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OOC
MOOC学院是果壳网旗下产品。为中文MOOC(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学习者打造社会化学习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MOOC

你有可能正在被读书这件事害死

MOOC  · 公众号  ·  · 2017-07-03 21:01

正文


书和菜刀一样,本质都是工具,关键看使用者是谁,以及使用方法对不对。本文列举了读书的7条"罪状",不知道你有没有犯过。



你有可能正在被读书这件事害死

by 思小妞


思小妞,坐标美国,“轻职场”概念创始人,LinkedIn、《南都周刊》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思小妞的犄角旮旯 ID/sixiaoniu523 



作为一个没什么特长和爱好,唯有把读书这件“廉价”的事做的还算得心应手的人来说,我一直努力去寻找读书的益处,好让自己的生命看起来不算浪费。

 

诗人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我很庆幸自己的友谊天长地久;


《百科全书》的作者狄德罗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我很庆幸自己的头脑还在做功;


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说过“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我很庆幸自己的周边拥有光明;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我很庆幸自己获得了至高的权力。


如此看来读书真是百利而无一害。

 

果真如此么?作为书籍的拥趸,我想说,读书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恰恰相反,可能是有“不少害”。




罪状一

读书是一件累人的事

 

如果你不是怀着消遣、看热闹、打发时间这样的心思去读书,相信你会认可我说的读书其实很累人。

 

首先在姿势上——无论你是躺着读、伏案读、翘着脚读——读书远没有我们出去运动30分钟对身体更健康。在自然光或灯光下,长久用一种姿势面对一本书,对我们的视力和骨骼都是巨大考验。更何况,现在电子书的繁荣——即便是宣称对眼睛无害的屏幕,也会对我们的视力造成更大伤害。

 

身体上的苦不是最苦的,更惨的是,读书时你的精神也许会因为丰盈而愉悦,但你的大脑一定是越来越沉甸,到最后完全off.

 

我记得在某个周末花了5小时读完阿图.葛文德医生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当时临近傍晚,我将长久埋在纸张间的视线望向窗外,看着西沉的阳光我头昏脑胀、难过极了。头昏脑胀是因为一口气连着读了五小时,身体非常疲惫、大脑不是那种有序的充盈,而是好多东西堆挤在一起,让脑袋里没有丝毫喘息的空间。至于难过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它涉及老年医学、临终关怀这类沉重的话题,好几次都不忍卒读。

 

Yale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征集了3635名50岁以上的志愿者,将其分作从不读书、每周读书3.5小时及读书时间更多三个类别。历经12年后,研究人员发现,爱阅读的人比不爱阅读者的寿命长23个月。如果每周读书3.5小时,死亡风险则下降23%。

 

所以,想长寿除了食疗和运动外不妨也试着读读书,但阅读时间千万别太长。




罪状二

莫名的优越感


“掉书袋”、“臭知识分子”这些词的诞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两类人的存在有时候的确会让普通人不爽。说什么都要追根溯源、讨论任何话题都喜欢旁征博引、偶尔的闲聊也会变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碾压对手的无知这种游戏。

 

怎么说呢?总觉得喜欢读书的人身上总有一股清高劲儿,性格低调一些的,看到对方犯了蠢自己轻轻一笑,内心鄙视一番就算了;如果是张扬一些的人,讥笑之情会肆无顾忌地绽放在嘴角。

 

为什么爱读书的人身上总有中莫名的优越感?

