古迹,且时有佳作问世。尤其值得回味的是,记载中还描写了徐媛凭吊时的情形,凄风吹得眼睛发酸,每到一处,触景生情,遂吟诗抒怀。


对此,董斯张还有更翔实细致的描写: “滇山水为西南险绝,金马碧鸡,陈踪宛在,极波涛之所訇磕,烟云之所吐欱,神鬼之所翕辟,猿鸟之所断灭,无不从翠幰中领略其矞诡环玮、可骇可怡之概,而出之为惊人鸣。”


这应该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徐媛随夫宦游云南时所历所感。云南的山水在西南地区堪称险峻绝美。传说中的金马碧鸡,其踪迹仿佛依然存在。置身其间,但闻浪涛轰鸣,撞击山谷,云雾烟霞,吞吐变幻,恍若神鬼出没,隐现无常,猿啼鸟鸣,时隐时现。诸般景象,皆自葱郁山林间透露而出,让人从中领略到一种既奇异瑰丽又变幻莫测、既令人惊骇又使人愉悦的风光。而这些感受,一旦形诸笔墨,足以惊世骇俗,令人叹为观止。大自然之鬼斧神工,触动了徐媛的创作灵感,使其挥毫泼墨,写下诸多传世的写景佳作,如诗歌《过龙潭驿口号》《贵阳道中》《至曲阳楼偶成二首》《滇中晓望》等。其触景抒怀之间,尽显徐媛敏感多情与才思敏捷,无论是凭吊之哀,抑或是游历之乐,皆能化为笔下灵动篇章,感人至深。


《万里寻亲图》之滇西 黄向坚 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徐媛随夫还曾身临边塞,亲历烽火连天之苦。在此期间,徐媛有感而发,挥毫泼墨,创作的边塞诗篇颇丰,皆因亲历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有《塞下曲》五首,尤为世人所称颂。其一曰:


蓟北霜花卷铁衣,将军猎火度金微。

辕门杀气连郊黑,马上生擒黠虏归。


这首诗读来豪气干云,与女子的柔情毫不沾边,而且用词“精、准、狠”。第一句中的“霜花”传递出边塞天气苦寒的信息,一个“卷”字形象地刻画出将士备战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猎火”则写出了将士们夜间行军的急迫感;第三句中的“杀气”二字,用得直接干脆,一股杀气扑面而来,又用一个“连”字,和“郊黑”,彰显将士们大无畏、奋勇杀敌的志气;第四句顺接而下,写将士们大获全胜,杀敌归来。此情此景,豪气干云,字字铿锵,句句彰显男儿本色,诚为佳作。


《平定乌什战图轴》(局部)张廷彦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夫宦游的生活经历,不但扩大了徐媛的眼界,更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其文学风格,随之愈趋多元,既有典型的江南闺秀之作,也有随夫宦游途中吊古伤今之作,更有攸关家国情怀大气磅礴的豪迈之作。诚如钱希言于《徐姊范夫人诗序》中所评,徐媛诗艺 “于是诗日益工,价日益露” ,其才情横溢,笔下锦绣,渐为世人所赞誉。


漂泊在外,离家岁久,思乡之念愈笃,徐媛也写下了不少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感的作品,如诗作《春日抒怀六首》《中秋后三日寄怀》等,还有散曲[南越调·绵搭絮]、[南南吕·一江风]等。


因思乡心切,徐媛与闺阁挚友陆卿子频频传书,赋诗赠答,以慰离愁,所作颇丰,文采斐然。徐媛与陆卿子的唱和诗,直接唱响苏州文化圈,两人被称为“吴门二大家”。清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载: “徐媛……与寒山陆卿子唱和,吴中士大夫望风附影,交口而誉之。流传海外,方称吴门二大家……”


《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七十三

(清) 倪涛 撰 四库全书本


至此,徐媛声名鹊起,其文学造诣已臻化境,终得与夫君范允临并肩同行,比翼双飞。



偕隐:弹丝吹竹神仙人


为官不过十多年时间,万历三十六年(1608),范允临便辞了官,偕爱妻徐媛,归隐天平山下。


对于辞官回乡的原因,范允临在《贞孝妇屠氏小传》中略陈梗概: “余中谗口,罢官家居。” 范允临说他遭人谗言而罢官,可二十年寒窗苦读,只为十年官途,这怎么也说不通。但事实就是如此,从中不难看出范允临洒脱超然的境界,他更看重的是与妻子耽情山水的偕隐生活。


《燕寝怡情图册》 佚名 清 波士顿美术馆藏


而范允临之所以可以做到洒脱,其主要原因在于徐媛的支持。范允临到南京就任期间,曾作《署中望钟山积雪》,其中有两句 “悬知冷落沧江外,应共孤臣早白头” ,充分体现了范允临当时因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的心情。徐媛读之,心领神会,便和以《适外出所题署中积雪感怀诗,知其胸次之郁郁,予书此以赠,少足解颐,署中有小园,故藉此以充一剧》:


