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常青藤爸爸
本公众号由耶鲁毕业、在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工作多年的奶爸创立,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推荐优质教育资源。
51好读  ›  专栏  ›  常青藤爸爸

一部自然纪录片,成了年轻人的“上岸”许愿地

常青藤爸爸  · 公众号  · 育儿  · 2024-10-05 08:00

正文



  • “上岸!”

  • “上岸上岸!”

  • “一定要上岸!”

  • “考研上岸呀!”

  • ……


如果光看上面的文字,我还以为自己不小心跑到雍和宫了。可实际上,当时我正满怀期待地坐在电脑前,看一部名叫《我们的国家公园》的自然纪录片。


更准确地说,是在看一个已经长出四肢的蝌蚪如何奋力挣扎,摆脱猎食者的故事。


虽然敌人有明显优势,但蝌蚪强大的生存意志最终让自己逃出生天——而代价是丢了一条腿。


纪录片拍的相当紧张刺激,但我想让网友们齐声呐喊的原因,应该是下面这句话:


幸存下来的小蝌蚪们,终于迎来了上岸的日子。


看着小蝌蚪们摆脱重重危机,顺利上岸,网友们好像也受到了鼓舞,对未来多了一些期待和信心。


想到这点,我就真是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画面有什么滑稽可笑的了。


我们常常听到,大自然拥有一种神奇的治愈能力。这种治愈力不仅源自于大自然的无限包容和接纳,更在于我们能够目睹各种生物展现出的顽强生存意志。正是这种力量感,赋予了人们在逆境中前行、战胜挑战的勇气。


如果你喜欢2022 年的《众神之地》,那么一定要看看《我们的国家公园》。因为这两部国产优秀纪录片,都出自同一个创作团队,不过两者侧重点不同。

(《众神之地》跨越中国四角的不同生态,通过探寻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四种令人敬畏的动物,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


《众神之地》侧重于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的国家公园》更侧重于展现自然这个系统本身带有的生物链条特性。


后者以中国首批五大国家公园为主题,用讲故事的手法展示了不同物种的生存智慧。十一哪哪人都多,窝在家里的时候看个这么棒的纪录片也很享受。





流量明星背后,普通人的生活同样精彩




纪录片第一集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显然主角一定是大熊猫。


但让我意外的是,50多分钟的视频里大熊猫出场大概只占了几分钟,讲述了一对野生大熊猫母子的生活日常。


而更多的镜头则展现给了不为人知的其他物种。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但片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它们(大熊猫)和近万种动植物不约而同聚集于此,在这里舒展出最自然的模样。”


大熊猫国家公园不是专属于大熊猫的领地,这里的植物也不仅有竹子这么一种。最自然的模样,是万物共生、万花齐放,这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系统。


大熊猫的邻居都有谁呢?


第一个出场的是红白鼯鼠。


它们生于树上、长于树上,一切活动和生命大事都在树上完成。尽管这么任性,可大自然全情配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树洞,供它们安身。


第一眼看到红白鼯鼠,你一定会被它圆溜溜、亮闪闪的眼睛所吸引。这双眼睛可不止是可爱,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它捕捉夜间微弱的光点,好能及时填饱肚子。


它们是素食动物,能一眼看到哪里有好吃的果子。


为了吃到高处的果实和嫩叶,红白鼯鼠演化出了滑翔技能,一次滑行能超过50米。


当然对甜美果实痴迷的绝不止红白鼯鼠一个。


不信,你瞧,正在睡觉的小熊猫被吵醒了,它警惕地转头一看,有“小偷”在自己的树上偷果子吃。


这能忍?


当然不能!


领地意识极强的它立即站起来朝对方走去。就在我以为一场大战即将开始时,小熊猫竟然停住了脚步,开始大快朵颐起来。


美食当前,什么矛盾、不甘、愤怒都可以往后放放。


这点已经成为公园里所有动物们达成的共识。


你看,体型比小熊猫大得多的马鹿来了。但它相当低调,选择默默等待。


等啥呢?


