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剂(Arsenic)就是我们常说的砒霜,也就是故事中大郎喝的药,是一种剧毒的无机物。虽然其在白血病治疗中有特殊的效果,但大多数情况下,其对人体存在显著危害,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心血管疾病有关。在正常饮水中可能纯在砷的成分,一般国际规定的安全浓度是小于10μg/L。然而,考虑砷剂的毒性,长期低于这个所谓安全浓度以下的砷剂饮水是否可能导致心血管损害,目前缺乏大规模的研究。近期,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分析,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使用了1995年至2018年的美国加州医疗保健行政记录数据,从登记到随访期间,识别了缺血性心脏病(IHD)和心血管疾病(CVD)的病例。参与者的居住地址与集中式饮水处理系统(CWS)以及1990年至2020年的年度饮用水砷(wAs)浓度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大多数参与者居住在由CWS服务的区域(92%)。暴露量被计算为一个时间变化的10年平均值,直到参与者发生事件、死亡或随访结束。使用Cox模型,研究者估计了IHD或CVD风险的风险比(HRs)和95%置信区间(95% CIs)。研究者评估了按与法规标准相关的浓度阈值分类的wAs暴露(<1.00, 1.00–2.99, 3.00–4.99, 5.00–9.99, ≥10μg/L)以及连续使用对数转换(即,每增加一倍)的情况。模型调整了基线年龄、社区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民族、体重指数(BMI)和吸烟状态。研究者还按年龄、BMI和吸烟状态对分析进行了分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分析包括了98,250名参与者,6,119例IHD病例和9,936例CVD病例。在浓度阈值下,IHD的风险比(参考值:<1μg/L)分别为1.06(95% CI: 1.00, 1.12)、1.05(95% CI: 0.94, 1.17)、1.20(95% CI: 1.02, 1.41)和1.42(95% CI: 1.10, 1.84),对应于1.00–2.99μg/L、3.00–4.99μg/L、5.00–9.99μg/L和≥10μg/L的wAs浓度。每增加一倍的wAs暴露,IHD的风险比为1.04(95% CI: 1.02, 1.06),CVD的风险比为1.02(95% CI: 1.01, 1.04)。在登记时年龄≤55岁与>55岁的参与者中,观察到统计学关联更加明显(IHD和CVD的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6和0.012)。
本研究通过在美国加州的教师队列研究发现,与<1μg/L的极低剂量相比,社区供应的饮用水中如果砷剂含量超过5μg/L(仍在安全范围内)或10μg/L,可导致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对应地增加20%和42%。而且,在55岁以上的老人中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本研究提示,即便砷含量低于安全水平,长期暴露也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由此而言,对于居民饮用水的砷含量检测和除砷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预防发展到今日,通过一级预防奢望重塑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乐于享受的。但是,一些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比如高钾盐的替换、屋内空气温度调节、饮水的除砷处理,或许更加容易落地,可以立即为心血管防治助力。
https://ehp.niehs.nih.gov/doi/10.1289/EHP14410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