“……作吏三年整,离家千里中。请缨观上国,索米向天宫。茂苑悲秋客,短笈贮书翁。醉来还自笑,遣兴步墙东。蕙带飘香素,囊琴束小桐。倚栏追旅思,危坐挹微风。缘知今夜里,月色故园同。”


诗中有徐媛对夫君现状的客观描述,以及对其无奈和郁悒的理解。徐媛洞悉夫君落魄之志,知其萌生归隐山林之意,便劝慰他何不做一个真正的文人雅士。同时,以月色为媒介,表达了对夫君的深情慰藉。


行草五言诗轴 范允临 苏州博物馆藏


范允临当时出仕不过三年时间,徐媛不但对他的颓废与退隐之意没有责怪和怨怼,相反给予他的却是慰藉与鼓励。最终范允临能洒脱地辞官,是因为他深知,徐媛与他心有灵犀、志趣相投。从某种程度而言,徐媛与范允临犹如琴瑟和鸣,乃灵魂高度契合之人生伴侣,彼此相知相惜,互为依靠。


回到天平山后,徐媛和夫君便在山麓造园隐居。他们共谋营构,依山结庐,开凿十景塘,桥廊倒映于碧波之上,景致宛若画图。当时称名为“天平山庄”,时人称为“范园”。


张岱曾随祖父拜访范允临得见天平山庄的胜景,后在《陶庵梦忆》中细致地描写园景: “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曲湖面。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绘楼幔阁,秘室曲房,故故匿之,不使人见也。山之左为桃源,峭壁回湍,桃花片片流出。右孤山,种梅千树。渡为小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件件有之。竹大如椽,明清娟洁,打磨滑泽如扇骨,是则兰亭所无也”。


《天平山景》王炳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岱笔下所绘天平山,非徒以佳景胜致著称,亦载有徐媛与范允临生活之逸趣: “开山堂小饮,绮疏藻幕,备极华褥,秘阁请讴,丝竹摇飏,忽出层垣,知为女乐。饮罢,又移席小兰亭,比晚辞去。”


观此记述,可见当时徐媛与范允临夫妇,过着酒朋诗侣、风雅浪漫的生活。他们常设宴款宾,且有伎乐助兴,丝竹之声,悠扬于耳。这般神仙伴侣式的生活,真是令人钦羡。


清代诗人朱彝尊在其《静志居诗话》中论及徐媛随夫隐居天平山后的生活乃 “弹丝吹竹,选使征歌,江表望为神仙中人”


这期间,徐媛和范允临交游甚广,与诸多名士过从甚密,业已成为吴中文坛的核心人物。其天平山庄与赵宧光、陆卿子夫妇所隐居的寒山,俨然成为文人雅士聚集之所。访谒者皆赞不绝口,云: “户外不长到,人间多与交。” 徐媛从弟徐洌,更有《读考槃集赠赵凡夫》之作,足见两族之间,以徐媛、陆卿子为吟咏核心,诗酒唱和,往复切磋,蔚然成风。


《天平山图卷》(局部)沈周 明 上海博物馆藏


清人袁栋《偕隐》亦有记载曰: “明吴郡范长白允临博览,能诗善书,隐于天平山。其夫人徐小淑亦能诗。时赵夫宧光吟咏著述,隐于寒山,亦有才妇曰陆卿子,居相近,时相唱和。徐有《络纬吟》,陆有《玄芝》、《考槃》二集,俱为时传诵。同志偕隐,才媛蝉联,诚隐居之乐事云。”


对此,徐媛自己也赋诗为记,曾作《饮山庄》诗: “雾色映明沙,江流带夕霞。山光笼橘柚,波影动蒹葭。叶底歌声溜,花前舞袖斜。怡情坐来久,卮酒正交加。” 这首诗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天平山庄中士人觥筹交错、载歌载舞的欢宴盛况。


当时的天平山庄吸引诸多文人雅士慕名造访。袁宏道莅临之后,作《与范长白书》,字里行间尽显其对徐媛与范允临夫妇悠然生活的钦羡之意。沈德符则于吴中大雪之日,偕同徐元叹、徐清之、孙人甫、杨尹眉等名士,共赴山庄。众人登天平阁远眺,更有家妓佐酒助兴,沈德符感而赋诗,以记其事。


更有大书画家董其昌,莅临山庄,为这对神仙眷侣之静好岁月所动容,特赋诗以赞之: “……滇海奇游万里余,天平楼阁化人居。鹿门不独偕庞隐,彤管犹闻续汉书。”


行草诗轴 董其昌 明 上海博物馆藏


徐媛随夫范允临隐居天平山,其生活可用“花好月圆” 来形容,美好和谐,恬淡安逸,真可谓“岁月静好”,宛如一幅淡墨轻染的山水画卷,悠悠然于世外桃源之中。


徐媛所作《渔家傲》一词,恰似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尽展“岁月静好”之景致,令人心旷神怡。词曰:


板扉小隐清溪曲,夜月罗浮花覆屋。木笼戛戛摇生谷。庄田熟,桔槔悬向茅檐宿。

青山一片芙蓉簇,林皋逸韵飘横竹。远浦轻帆低几幅。浓睡足,笑看小妇双鬟绿。


今人黄之中读到此词时,说他顿感“眼前一亮”,又评说此词 “有点直追文坛大腕苏轼、辛弃疾田园词的意思” ,并禁不住好奇: “一名闺阁女子如何作得出这等清新豪健、全无脂粉气的田园词来?”


