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深度调整,中国律师业的服务模式正在经历一轮思维和服务模式的挑战。从业务发展角度而言,中国律师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必然包含全球视野下的专业升级匹配和服务创新。
2025年2月22日,在
“加油·置顶热爱”第三届法律服务业品牌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5年度品牌盛典
上,围绕
“业务突围:全球视野下的高质量发展与业务创新”
主题,7位法律实务界的前沿大咖进行了圆桌对话。本场圆桌对话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熊浩
主持,瑞士SIG集团亚太北区法务及合规总监
周颖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
金耀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祝筱青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郑国凡
,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委员、高级合伙人
吉泽伟
,陕西海普睿诚事务所管委会委员、高级合伙人
王佩瑶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上海国际经贸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专家
李思琪
共同参与了本场对话。嘉宾们针对2024年度律师业务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创新与突围的路径,分享了真知灼见。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业务创新,核心是达成业务的有效突围,既要精准锚定专业方向,深刻洞察外部环境,平衡创新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又能清晰认知自身能力,认可长期主义的价值,勇于自我革新。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上海国际经贸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专家李思琪
指出,在业务创新与商业化的关系上,二者存在冲突: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基于商业化考量的决策。面对这种冲突,要回归从事律师行业的初心,明确赚钱绝非律师职业的唯一目的,创新的原动力在于热爱,而非商业化驱动。应当肯定长期主义的价值,热爱+擅长永远是成功和突围的不二法则。在竞争激烈且不断变化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对于女律师而言,应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发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的洞察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细致的法律服务,进而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整个律师行业的业务创新发展,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不断向内突破、向外突围,在全球视野下为律所和行业贡献更多“她”力量。
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郑国凡
表示,
律师业务的全球化和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双重挑战,炜衡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和坚持。关于全球化,炜衡过去十余年一直在通过与国外机构合作以及设立海外办公室的方式实现全球化。除了与大量海外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外,炜衡在海外多地都设有办公室,最近的尝试是在香港设立了办公机构。关于高质量,在完成规模化之后,高质量更是成为炜衡关注的重点。为进一步提升律所的专业服务能力,炜衡高度重视专业化团队建设,在引进团队时,炜衡也会考虑业务板块的发展与平衡,给予专业化团队优越的条件和支持。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办理案件的级别提升也催生出跨境合作办案需求,如跨境破产案件等,考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另外,客户对高质量的法律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对业务专业性要求更强。更多复杂性较强的业务依赖团体化运作,要提供给客户的不仅仅是单一、初级的解决方案,而是更精确、更完整的全局维度的法律服务方案。因此,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是炜衡在法律服务行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的迫切需要,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
瑞士SIG集团亚太北区法务及合规总监周颖
分享了行业发展的两大挑战。挑战之一是AI技术发展对律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在经济下行和社会内卷的大环境下,律师行业的竞争格局正悄然改变,未来律师间的竞争或更多体现在对AI技术的运用上。如今国内已有诸多类似产品,且在合规调查领域,AI产品也开始改变客户思维和习惯。虽然AI会带来竞争,但律师专业无法被替代。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要善于利用AI等新兴技术,同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实现法律工作的突破与创新,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挑战之二是全球视角下法律与文化整合能力要求提升。法律从业人员在接触跨国并购业务时,会面临法律和文化方面的挑战,可以将这些独特经历转化为知识点或个人IP,展示自身多方面能力,塑造专业形象,以此获得更多业务创新的思路。例如,通过将处理跨国并购业务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法分享出去,提升个人知名度,吸引潜在业务。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金耀
表示,律所“突围”包含律所管理与业务发展两方面。在律所管理上,聚焦资源整合和团队协作,德和衡作为规模大所,明确战略定位,依靠团队合作实现创新发展。在业务创新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市场和政策变化会催生客户新需求,律所应紧跟客户市场挖掘需求,服务产业链。以德和衡上海办公室为例,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德和衡聚焦上海的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与高校展开合作,例如,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就集成电路展开课题研究。同时,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利用上海“五个中心”的优势,与长三角区域律所合作;承建合肥办公室并一体化运营;组建专业团队,提升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通过这些举措,德和衡不仅能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还能在竞争激烈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实现业务创新与发展。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祝筱青
在探讨“业务创新”时,提出“思维、人才、伙伴、方法
”
四大要素。针对“思维”要素,律师工作要围绕“客户”与“服务”展开,创新并非最终目的,而是服务客户的手段。协力出海业务紧密贴合客户需求,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法商服务范畴。针对“人才”要素,协力拟新设海外发展官这一职位,以此激活海外业务,开拓国际市场。针对“伙伴”要素,律所应注重与外部伙伴的合作,协力积极搭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针对“方法”要素,在应对新技术变革上,律师行业要积极面对AI技术。协力通过选拔全球办公室的青年律师,拨发专门资金,设立AI研习社,让律师深入研究和应用AI技术,提升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法律服务行业迎合时代变化、实现业务突围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不能只停留在想法层面,必须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地推进下去。
区域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区域律所的核心优势在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长期积累的地方资源,通过依托本土优势,联动海外服务市场,打造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法门。
陕西永嘉信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委员、高级合伙人吉泽伟
认为,当前区域律所面临着客户需求不断增大,但律所满足需求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下,创新成为区域律所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对于区域律所而言,创新的重点在于构建更广泛的合作网络。永嘉信作为西安本土律所,在涉外业务方面,与香港律所紧密合作,借助外部资源提升涉外服务能力。在国内合作上,积极寻找各区域范围内具备差异化、国际化特点的头部律所,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合作带动业务创新。同时,律所突破行业界限,选择与法律行业外的人才合作,引入会计师、税务师等专业人士,强化“法律+”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此外,永嘉信还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与西安本地高校合作设立相关研究院,为律所业务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律所不断发展,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陕西海普睿诚事务所管委会委员、高级合伙人王佩瑶
表示,区域市场正面临一线城市律所的渗透,此时应充分发挥区域所的本土化优势。海普睿诚借助对本地企业的熟悉以及对当地司法语境的了解,打造企业法律服务的独特优势,构建服务竞争“护城河”。在业务突围方面,律所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或复制成功模式,而要走差异化、专业化道路。律所应在专业领域深入钻研,突破传统法务服务思维,挖掘并突出自身差异化优势,以此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律所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还需了解不同行业,具备国际视野。海普睿诚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加大与高校合作力度,建立实习基地,为培养青年人才提供平台。同时,顺应AI技术发展趋势,培养人才运用AI的能力,以更高效更精准服务客户,为律所业务创新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本次圆桌论坛主持人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熊浩
在总结时指出,从不同视角、不同地域的法律大咖的分享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共性,那就是“链接”。一方面是向内的自我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向外的多元结合,像IP打造以及产学研的结合等。虽然创新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但凭借着这些不同形式的“链接”,法律服务行业必定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一步一步地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