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本土彩电品牌的崛起,全球彩电业逐渐由日韩品牌主导转向中韩品牌竞逐。日系品牌,如索尼、夏普、东芝等,都受到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夏普,这个彩电显示技术的翘楚,衰落的速度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随着郭台铭的鸿海成功将夏普收购,夏普电视品牌似乎又重新焕发了活力。郭台铭豪言,2017年夏普彩电的销量要达1000万台。不过,钉科技分析认为,夏普电视要完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除了互联网电视市场竞争惨烈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夏普电视在美洲的品牌使用权并不在夏普手中,而是掌握在中国彩电一哥海信手里。夏普在实现千万销量目标之前,或许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捋顺与海信等一干友商之间的关系。
激进的目标
被富士康收编之后,夏普动作频频,10月,郭台铭给夏普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夏普表示,集团2018财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的目标是在全球销售1000万台液晶电视。郭台铭曾表示,夏普的面板只有1000万的产能,也就是说夏普能生产多少电视,就能销售多少。
这种逻辑,对于郭台铭而言或许是成立的,毕竟,在2010年,夏普曾经创下过高达1482万台销量的历史。
在钉科技看来,夏普电视定出千万目标,原因无非两个:一是噱头,在之前已经走下坡路的夏普,需要一个好的“故事”,重新面对市场;二是急切,收购夏普,让富士康拿出了近38亿美元,夏普在此前也正处于亏损状态,富士康急于扭转这种“双重损失”的局面。
钉科技认为,夏普的目标,就目前来看,太过激进。
其一,夏普的现状扭转尚需时日。公开数据显示,夏普在创下最高的销量之后就走向了下坡路,在2015年的时候仅售出582万台,同时全球市场份额也从2010年的6.7%跌至2.8%,以这样的状况要想重回当年销量巅峰,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对夏普而言,扯开步子蒙眼狂奔,不如脚踏实地稳步回升。
其二,市场环境不会给夏普开出绿灯。这里包括三点:一是彩电市场进入深度调整的存量期,整体销量持续下降;二是目前的彩电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日系品牌本身就不占优势,而1000万的年销量,已经接近2015年的索尼,迫近行业前五,问题在于,夏普现在已经相当于处在“新生期”;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夏普的主要市场在北美和欧洲,而在美洲,夏普品牌的实际所有权已经售予排名全球前五的海信,在面板上,夏普停止了向海信供货,在美洲市场,海信势必会进行反制,如果在优势市场都不能重新崛起,夏普的千万目标势必难以达成。
激进的策略
在激进目标的倒逼下,夏普的策略自然不会保守。在钉科技看来,夏普的策略和其目标一样非常激进。具体来说,夏普的策略有三个:
一是激进转向互联网。夏普在被收购之前,其电视产品的标签一直体现在硬件层面,比如画质、面板,但郭台铭入主之后,夏普转向了互联网。2016年10月,夏普联合阿里发布了新一代互联网电视,郭台铭称合作是新业态、新形态的工作方式,并表示夏普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联合阿里发力“互联网+制造业”领域,阿里将在产品系统、营销和云服务上全面配合和支持“新夏普”电视。
二是激进中断与友商的合作。夏普作为液晶面板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此前与三星、海信等诸多彩电企业都有合作。然而,被收购后的夏普,在2016年底却相继宣布终止向三星、海信供应面板。表面看来,是因为合作双方对采购价格没有达成一致,但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夏普的激进目标与三星、海信等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三是激进的跨界合作。中国电子商会的专家曾直言夏普的千万电视销量目标通过传统渠道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对于夏普而言,推动更多的跨界合作以及动员鸿海富士康体系的内购力量,都是可选项。在跨界合作方面,与地产公司联动是郭台铭明确对外表示过的,而富士康号召全员购买夏普电视也不是空穴来风。
从专注硬件创新转向全面拥抱互联网,从热衷产业合作变为发起激烈对抗,从背靠熟悉的传统渠道转向拓展不熟悉的跨界渠道,夏普为实现千万销量目标而采取的激进策略可见一斑。
危险的后果
夏普重回电视行业的中心舞台,是郭台铭的希望,但过于激进未必是好事。在钉科技看来,激进的目标会导致激进的策略,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危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