 

我想,一方面是古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的延续;另外,“读书多”这个词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含义是:学习好、有文化、素质高、明事理、有前途……这么多美好的标签贴在身上,难怪会骄傲。而“莫名的优越感”带来的后果就是使得自己与他人产生隔阂——无论是瞧不上别人、还是被别人讨厌——久而久之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恶化。




罪状三

费时、费钱

 

虽然我们的社会一直把“阅读”这项活动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但世上有很多远比阅读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至少不输它。

 

30分钟,也许你会为翻几十页书而感到开心,但同样的时间,你可以烘焙好一个蛋糕、给自己化一个清爽利落的妆、可以到健身房把自己弄得大汗淋漓、可以把屋子打扫干净、可以边喝咖啡边听一些好歌、可以写一封浓情蜜意的情书、可以给自己做一顿简单可口的午餐、可以小憩一会儿养养神、可以与好友打一通有趣的电话、可以看一集自己喜爱的美剧……

 

半小时不算长但也不短的时间,可以做得有趣的事情太多太多,比较一下读书因为太静态反而显得些许无聊,多少有点辜负美妙的30分钟。




况且读书是一件短期收益相当少、长期收益也未必多的事。

 

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而言,每月花上百元购书是常有的事,有时买一些原版进口书或孤本,价格更是不菲。而讲究一些的读者可能还要有得体的书架、舒服的书桌、做起读书笔记来得心应手的纸笔、精致的书签,总之花销不算小。

 

但通常是,这些书你读完也就完了,不会像烘焙糕那样,30分钟后就能把面粉都食材变成可口的蛋糕、把零散的花枝变成养眼的插画、把颜料变成可供大家一起欣赏的图画,如果你不以文字、阅读为生,你的阅读在短期、甚至很长时间里只能是一种动作而非成为你的养分。我们所说的读书带来的那些潜移默化的好处,比如学识、理性、智慧等,都是慢慢发酵、酝酿成你看不见的东西,然后深入骨髓里。



 

罪状四

变成无用的书呆子

 

在中国,对读书人的贬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在美国,大家通常用“nerd”这个词来形容那些知识丰富、成绩好、但性格怪异的人。可见,读书也是能够给人造成精神创伤的。

 

总体说来,被书籍滋养起来的书呆子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擅长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有道理的。

 

白读圣贤书而不知其理,知其理而不知其用,兀自纸上谈兵,自是大不智,这是部分书虫读死书的问题。要是这个人死板而不知变通,自忖学富五车而不知世道艰难,这与一些目不识丁而不明理的人也无不同。

 

第二,喜欢尽信书。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个体宣言,有着作者自己的知识、智慧、偏见在其中,身为读者我们可以参考、甄别、取舍,但如果完全迷信、沉陷在一本书里奉若真理、神明,最终只会让自己变成一台丧失思考力的机器。



 

刚来美国时,出于好奇和想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我参加过一个《圣经》学习小组。在西方国家,很多人、特别是虔诚的基督徒把《圣经》看作智慧之书。我听过不同传教士对《圣经》的解读,可即便他们说的在有理,在读《圣经 创世纪 第一章》时,上帝的造物顺序始终是一个横在我心里的大梗。

 

按照书上的说法:上帝第一日造地球,第二日造空气和水,第三日造所有植物瓜果蔬菜,第四日造太阳月亮群星,第五日造鱼类飞鸟,第六日造人。可科学已经证实地球现已存在了46亿年,而太阳先于地球形成,已经存在了50亿年。我想这也是我无法成为基督徒的原因之一吧,即便是智慧之书,里面也有不少Bug.

 

第三,不喑人际、不解风情。

 

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朋友小琴和一个博士后谈恋爱,约会几次后,两个人感情日渐深厚,但仅仅是吃吃饭、看看电影,没什么特别的表示。一次吃过晚饭,博士后送小琴回家,路过一家花店,小琴别有用心地走进去,看看这朵,又嗅嗅那朵,博士后耐心地跟在其后。


终于,小琴拿起一束红玫瑰,一脸娇艳地问男友:好看吗?博士后老实答曰:好看。小琴再次诱发地问:真的好看吗?博士后肯定地点点头,仍无任何行动。小琴终于忍不住提示他:我也觉得挺好看的,而且非常喜欢。博士后十分诚恳地说:喜欢那就多看会儿。

 

你问我故事的结局?你觉得还有然后么……


 

罪状五

让人多生痛苦

 

