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在所在领域深耕多年,技术成果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我现在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商业秘密权利人和我交流时那张交织着自豪、焦急、痛心等复杂情绪的脸。”近日,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白云山向记者介绍了该院办理的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
据悉,权利公司是一家从事某技术应用领域安检设备软件、硬件产品研发和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2011年5月起,公司原核心管理人员、关键技术人员孙某某、胡某某等4人陆续离职,窃取核心技术信息及海外客户资源从事同类经营业务,造成权利公司损失超千万元。2021年3月,上述人员陆续被公安机关传唤到案。2021年4月1日,孙某某、胡某某被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批准逮捕。
“希望检察官为我们主持公道!”2021年8月,案件移送海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期间,权利公司向办案组表达了强烈的维权诉求。
白云山告诉记者,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面是出海企业跨越十余年的维权难题,一面是侵权地域跨境、技术秘点复杂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拒不认罪”。为此,办案组第一时间启动了技术调查官辅助办案、技术性证据专业同步辅助审查机制,“我们会同技术调查官、检察技术人员,通过代码溯源、版本日志分析等技术手段,在数百万行数据日志中准确锁定犯罪证据,并创新采用‘整体评估单项区分’的思路量化损失,准确认定犯罪事实,最终破解了‘零口供’难题。”
除了技术以外,经营信息同样也是企业出海经营中的核心资源。白云山介绍,除了公安机关移送的涉技术商业秘密犯罪事实以外,办案组在与检察技术人员联合审查的过程中,发现孙某某还存在侵犯权利公司经营信息的行为。对此,检察机关主动调取有关民事案件卷宗,以刑事案件证明标准重塑了经营信息被侵权事实证据链,依法履行了追诉职责,追加认定经营信息损失数额305.68万元。2022年1月24日,海淀区检察院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对被告单位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和孙某某等4名被告人依法提起公诉。
经多次开庭审理,2024年6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对检察机关指控的被告单位及被告人向境内外销售的设备中共计6个技术秘密点的侵权事实以及侵犯商业秘密权利人经营信息的事实和罪名均予以支持。其中,被告单位在相关民事诉讼判决中已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基础上,被判处罚金,4名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十个月不等刑罚,部分人员适用缓刑,各并处罚金。2024年12月,法院裁定驳回孙某某等人上诉,维持原判。
此外,海淀区检察院还于2022年底结合犯罪行为特征和技术专家意见,从权利属性、技术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向权利公司制发检察建议。权利公司复函表示:“检察机关提出的专业建议,指向精准,有操作性。我单位将充分吸收采纳,把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常态化推进,提升商业秘密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保持在全球安检领域的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