《词苑丛谈》卷五“品藻三”

(清)徐釚撰 四库全书本


通过这首词,可以感受到徐媛对田园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她以纤毫之笔,勾勒出一派宁静致远、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让徐媛感到满足与幸福。且词间亦流露出淡泊功名、心慕恬淡之情怀,尽显其超尘脱俗、自得其乐的生活哲学。 “浓睡足,笑看小妇双鬟绿” ,真是东坡先生笔法,如此清新脱俗,词间拳拳之心、悠悠之乐,有着说不尽的隐逸之趣,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徐媛隐居生活的诗作多是一派天然,不论是描景或记事,都有灵思妙笔,能抒发胸臆,人与景与物,往往浑融无迹。


这应该是与袁宏道到访有关,袁宏道主张“性灵说”,徐媛本就天姿颖发,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与之正好契合。在与四方文士交往中,徐媛自然会取长补短,更深入地研究文道。她与夫君切磋琢磨,探讨文学流派与风格演变,对当时的文学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的研究与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明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行书诗册 范允临 明 苏州博物馆藏


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范允临因对爱妻徐媛所作诗文珍爱备至,遂亲自誊录整理,悉心编纂,竭力操持,终集成《络纬吟》一集。


《络纬吟》一出,即博得众多好评。明末清初的女性词选《众香词》中称赞 “《络纬》诸阕,犹诗之首《雎鸠》、《卷耳》也” ,清人吴骞于其《拜经楼诗话》卷四中,亦称徐媛 “所著《络纬吟》盛称于时……小淑诗以绮丽胜”


正因徐媛于晚明文坛,声名鹊起,影响深远,故《络纬吟》付梓之后,独步一时,风靡一时,流传甚炽。明清两代,诸多文学选本,竞相收录其作品,诗词曲文,无所不包。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徐媛病逝。范允临每念及此,辄有缅怀之作,情真意切。曾作《渡江云》一词,其题曰: “己未十月,偶过石湖行春桥,见景物依然,先宜人旧游难再,追思往事,不胜空帷残照之感,赋此写恨。” 睹景思人,昔日之游已难再续,已是一悲;追思往昔,不胜空帷残照之哀,道不尽胸中之恨,是悲上之悲。又作《癸亥春日,偕众姬再游桃源涧,时亡妻坟茔已芳草萋萋,追思往事,赋此以寄感怀》云: “步入桃花源,不见桃花瓣。笑杀天台路,凄迷千古晚。当时携手人,重换春风眼。脉脉对空山,一饱胡麻饭。” 凄迷千古,暮色苍茫,不见“当时携手人”,惟余 “脉脉对空山”,字里行间,尽显其思念之挚,哀婉动人。



结 语


徐媛表弟董斯张在《徐姊范夫人诗序》中曾描述徐媛和夫君范允临的日常生活说: “一室之内,荀香何粉,相敬如宾。或回文唱和,扬扢今古;或亮月半天,川岩在览;或名花照槛,节序关心。每拈一题,夫子辄疾书之。流出人间,高下传写。”


此段记载,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徐媛与范允临的生活风貌,宛然一幅雅趣横生的画卷。其间所展现的是二人日常的高雅意趣和审美追求。他们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灵魂相契,犹如神仙伴侣,令人艳羡。


行书轴 范允临 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媛与范允临,并非我们常见的才子佳人,其相识相爱,亦非寻常因才结缘之例。在他们婚后的生活中,徐媛红袖添香,成全丈夫的大好前程,范允临多加勉励,成全徐媛一代才女的美名。好的婚姻,一定是共同成长,一定是互相成全。


徐媛一心向学,向内丰盈,自我圆成,其与夫君之伉俪情深,犹如尘世繁星,熠熠生辉,照亮历史长空,他们是灵魂的合伙人,于岁月中演绎着浪漫传奇,为后世留下无尽佳话。这对于当下人来说,也是非常有启迪意义的。从女性的角度来说,美好的婚姻,不是依附,而是做灵魂的合伙人,行可并肩,坐可共吟,方为婚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明)徐媛:《络纬吟》,《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07辑16册

2.(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明)钱谦益:《列朝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明)沈德符:《沈德符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5.(清)吴骞:《拜经楼诗话》,中华书局,1985

6.(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7.(清)袁栋:《书隐丛说》,清乾隆刻本

8.周云汇:《徐媛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9.李宁宁:《从看徐媛的须眉之气》,《魅力中国》,2017年第8期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