读书可以明智,但明智的后果未必会带来快乐。书本几乎能够带给我们这个大千世界里一切已然存在和发生的事物,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东西摆在纸张里,等待我们去探索。这些勾人心魄想要去解决的事情会因为我们人类智慧、知识和寿命的限制未能完全搞定而让我们心生痛苦;还有书中描写的太多美好、纯良的人、事、物、情,因为我们没能遇到或错过而感到痛苦。想想这些事物:

 

知道问题所在却毫无办法的事情

怎么努力也够不上的事情

生老病死

失去

发生在眼前的沉沦

一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

……

 

透过书本知道它们的存在后,我们会因为想太多而觉得疲惫。网上说不读书是盲人,读了书,可能是近视眼,远视眼,色盲,白内障,青光眼,沙眼,迎风流泪,不无道理。

 

到底是做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有时候还真不是一件能够完全确定的选择。



 

罪状六

读到烂书,毒害身心

 

其实很难去给烂书下一个标准的定义,因为一些烂书在有些人看来无法忍读,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却觉得有所收益。读书本就是一个主观色彩浓烈的活动,真难搞一刀切。

 

烂书虽无定义但还是有些底线的,比如对文学来说,如果语句不通,陈词滥调,故事崩坏,自然就称不上合格;如果一个说理为主的书,逻辑混乱,事实错误百出,那也自然不合格,是所谓烂。能够甄别烂书也是需要读过一定的好书打底才行的。

 

现在,很多成功学、励志书、鸡汤文、self-help这类书都容易被划分为烂书,因为它们只讲道理、不谈方法;只设置问题、不解决问题;或者罗列一堆研究数据、故弄玄虚装深沉,却不解释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更甚至,有些书存在一些基本的常识错误、虚假信息。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一位朋友看了某位知名人士写的鸡汤、励志故事热血沸腾,感觉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果断辞职,问起原因,一脸崇敬的说“追逐内心”;然后背着个书包去西藏朝圣去了。


回来后他和朋友分享“布达拉宫雄伟啊,景色美啊,我找到了自己的内心所想要的了,去他的工作,老子要去穷游、去感触世界的美。”不到一个月这位朋友就回来了,因为即便是穷游也有钱用光的时候,他不得不找一个和之前一样的工作,继续赚钱生活、解决柴米油盐的问题。

 

生活的轨迹和质量在一番心潮澎湃后又回到了原点。

 

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说那就是本烂书,但一本好书读完后至少不该让阅读者原地踏步、或者退步。



 

罪状七

禁锢思维


阅读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启迪思想,但凡事都有两面,有时候启迪也可以变成禁锢。

 

大多数书籍不可避免的包含着作者本人的见解、思维模式在其中,当中形成的一些结论从好的方面看可以看作“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角度”或“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从另一面来看,这些见解、结论也可能因为并不公允、理智而给读者带来不好的影响。

 

最常见的就是一些伪女性励志书,里面充斥着许多诸如“女人应该如何调教男人”、“女人天生就该是被男人宠”、“不能养你的男人不是真爱”这类文章。说实话,这类书完全就是把女性同胞往火坑里推。


打着励志的旗子,不告诉女性应该如何追求精神、思想、生活、精神上的独立,反而传授所谓的“驭夫术”、“身心不成熟的小女人”观,不知道有多少涉世未深、思想不成熟的女性读了这样的书,自以为是修炼、提升,孰不知却是耽误了自己。

 

台湾作家蒋勋在《孤独六讲》里说过一句话“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吧!”

 

公平来说,除了烂书其它这些“罪”未必都是书之过,书和菜刀一样,可以成为工具、也可以成为伤人的凶器,关键还是看谁在用。对于书虫来说,我想这辈子看两本书足够了:一本叫开卷有益,一本叫尽信书不如无书。



-END-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说话 | 舒适区 | 清单 | 自律 | Excel

情商 | 影单 | 书单 | 读书 | TED

持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