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一些商品投研培训,公开课有两场,淄博、上海各一场,企业内训和活动就好些场了,飞来飞去品尝了好多地方的美食,尤其通过活动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得到了很多新认知。
约在六七年前,在基差套利还是某种盈利模式时,我做期现较早,且好为人师,也曾受邀参加过一些交流,走了很多城市去宣讲期现套利。最初的时候,发现大家真的仔细在听,约摸几年后再受邀去讲这个题材,发现大多不在听了,
站在台上捕捉不到听众眼神中,那种追寻认知的炽热之光。所以,
大家都成为专家后,小白就成了稀缺资源;
所以,随着基差思想和交易模式的普及,基差套利作为必然盈利模式也就被证伪了。
老
生常谈的演讲,其实
变成了
SHOW,
内容不够真诚,活动侧重社交,那牌面儿和社交就是我的劣势了,于是我回掉了绝大部分的演讲邀请,这几年就讲了金联创的几场年会,讲市场,讲格局,讲策略,主打的内容是真实、真诚,实效、实战。
现在,为加强产业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受公司要求和安排,会继续做些商品投研的服务活动,包括培训和沙龙等产业服务。
那讲什么呢?
想来想去,把内容先定位在以能化为主的工业品投研方法论,以及一些套保和套利的探索和体会。包括宏观+估值+驱动的投研体系;大宗商品的宏观驱动因素;能化品种交易逻辑;平衡表的应用;交易策略库的建设;套保和套利的方法论和操作机会,等等。主打的内容依旧是真实、真诚,实效、实战,并争取做到以下两点:
1、上看天气,下接地气;
2、与市场同频共振,与产业感同身受。
我们不是最好,但我们将做得更好。
同时,我更愿意称为交流,而不是单向输出的培训,更愿我们的方法论持续地升级迭代,持续发现市场矛盾和规避风险,持续彼此赋能提升和广交朋友,才是这件事的持久的意义。
1、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了很多诉求,加深了对许多领域的认知和理解,我们的逻辑和策略会更为丰满而有张力;
2、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与大家一起去捕捉市场机会,一起去挣市场的钱,然后把这些活动做成头脑风暴,做成愉快的吃饭和旅游;
3、更希望通过类似活动,成为自己坚持学习,坚持进步的动力,三人行必有我师,面对风高浪急的市场,我们抱团取暖、精进不休。
最近遇到好多公众号的读者朋友,领受了许多表扬和建议,在此一并感谢大家。感谢感谢。最近还遇到了神交多年的好友,一次生意都没交集,多年都没通过电话,但聊起来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感慨。十年弹指一挥间,
刹那芳华尽释然。
我们会做得更好,大家都会越来越好。
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