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再长的路,都不能忘掉出发的地方,这一次,我们以音乐的方式,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宁波标注了一个闪亮的坐标点。”词作家、著名媒体策划人杨启舫如此诠释“从这里出发”——宁波“一带一路”音乐会的主题。
▲ 星光团队演出
这台原创音乐会将于10月23日晚上在宁波文化广场保利剧院唱响,通过12个声乐节目,鄞州鲜明的文化形象将冉冉升起。
乘着歌声的翅膀,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新鄞州。
“这台音乐会,是以音乐为媒介,回望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抒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新时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豪情,以高昂饱满的精气神,放歌新时代、畅想中国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邵斌说。
▲ 庆安会馆古戏台演出
回望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更多是在回望鄞州“海丝”的历史。这场音乐会的12个声乐作品,有专门为鄞州量身定做的,有专门写给鄞州的“海丝”文化遗存的。
歌声,讲述着鄞地的历史积淀,讲述着那些闪烁先人智慧的往事,那些回荡着鄞地争先敢为精神的光辉岁月。
一首《羽人竞渡》,就是对历史深处的追寻和打捞。
“一桨摇着哟,华夏文明竞风流,明钺嵌在东海口。一桨摇着哟,当年越人舞春秋,神羽只暮壮士酒……”这首《羽人竞渡》,将作为第一个节目在音乐会上亮相,这是为鄞州量身定做的作品之一。
1976年,云龙镇甲村出土“羽人竞渡纹铜钺”,这件战国时期的一级文物上,4个古代先民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完美诠释了“海丝”文化所蕴含的不断开拓、敢为人先、创意创新的精神内核,成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标识。
有专家解读,这件铜钺上的“羽人竞渡纹”是有关宁波划龙舟的最早图案,生动形象地记录了2000多年前宁波地区的航渡生活。羽人竞渡纹铜钺,也成为出土地“中国龙舟文化之乡”云龙镇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
区文化馆副馆长、区民协副主席胡勇认为,从出土的这件文物来看,即便当时的鄞州人处在一种富足、稳定的生活状态,仍然保有着闯荡大海、勇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展现了乐于沟通、渴望发展、善于包容的处世态度,这就是“海丝精神”。
负责作曲的上海音乐学员附中教授强巍昊对《羽人竞渡》这个作品倾注了大量心血:“这首歌曲要以情景表演唱的形式来表现,特别那一声声划哟、划哟,让人感觉从古代先民到当代鄞州人,一直传承着这种竞渡精神,通过音乐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混声合唱《心香》是写给鄞州一处重要的“海丝”遗存——天童寺的。
去年,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在考察天童寺时曾表示,天童寺在宁波的“海丝”史迹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风貌得天独厚,是申遗不可或缺的砝码。
▲ 天童寺一景
“东渡扶桑西极远,天童大道可通天……二十里的青松引我这一炷心香,轻松飘进了九百九十九间山房。”跟着这歌声,让我们走进天童寺青松掩映的恢弘殿宇,走进天童寺外那段一直通往海外的幽静古道,也走进天童寺1700年的历史。
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宁波是日本佛教的“圣地”,而天童寺则是这一“圣地”的象征。据《天童寺志》记载:宋、元、明时期,有33位日僧到天童寺参禅、求法,有11位中国僧人赴日弘法、传教。可以说,天童寺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宗教文化交往的标志。
那些高僧的名字,至今依然能在日本寺院里找到有关他们的遗存:把中国禅宗传入日本并且创立临济宗、曹洞宗的日僧荣西禅师、道元禅师,都是从天童寺归去后开山立派的。荣西得天童寺住持怀敝印可,将临济宗的黄龙派传到了日本。道元则是另一位住持——如净禅师的衣钵传人,使曹洞宗默照禅一系在日本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同时,以天童寺为代表的宁波佛教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陶瓷文化、饮食文化、绘画艺术的输出及其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的影响,由此可见,天童寺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曾作出重要贡献。
《心香》的词作者宋小明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著名词作家,他说,宁波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意义,鄞州在其中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他以“莲花飘香,木樨飘香,留在我心里是一炷心香”来表达对天童寺蕴藏的文化底蕴的敬意,并在一首《江河对海洋的呼唤》中,传达了“宁波的地域优势中具有江海文化汇聚特点”的理念,这一特点,同样是鄞州所具有的。
天童寺、庆安会馆、大运河……
音乐会这些为“海丝”历史遗存创作的歌曲,彰显了我区正在着力创建的一张文化新名片——“中国海丝民间文化之乡”的形象。
宁波“一带一路”音乐会,正是以音乐的方式诠释“海丝”文化的同时,助力鄞州特色品牌的建设。
七塔禅寺、庆安会馆、和丰创意广场到宁波文化广场、宁波(鄞州)博物馆、咸祥马友友祖居等地,今年5月,为此次音乐会而组织的国内及宁波本土词曲名家采风活动,足迹遍布多个文化地标。
▲ 大学生调研庆安会馆
在采风及随后的创作中,音乐名家们对宁波和鄞州的“海丝”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著名唱作人孟文豪是《江河对海洋的呼唤》的曲作者,23日,他将在现场演唱这首歌曲。在他眼里,鄞州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也有着现代而时尚的一面,“大海拥抱着河流,宽阔而坚强,人们在此生生不息”,是他对这片土地人文精神的解读。
上周,部分音乐作品片段在庆安会馆发布,其中一首是写庆安会馆的:“有一杯茶在这里品着风浪,有一台戏在这里连着三江,有一句话在这里拴着缆绳,有一条龙在这里盘着时光……”
曾经的三江口“帆樯如林,舟楫如鲫”,是浙东运河的出海口。庆安会馆所在地,既是大运河的终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宁波帮闯荡天下的启航之地。
▲ 音乐名家在马友友故居参观
“庆安会馆既是‘海丝’遗存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的文化遗存,无论建筑风格、妈祖信仰、航运文化、会馆文化,这些对推进‘海丝’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海丝”文化研究专家、庆安会馆馆长黄浙苏说。
她认为,打造“中国海丝民间文化之乡”品牌,宣传、弘扬“海丝”文化、“海丝”精神,音乐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形式之一:“庆安会馆拍过微电影、宣传片,创作过以庆安会馆为主题的舞蹈。这首为庆安会馆定制的歌曲,在音乐会后,我们可以作为馆里的背景音乐进行循环播放,或在以后的大型活动中,作为我们的主题歌,让市民和外地游客通过歌声对庆安会馆有更多的了解。”
此次音乐会的作品,还包含了鄞州另一张闪亮名片——《三字经的故乡》,这首由宁波音协主席陈民宪作词,上海音乐学员教授、博导陈强斌作曲的童声合唱曲目,直接喊出了鄞州在文化地理上的这一身份。
王应麟,鄞县人,与胡三省、黄震并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一生著述20余种、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两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影响最深远的则是蒙学著作《三字经》,流传海外众多国家,至今仍是优秀的儿童德育教材。
以王应麟名字命名的读书节,已经在鄞州走过12年,举办了8届。作为我市文化界资深人士,陈民宪认为,王应麟读书节品牌可以继续做大做强,让王应麟和《三字经》的影响力进一步放大,至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更高的知名度。
他建议,可以从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传播着手,如建一个以王应麟命名或以《三字经》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以音乐、戏曲、美术、舞蹈等多种文艺形式宣传王应麟和《三字经》,还可以传承《三字经》的结构体系,创作各种门类和版本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