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到了冬天,天黑得越来越早,白天似乎越来越短了呢?咱们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就是冬至。
“至”是最、极、达到极限的意思。冬至也就意味着异常寒冷的冬天来临了。
“冬至”这一天,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一说。然而,查阅史籍时却并未发现冬至吃饺子的记载,倒是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记述。
《帝京岁时纪胜》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在寒冬腊月里,需要吃些热乎乎的东西来保暖。
古人认为馄饨这种用面团皮包裹着馅心的食物,就像天地未开时一片混沌的样子,所以叫它为“混沌”(后来写成“馄饨”)。
因为冬至是中国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以古人觉得这是一个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的日子,民间也就有了冬至日吃馄饨的习俗。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这个习俗来源于汉朝时的一场战争。当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用面皮把碎肉包起来,取“浑”和“屯”的音,称之为“馄饨”,希望吃下馄饨,战争就能停止,大家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为最初是在冬至这一天做成的馄饨,所以后来家家户户都习惯了在冬至时吃馄饨。
其实啊,馄饨在各地的叫法不太一样,广东叫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叫作清汤,四川称作抄手,新疆则叫曲曲。
有学者考证,由于明清史籍中并未发现“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记载,所以认为“冬至饺子”是清末民初才有的习俗。
据《河南民俗研究》记载: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相传东汉时,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冬至节气,大雪纷飞,异常寒冷。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分发给人们吃。
乡亲们服食后耳朵真的好了。此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由此形成“捏冻耳朵”之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俗称“扁食”和“烫面饺”。
据传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之说。
小朋友,你所在的地方,冬至时讲究吃什么呢?
《说给孩子们听的二十四节气故事》
音频课程
,
由三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80后中文系辣妈共同完成。采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特点。
三位妈妈有着多年的海内外汉语言教学经历,尤其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希望用最真的声音,跟爸爸妈妈们一起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
点击试听▼
每个节气,
撷取一个有趣的节气习俗或传说
进行详细的讲解,给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打开二十四节气宝库的大门,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亲子互动中感受节气的变化,明白时间的意义,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承载了我们数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从吃饭、穿衣到劳作、养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学生课堂。
聆听二十四节气故事,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传统智慧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在敬畏自然的同时,生活过得更加精致,更加有趣。
· 亿课精品课程推荐 ·
24
个节气故事
19
元即可反复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