等树上好动又缺乏耐心的小熊猫一不小心折断树枝,顺带果实也能掉到地上。这样平时只能吃树叶的马鹿,也能捡个漏,尝一口甜美的果子。


小熊猫和马鹿之间奇妙的协作关系,就搭建起来了。


大熊猫的邻居太多了,红腹锦鸡、苍鹭、绿尾虹雉、朱鹮、四川羚牛……每一个动物都如此生动和鲜活,在你了解了它们各自的故事后,会发现它们的生活同样精彩,绝不逊色于大熊猫。





植物界的三体人,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一个福建人,我看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时就有点莫名的兴奋。


结果,第一个出场的动物,就让我有点小尴尬。


我想纪录片导演肯定是想来个猛的,就选择了“猛禽”这个类别。


但这个“猛禽”不仅有点萌,还有点袖珍。


白腿小隼,体长跟麻雀差不多,但却背景深厚,是世界上最小的猛禽之一。


看到这里可别笑,白腿小隼可不是吃素的。昆虫、蝙蝠都属于它的家常菜,想要干掉跟自己同体型的鸟类,也不是太难的事儿。


猛禽,果然猛啊!


但藏龙卧虎的武夷山,从不缺精彩故事。


苔藓,是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几亿年的生存经验,让它们进化出超凡的求生技能。


片中有一句颇具哲理的台词:


它们放弃了根,就不必依赖土。


仅靠空气中的水分,苔藓就可以存活,对环境不大挑剔。不过生活在武夷山的苔藓是幸运的,因为这里潮湿的环境是它们的理想之地。


可2022年夏天,武夷山地区持续一百多天没有有效降雨,土壤、空气、河流中的含水量降到极低值。


苔藓是第一个枯萎的植物。它们的叶子变得干枯发黄,明显是要Game Over 啊!


但神奇的是,4个月后的第一场降雨,就让武夷山几乎所有苔藓全面复苏。


看到叶子由黄转绿的这个场景,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三体人的复活方式。


我严重怀疑,刘慈欣是不是从苔藓中获得灵感的啊?


干旱来临的时候,苔藓就自动减缓新陈代谢进入休眠期,最长可达数十年。但只要一点雨,它们就能立即醒来,再次生长。


以前我都没怎么关注过苔藓,觉得它们太平凡、太常见、太普通了。可这一幕,让我看到了苔藓的力量和智慧,顿时心生敬意。





被花朵耍得团团转,这工具蜂活着真难




除了苔藓,纪录片中对植物智慧的展现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大熊猫的邻居,熊蜂生活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山上。昏睡一整个冬天的它,出洞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吃!吃!吃!


此时虽已进入春天,但高山上依旧寒冷,熊蜂却依靠身上的绒毛和超出普通蜜蜂1.5倍的体格,在这里活了下来。


条件艰苦但竞争者也相对较少,熊蜂在花丛中肆意游走。它只顾着填饱肚子,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盯上了。


这不怀好意的目光来自一种叫杓兰的植物,不产蜜也没有香气。


为了吸引熊蜂,它们的花朵外形奇特,像是蜂王产卵的洞穴,让熊蜂看一眼就深陷其中。


但身处温柔陷阱中的熊蜂此刻只想逃离,可是壁垒太滑了,怎么也爬不上去。但在与出口相反方向的地方,却长着刚好可以攀爬的绒毛。


熊蜂用尽全力爬了出来,回头一看,身上的绒毛已经沾满了杓兰的花粉。此时熊蜂恍然大悟,原来那个与自己身形完美匹配的出口也是杓兰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逼着自己奋力挣扎,好带走最多的花粉。


但被“欺骗”不是熊蜂一只蜂的命运。


生活在武夷山的东亚魔芋的花期只有两天。虽然时间很短,但心机很深。


第一天,位于下方的雌花成熟了,肉穗花序被苞片包裹着,顶端长着附属器。花期里,附属器温度升高并散发出腐烂尸体一般的气味。


这气味很容易就把腐尸昆虫吸引来了。它们以为找到了猎物,却不料掉进了监牢。苞片内壁很光滑,昆虫只能不停地挣扎和尝试。在别的地方携带的花粉,就沾到了雌蕊上,同时雌蕊上的花粉也沾到了昆虫身上。


位于上方的雄蕊也成熟了。昆虫们也努力地爬到了上面,飞走前,身上已经沾满了雄蕊的花粉。


在整个过程中,东亚魔芋看似一动不动,实则是整个局面的掌控者。


佩服!佩服!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对这个纪录片讲了啥很清楚了。放上链接,假期带娃看。(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观看)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787480?spm_id_from=333.337.0.0&from_spmid=666.25.episode.0


在看纪录片时,我看到片尾有这么一句话。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吴元奇先生是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师,但在拍摄过程中意外去世了。


年仅35岁,很年轻,而且是国内少有的自然摄影顶级摄影师。《我们的国家公园》是他最后一部参与拍摄的作品。


了解到这点,更觉得这部纪录片可贵了!









1

END

1