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一篇
文章
中,我简单介绍了 OmniOutliner 这个「天价记录 app 」。
今天我想在 AppSo(微信号 appsolution)介绍它与其他笔记 app 的区别,以及我实践应用的心得。如果你看完觉得它不适合你,文末还有另一种笔记方式的简介。
一、OmniOutliner 与其它笔记 App 有什么区别?
Omni Focus 与原生的 Reminder、Outliner 与 Note、Evernote等其他笔记 app 的区别在哪?
当我脑子里突然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我是不会打开 Outliner 来记下来的。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没必要」,
因为在我心中 Outliner 的定位不是「收集想法」,而是整理「想法」,让「想法」形成框架
。
当我啃完一本很「严肃」的书籍后,我可以把摘抄、批注、思考……读书时记录的笔记用 Evernote 记录下来,但我往往会整理到 Outliner 上。不是说 Evernote 做不到,只是说如果我读的是一本「轻松」的小说、「有趣」的故事、「快速读完的」畅销书…… 我可以就摘抄、批注直接记在 Evernote 上。
假如有一天你想写书,你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系统自带的「记事本」写,或者写在 Evernote 、为知笔记……这类笔记 app 上。 但通常大家都不会这样来完成书稿,因此延伸出了「专业性」 app 的概念。
OmniOutliner 的单位,就是「一条」。
你可以更改「条」的一些参数来改变它的内容。 比如「一本书」在 OmniOutliner 中就是「一本」,它的参数就可以是「作者」、「年代」、「语种」、「类型」、「你的评分」、「短评」……
它以
一种近似表格的形式来直观的呈现出信息和层次,而不是无序的、随意的、无向的。
在我看来,「严肃记录」不仅仅是个「录入 input」的过程,因为只记录不回顾的话,记下的只是字符信息而已。
而 OmniOutliner 要做的也是利用「外观」,来优化从创作到回顾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与作用。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是「手账」的粉丝,会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做各种「样式」呢?
同样是记录,潦草的、随意的、无形的笔记和整齐明了的笔记,我相信后者无论是「回顾性」还是「回顾频率」都要比前者高些。
如果形式不重要,那我们为何会有那么多种「方法」呢?
OmniOutliner 通过自定义和「条目」的变化可以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出来。目前就「严肃记录」列举 3 种常见场景。
这是我用 OmniOutliner 建立笔记最多的场景,我认为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应该用不同方法去记读书笔记。由于 OmniOutliner 自身的「直观线性」记录,
我倾向于在上面记录需要有大段定义、原文摘抄、批注的读书笔记
。
课堂笔记我用得不多,但就官方给出的模版中,它的记录形式也与传统的课堂笔记不同。例如会包括知识点是否掌握的 checkbox、重点高亮划线、章节内容、自己理解的批注。
另外,它还内置了录音功能,对于希望回顾课堂内容的你来说,此功能会十分贴心。
其实还可以增添上文所提到的「参数」来让满足自己的个人化需求
。例如你可以增加诸如「总结」、「知识索引 link」等参数,现在最新版本还能插入视频。
我阅读《文明的终结》这本书并用了 OmniOutliner 归纳整理,如果你感兴趣读书笔记的呈现效果,可以在微信号 appsolution 后台回复「
0111
」下载我的读书笔记。
这似乎是最贴合产品命名的一个功能,利用 OmniOutliner 的无限层级建立起提纲,而在操作上也可以通过点选不同层级来显示提纲。
我认为广义上的
提纲其实就是一个「嵌套模型」
,所以
它使用上的可能性非常丰富
。比如笔记需要提纲、写作需要提纲、学习新领域需要提纲、个人管理也需要提纲(这个部分是下一篇的主题)。
应用场景举例:在学习网页开发的时候,开始时候使用 Evernote 来记录学习笔记,结果发现每次只能用搜索来找相关内容,而且必须非常精准才能得出结果。
后来我把关于 html、CSS 学习中会涉及到的部分用 OmniOutliner 列成提纲。学到哪里直接补充进去,而且通过一个笔记不同「页数」的变化,
自然而然地就整理出了「网页开发」这个笔记本
。
AppSo(微信号 appsolution)提醒,其实不仅书稿,论文、短记等文稿都可以用 OmniOutliner 记录下来,书稿只是相对层级更复杂而已。另外,它提供的批注功能也可以辅助创作。
之前我曾提到,如果非要找个缺点,那就是
它以「条目」为核心导致容易被线性所束缚
。它强调「格式」,不能说这是个缺点,只能说这是产品由此展开的开发思路。但是产品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格式引导思考的同时,也会限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